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过世已有16年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想念祖母了,我在幼年阶段是祖母带大的,在未上小学前,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将我放在祖父母身边抚养!从我记事起,除了父母亲,祖母就是我最亲的人!
祖母出生在鄱阳湖边一个世代打渔和运输为生的渔村,祖祖辈辈靠湖吃饭。太祖外公姓江,江姓是都昌的大姓,家族平时以捕鱼为生,秋冬季从景德镇运送瓷器送货到各地,算是渔商世家。祖母受旧社会封建习俗影响裹了脚,走陆地不是很方便,从小在船上长大,在水上操舟弄舵算是一把好手!
当年嫁给我祖父时,属于弃船上岸,岸上的农家,多以生产农作物为主,要求地里的农活必须拿得下,祖母却不在行,谋生手段完全变了。
好在祖父是一名郎中,是以看病行医为主,生活来源倒也不用愁。祖母虽然不太会干农活,却是一个勤朴之人,家里家外操持得平平整整。祖母识过几个字,但没正经念过书,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下,女子很少有系统念过书的,加上祖母是水上人家讨生活,常年奔波在外,没有条件系统读书,但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从小随着父亲跑码头走江湖,见多识广。
解放后,祖父被收编加入国家医疗卫生系统,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祖母在解放前协助我祖父给人看病时经常打打下手,也按老方法接过生,有一定的医学经验基础。50年代初,国家对农村接生人员进行专业正规培训,祖母是新中国第一批正规培训后助产士,成为一名正式乡村接生员。
从我记事起,祖父已经退休了,但退而不休在家坐诊,祖母也不用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以接生员的身份服务于十乡八里的乡民。
祖母接生有50多年了,专业技术很好,她的双手之下至少接出好几千人到世间,却从未出现难产事故。祖母在民间名气很大,很多人称她为送子观音或活菩萨。周边几十里路远的地方,都有人请祖母去接生。祖母对请她的人从不拒绝,有时候,去一次生不了没到预产期,回来。过一段时间后又再去,反反复复多次,从不厌烦。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白天黑夜只要有人请,祖母立马背着药箱子随病患者家属出门就诊。
有时候遇到急诊,祖母小脚走不快,病人家属背着祖母一路小跑去救人。祖母接生从不多收钱,也不收礼物!印象中,祖母接生只收2.6元的工本费,到了90年代,才收18块钱。对生活极其困难的产妇家庭,祖母也是以记账为主,有就给,没有也不催要。按照现代产科医院的收费标准,动辄上万元的收费。祖母肯定能成为千万富翁!
有一次祖母带我去吃一家月子酒,有一老农妇儿媳妇生孩子,是祖母接的生。农妇说:当年她生儿子时,接生费都没给,现在儿子都结婚了,媳妇儿都有了小孩,我儿子的接生的钱都没给,简直羞死人了!这样的事在对祖母来说太多太多了!每个出生的人祖母都做好记录,账本记录得密密麻麻的,且有好几本。
去吃月子酒时,祖母一般会带上我,祖母是功臣坐上席。我喜欢喝酒糟鸡蛋红糖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般会多煮几个红糖鸡蛋给我,点心糖果糕点也会有不少,但祖母允许我在现场吃,却不允许我带。那时候小,我对参加这种酒席乐此不疲,隔三岔五的去参加。后来大了点,不好意思去参加这种宴席!
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祖母除了免费给些药外,甚至还倒贴鸡蛋给产妇补身子。祖母的医德医风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代,几十年过去了,就是现代专业妇产医院事故频发的,而祖母从业50余年,从未有过疑难杂症或产胎事故发生。现在回想起来:一是祖母的专业技术好,经验丰富,一般的难题都能提前处理。二是那时的产妇普遍营养不够,没有超大婴儿,加上临产前还要劳动,一般不会难产。三是祖母注重术后回访,帮助产妇调理。四是有祖父的中医做后盾,祖父是专攻妇儿科的老中医,特殊情况下的祖父的针灸止血能解决产妇的大问题。
祖母在70岁以后才不接生,带了一个徒弟,由徒弟出诊。随着年岁的增长,走不了路,除非有人推车或抬她去才出诊。再后来,随着乡村各地医疗条件开始好起来,很多产妇预产期前,就开始到卫生院待产,祖母才不用出诊!
