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戊辰年(1988年)”重修的都昌谭氏宗谱卷首所载的首篇谱序,即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年——1200年)所撰《谭氏创修宗谱序》。兹试着断句存录于下(个别字迹漫漶不清,可能有差误):谭氏宗谱
谭氏创修宗谱序
戊子岁,予讲学白鹿洞,有谭子汝为、良翰负笈从予游。因谈论国史之余,慨然有志于家谱,予欣然曰:“子之志大矣!美矣!”夫圣贤之道,不外孝悌。谱以溯渊源,叙昭穆,而孝先之心寓;谱以别尊卑、辨长幼,悌长之心生。孝先悌长,而圣贤之道不待外求,以谭子勉乎哉?退而纂辑宗谱,越月余,持其图来质于予。予观谭氏之先,国于齐鲁之间,在《诗》曰公春秋书之国之裔也。后如维贤、启元、德宣,皆汉室名臣。曰珍,以文显晋;曰用,以诗鸣唐。而清为润州留守,遂居润州临海源,其嗣独盛,传世至今。至云章,任唐元(玄)宗大理寺丞,直言安禄山之奸,忤上谪知饶州。因任而创居于鄱之花桥。二世华袞、华翰,翰生惇,惇生掌、堂、安。独掌览山水之胜,又迁都昌之杨岭居焉。生隆宣、隆兴,兴生至刚,登进士。七世景高,八世烨,九世光通、光文。通生可成、可中,中赐进士。中生禧和,和生应术、应斗、应祥,斗赐进士;术生遵,始析桐山;祥生巡道、巡后,析义安;道守祖基。遵生达,达生申甫,甫生汝为、良翰。翰淹贯经史,登乡贡,巡道之后亦并蜚声于翰苑。况其七世同居,则与张公艺九世同居者几媲美焉。三百口而共爨,则与范文正公置义田者尤有一气之大义焉。都昌谭姓一世祖谭云章谱像
今谭子一一表彰之,穷原竟委毕备,而不遗别派,分支有条而不紊,具孝先悌长之心,于披览间见之矣。吾知为谭子后者,必有抚是谱而思体子之心以为心,孝子悌弟将相引于无穷也。是为序。时宋乾道四年春月晦庵朱熹谨序
朱熹此序开篇交代为都昌谭氏宗谱撰序之缘由,是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有谭汝为、谭良翰兄弟“负笈从予游”。尽管朱熹尊称都昌谭氏兄弟为“谭子”,又不称“从学”而言“从游”,但从“负笈”二字可判断,谭氏兄弟就是在白鹿洞书院成了紫阳先生的学生。从年龄来看,也符合两者之间的师生关系。朱熹出生于公元1130年,谭汝为约生于1140年,谭良翰约生于1145年,谭氏兄弟比朱熹年少十余岁。白鹿洞书院棂门
朱熹的谱序在从谱牒编纂的宏义出发,褒扬了谭氏兄弟“志大矣美矣”,之后便历陈了谭汝为牵头纂辑的都昌谭氏自始祖谭云章开始,至谭子兄弟的十六世辈序赓续。一世谭云章——二世谭华兗、谭华翰——三世谭惇——四世谭掌、谭堂、谭安——五世谭隆宣、谭隆兴——六世谭至刚——七世谭景高——八世谭烨——九世谭光通、谭光文——十世谭可成、谭可中——十一世谭禧和——十二世谭应术、谭应斗、谭应祥——十三世谭遵——十四世谭达——十五世谭申甫——十六世谭汝为、谭良翰。都昌谭姓分后港、中港、前港三支派,朱子在序中所列辈序传承是桐山后港支派。据相关资料,如今的都昌蔡岭镇谭海村、谭仕敬村等就是谭汝为之后嗣,汝为公于南宋淳熙年间由桐山迁古堠庄(今蔡岭镇虎山村岛山里)而发脉数村落。如今的蔡岭镇谭家桥村、谭朝文村、上桥谭村、谭树村、谭锒村、谭泗山村、谭棣舍村、港东谭村,徐埠镇高桥谭村、谭璟村等属南宋年间谭良翰之后裔。朱熹铜像 (网络图)
朱熹的谱序中提及这一支都昌谭氏十六世“蜚声于翰苑”,出过三位进士。第十二世谭应斗在清同治版《都昌县志》中有载,县志载其登进士时间为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实为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进士。此谱序所提谭应斗之祖父谭可中、谭可中之曾祖父谭至刚也登进士,此两人生活和登进士的 年代都早于《都昌县志》所记都昌第一个北宋进士邵庆(1046年登进士),谭至刚、谭可中未录入清同治版县志所记属正常。徐埠谭璇村牌
朱熹谱序里用了“张公艺九世同居”与“范文正公置义田”两个典故,来类比都昌谭氏的好家风。张公艺(577年——676年),郓州寿张(今河南台前县孙口镇)人。中国古代著名寿星。经历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多次受到朝廷旌表。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家族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余人,团聚在一起,和睦相处,传为美谈。唐高宗在泰山封禅时,询问其治家之法,以书“百忍”回答。范文正公即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于皇祐二年(1050年)第三次被贬后,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都昌谭氏“荣里世家”,即褒扬的是其荣耀邑里的尚德家风(详见本系列之《“荣里世家”的那份荣光》)。2025年9月本文作者(中)在徐埠镇谭颈村查阅1988年版谭氏宗谱
我们现在回到关于朱熹为都昌谭氏宗谱撰序浅考的核心问题:此文可真是朱子之撰?都昌其他姓氏的宗谱里,也有朱熹为之所撰谱序收录在宗谱中,有的显见是假托,因为数姓谱序版本文字多见重合。但朱熹为谭氏宗谱撰序,交代了是“谭子”所托,且有乡贡之身的谭汝为特别在朱序后“谨撰”了一段注释,说明“余持家谱序于紫阳夫子(注:朱熹号紫阳)”。在明代所撰都昌谭氏宗谱谱序中,再次肯书其真:“有汝为公者,盖云章公十六世孙也。偕弟良翰从紫阳朱夫子讲学于白鹿书院,始效古欧苏式作家谱,质于朱子谱序之。”“朱子之词……嘱望之意良深矣。”“欧苏式”是欧阳修、苏洵为中国民间修宗谱所立的体例和范式。 最后回到一个论定朱熹撰序的关键问题——时间衔接。朱熹所撰谱序开篇三字即切入为都昌谭氏撰谱序时间为“戊子岁”,结尾落款时间也是“宋乾道四年”,谭汝为自注请朱熹撰序的时间复是确凿的“乾道戊子之春”,三处一致地将撰序时间指向了公元1168年。而朱熹实际到任知南康军的具体时间是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熙八年(1181年),在任两年多一点。谱载撰序时间比朱熹知南康军兴白鹿洞书院时间早了11年,或是谱序记年表述上有讹误?谭氏宗谱载朱熹所撰谱序
无论谭姓人士和文史学者最终如何地去探究朱熹为都昌谭氏宗谱撰序一事,这篇谱序的本身,就为研究都昌谭氏姓氏文化留存下了珍贵资料。
来源:图/文 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