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 AI 智能,从国家级报刊到地方媒体,到处充斥着用 AI 写成的文章。笔者相信,一般的正规媒体对这样的文章是不屑的,也是抵制的,但还是防不胜防。上次国家级报刊上有篇文章,就有人从逻辑与实际生活出发检验出,这就是用 AI 创作的文章。可能是这家国家级媒体碍于面子,一直不回应,也没有下架该篇文章。前两天,又有人发现一家省级刊物上刊登的文章,经检测也是用 AI 创作的;好在这家刊物能及时出面回应,答应读者会严查,组织专家检测,会给读者一个交代。
从央刊到省刊,两种应对读者质疑的态度区别,不禁令人唏嘘。无疑,如果大家都能用 AI 来创作文章,对那些辛辛苦苦啃笔头几十年的人是不公平的。而若有人用 AI 创作文章,一旦被圈内人发现,恐怕今后也难以在文学圈内立足。
我还发现近一段时间来,从单位的公众号到地方上的网站,那些用 AI 写成的文章更是大行其道,更有人不知廉耻地冠上自己的名字。只要冠上自己的名字,别人就会将其视为原创;一旦经人查出,即便别人不说,你或许能蒙蔽一般读者,但你在圈里人的印象还会好吗?
笔者也并不是全盘否定用AI来搞创作:如果是单位办公材料,仅用于内部留痕与存档,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将其当作工作上的小助手,也未尝不可。但涉及文学领域,还是不要用AI创作为好,就算是根据你的意愿、中心思想和情感,在你的指导下由智能编辑而成,它至少不再具备你的个人语言风格,也无法算作你的原创。
都昌在线网,我已关注十多年,说实在话,对它也有些感情,但我还是要严厉批评:今年该网站已出现不少用AI创作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出现,一来欺骗了读者,从读者那里骗取了好感;二来会导致被圈内人瞧不起的后果,这与剽窃行为没多大区别。当然,如果作者注明是用Ai 创作那另当别论。
中国这么大,一篇用AI创作的文章只要传到网上,就会被人发现,何况都昌这么小的地方?
用AI创作的文章,其格式、语言风格、用词造句千篇一律,稍微懂点文学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来?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道理:既然能用 AI来创作,就必定有检测它的工具。
又不是自己写不出来,何必偷这个懒呢?真不希望以后任何媒体上再出现这种 AI 创作的文学作品。(杨求贵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