祖母心善,见不得受苦受穷的人! 那时候找我祖父看病的人很多,都是一大早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往往是饿着肚子看病的,到了吃饭点,祖母都会请病患者及家人上桌吃饭,从不歧视病人与穷人。冬天,会有安徽受水灾难民来村里要饭,祖母除了用热饭热菜招待这些外地遭灾的人,走时还会给一升米路上备用。遇到有带小孩讨饭的妇女,把我们不穿的旧衣服送给受灾的儿童保暖穿。以至过了几十年后,有外地人来寻恩,寻找祖母,感谢她当年在困苦时期给予过的帮助!
祖母脾气好,从不发脾气,性子不温不火,做事按自己的章法去做,祖父脾气大,学武之人年轻时性子燥,老了也改不了脾气。两个人共同生活了50多年,真正吵架时,祖母有她的斗争智慧,不做饭。最后祖父便无可奈何,乖乖的妥协。
祖母人很开明,村里老老少少的妇女都喜欢找她诉苦,年龄差不多的老年妇女诉说儿媳的如何如何不孝,年轻的媳妇诉婆婆们管得太严,祖母总是帮助开解。祖母很注重礼节和每个人的人情往来,无论是与谁打交道不让别人吃亏,不论是与邻里还是亲友走往,关系都处理的非常融洽!
祖母在外面农活不多的情况下,主要操持一大家人的日常饮食,弄得一手好饭菜。最拿手的我认为是米粉蒸肉,加上用祖父的药材香料磨成粉,拌上粗米粉和上五花肉,放在木桶与饭一块蒸,这样的米粉肉既有肉的鲜味,又有米饭的香味。但我更喜欢吃木桶顶层米饭上带有残留米粉肉饭,这是我的专属,祖母一般会给我留着!
除了米粉蒸肉特色菜外,祖母另一拿手菜是白萝卜炖鲫鱼,祖母是湖区长大的,做鱼有绝招,无论用什么调料,总能把鱼炖的鲜美。这个菜特别是在冬天吃,萝卜炖鱼冻更是超级美味。祖母拿手的还有乌盐菜闷肉,酒糟豆参鱼,卤水豆干,瓦罐焖饭,银鱼红薯羹,米粉南瓜花,这些名菜,让人谗涎欲滴!现在我也偶尔做一做,但就是做不出那个味来。
除了主菜,祖母还会做麦芽浔糖,炒米芝麻粉,芝麻花生糖,米粑,发粑,辣椒酱,罗卜干,糯米酒糟酿这些副食。除了有些是节日必须吃的以外,其它都是家中常配。我任何时候饿了,想吃点东西就到祖母屋里,倒上半碗芝麻糊,加上少许红砂糖,冲上开水就可以吃了!
祖母对炒货也很在行,把花生、蚕豆用沙子炒制,然后用余温炕一晚上,成品炒货出锅时又香又脆,这些炒货是家中来的客人必备茶水点心!祖母还会自制茶叶,也无论是春茶,夏茶,秋茶,各种季节有各种季节的制法,弄好后放在瓷器罐内备用,用以自喝或者招待客人。
祖母的记性很好,家中每个人的生日,放的物品在何处,重要亲友的礼节走访带什么礼物,到80多岁了一问就知。我母亲记忆不太好,我的记忆也不好,没有遗传到祖母的基因吧!现在想来,估计是祖母一辈子爱吃鱼的缘故吧,吃鱼的人聪明!
祖父祖母一生只生了母亲一个女儿,我父亲是入赘的,母亲继承了家业。到祖母过世时,家族发展到42个人,家庭人丁兴旺。不管是不是迷信的说法,祖父祖母在世行医积德,给我们后代带来却是厚厚的福分。直至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能碰到祖父祖母过去熟人的后代,谈起他们二老当年对许多人的帮助,内心都是发自由衷的尊敬!(乡土拾贝 鄱湖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