忆昔鄱阳湖秋钓
吾家久居鄱湖西(注),犹记垂髫钓野时。
枫染寒江秋水瘦, 荷倾霜岸钓矶痴。
排空雁阵汀前落, 戏水鸳盟浪底飞。
暮色归舟漁火急, 炊烟起处鳜香随。
注:吾家东侧即鄱阳湖之内湖平池湖
八三老人吴先龙乙已年夏
《忆昔鄱阳湖秋钓》赏析
《忆昔鄱阳湖秋钓》是八十三岁老人吴先龙先生在乙巳年夏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鄱阳湖畔的秋日垂钓图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往事的深切怀念。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刻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乡世界。 首联“吾家久居鄱湖西,犹记垂髫钓野时”开篇点题,交代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回忆的起点。“垂髫”一词既点明了回忆的时间跨度,又暗示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一个“犹”字,将时空拉回到数十年前的场景,奠定了全诗怀旧的基调。 颔联“枫染寒江秋水瘦,荷倾霜岸钓矶痴”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情感。“染”字生动描绘了枫叶渐红的动态过程,“瘦”字则传神地表现出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后句以“痴”字形容钓矶,既写出了垂钓者的专注神态,又暗含诗人对往事的痴迷追忆。 颈联“排空雁阵汀前落,戏水鸳盟浪底飞”转入对动物活动的描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排空”与“戏水”形成空间上的对比,“雁阵”与“鸳盟”则暗含季节特征和情感寄托。诗人通过飞禽的活动,巧妙地渲染出秋日的生机与活力。
尾联“暮色归舟漁火急,炊烟起处鳜香随”将时间推向黄昏,以嗅觉意象收束全篇。“急”字既写出了渔人归家的迫切心情,又暗示了时光流逝的不可挽留。结句的“鳜香”与“炊烟”相呼应,唤起读者对家乡美味的记忆,余韵悠长。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意象选取精当,枫叶、秋水、荷塘、雁阵等意象共同构建出鲜明的鄱阳秋色;二是动词运用精准,“染”“倾”“排”“戏”等字使静态景物顿生活力;三是感官描写丰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受交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对童年垂钓场景的回忆,抒发了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八旬高龄仍能如此清晰地记得儿时细节,足见鄱阳湖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情感既是个人的乡愁,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永恒眷恋。
值得一提的是诗末的注释,说明“吾家东侧即鄱阳湖之内湖平池湖”,这一地理细节的补充,使诗歌的纪实性更加突出,也让读者更能理解诗人笔下景物的具体所指。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体现了老一辈文人对待文学的认真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忆昔鄱阳湖秋钓》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秋水垂钓图景。诗人将个人记忆与自然美景完美融合,在八行诗句中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堪称当代旧体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