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2阅读
  • 0回复

传家训扬新风之556丨都昌抗战史料篇:抗日救亡烽烟里的江西青年服务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3499
积分
1405407
贡献值
1187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都昌县志》(1993年版)在志末“大事记”篇中如此叙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史实:“8月20日,日军在屏峰登陆,同月,日机轰炸县城郊邹家嘴,炸沉民船7艘,炸死渔民2人,县城等地展开抵制日货、募捐等抗战活动。江西青年服务团战地工作队第8大队赴都昌开展救亡宣传,队长向法宜。11月下旬,战工8队被江西省国民政府以整编为由,调回南昌并解散。”究其实这里所记1938年江西青年服务团在都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不只向法宜带领的第8大队,还有《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所带领的第1大队。在今天2025年9月18日这个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的特殊日子,我们来回望都昌抗战史册中的这一页,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网络图)
   青年服务团战地工作队的成立

   江西省青年服务团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呢?我们来看有关抗战史料。
   为了进一步激发人民的民族义愤,鼓舞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江西党组织抓住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先后成立了江西省乡村抗战巡回团、江西青年服务团、战地青年服务团、青年救国会、妇声社等抗日爱国团体,创办了各种抗日宣传的报刊和书店、图书馆,协助和指挥全省各地深入地开展抗日爱国斗争。其中最活跃的抗日团体是江西青年服务团。
   根据中共江西党组织的建议,1938年1月,在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同意下,由省政府出面组织江西省青年服务团。它是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来赣的青年救亡团体为骨干,吸收江西各地进步青年参加组成的。服务团的成员很复杂,有共产党员、进步群众、国民党左派、第三党分子,也有国民党派遣的反动军官和特务分子。该团共有10个大队,党在服务团里开展了极为艰巨的统战工作,在一、三、四、五、六等五个大队中均成立了党支部,其他各大队中也有共产党员活动。
   江西青年服务团第三大队,在共产党员的组织下,于1938年2月来到九江,他们走遍了九江地区的城镇和乡村,每到一处,即召开群众大会、小型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组织报告会、识字班等。在街头巷尾、码头、车站、工地等公共场所,张贴抗日标语及抗日宣传画等。公演抗日戏剧,教唱抗日歌曲。在永修、都昌、修水等县组织了抗日训练班,广泛动员青年参军,同时还进行了抵制日货、募捐救灾、打击奸商、降低物价、减租减息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抗日救亡宣传与组织工作,大大地提高了赣北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但却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很快就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限制和破坏。
   江西省国民党政府利用打入青年服务团内部的国民党党 棍、特务、反动军官,监视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的活动,不断将青年服务团的活动情况向国民党当局汇报,阻挠团员访贫问苦,偷看团员的书籍和信件,以吃喝玩乐来引诱团员,企图削弱和动摇团员抗日的意志。以克扣经费等手段限制青年服务团的活动。5月,熊式辉命令全体团员到南昌集中,决定将所谓“‘左’倾团员”送到国民党陈诚在武汉主办的战干团“受训”,实质上是排斥共产党对该团的领导和扼杀进步力量。对此,中共上级组织及时将200余名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输送到新四军和敌后根据地,保存革命实力。将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继续留在团内工作。
战工团第八大队党支部书记周婉如(网络图)

   马当失守后,一、三两个大队改组为“战地青年服务团”,又活跃在湖口、彭泽、都昌等地的抗日前线,坚持抗日宣传活动,其中战地工作团第一大队、第八大队活动的主阵地就在都昌县
   战地工作队在都昌的抗日救亡活动

   且来根据“中国抗战网”上转载的关于江西青年服务团战地工作队的记叙,结合搜集到的都昌抗战史料,记录下都昌大地上发生的这一页抗战史。
何士德晚年照(网络图)

   江西青年服务团第一大队队长为共产党员、著名作曲家何士德,党支部书记为彭炎,全大队共40余人。他们起初驻于湖口县万家埠,由于日寇进逼,退转到都昌张家岭。这里与湖口、鄱阳、彭泽相邻接。根据中共东南分局的指示,彭炎任赣北特委青年部长兼都湖鄱彭中心区委书记,许其昌为副书记。全大队分为若干小组深入到湖口、鄱阳、彭泽和都昌四县的乡镇开展抗日宣传。黑中共东南分局给两个大队指定的秘密战斗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和武山游击队取得联系,帮助那些在新四军驻都昌留守处主任田英牺牲后被打散的党员恢复组织关系,二是组织地方武装,一旦都昌沦陷,就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江西青年服务团第八大队队长为向法宜(都昌汪墩人),党支部书记为周婉如。这个大队也有队员40余人,与第一大队同时到达都昌。队长向法宜率队部驻在都昌县城。他是都昌人,熟悉都昌民情,广有人缘。一方面与国民党都昌县政府各界人士接触,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一方面深入民间,用各种宣传方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抗日,救亡图存。八大队党支部设在蔡家岭,与相距约3华里的驻在张家岭的一大队党支部相呼应。这里北靠武山,原是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的根据地,群众基础很好,许多人怀念被国民党都昌县政府杀害的新四军都昌留守处主任田英等同志。因而第八大队党支部决定依靠党员和老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加大抗日宣传的力度。第八大队在都昌境内下设蔡家岭、徐家埠、三汊港三个小组,配合中心区委整顿这些地方的党组织,联系老革命,恢复党员关系。他们多次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组织热血青年和进步群众学习和训练,每次参加训练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在这些人当中,还秘密发展了一些进步学生和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4年5月向法宜之子向天启(中)向都昌一中捐赠校史资料

   第八大队党支部配合中心区委在武山深处的一个破旧祠堂里,开办了一期党员培训班,参加学习的30余名党员都是游击队的骨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当前的抗战形势,让学员们明确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当地的作用,引导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尽可能地掌握武装力量,一旦都昌沦陷,就地打游击。
   两支战地工作队在都昌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形式多样,深入人心。采取的方法:一是在各地广泛张贴抗日宣传标语、宣传画和诗歌,营造出浓浓的抗日救国气氛;二是组织宣传小分队在县城街道、广场、酒馆和茶楼进行演出,有快板、道情、清唱等,短小精练,内容生动突出。尤其是演出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等抗日宣传小话剧节目,激发起群众抗战救亡的斗志。三是到国民党驻军所在地、学校和农村,组织部队士兵、学生和群众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国军歌》《保卫大江西》《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激昂的歌声响彻了都昌的城镇乡村。四是开展检查销毁日货、打奸商、降物价、减租减息、清除汉奸等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向法宜1983年回忆战工队岁月手迹

   战地工作团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了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使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的不安,1938年11月底,国民党江西省当局无理调回战地工作团。江西青年战地服务团第一,第八两个大队,在都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短短三个月,助燃了全民抗战的热焰。四个月后,日寇魔掌蹂躏都昌,一大批受过战地工作队宣传影响的热血男儿,奔赴抗战一线,唱响了一首首自强御侮的悲壮之歌。
  战工队队员的那些英姿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江西青年服务团战地工作队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奋战于都昌三个月,其中有都昌本土的革命者,更多的是外地的热血青年。我们且来回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的人生背影。当年,他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幕下的都昌舞台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救亡,守护祖国山河,同时在都昌这片热土上的淬炼,也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变得追求光明、坚强不屈,有的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大义凛然、英勇捐躯。
武山深处人家

   战地工作队第一大队长何士德(1910年——2000年,广东阳江县人),是从战火里走出来的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那首由集体作词、陈毅执笔的《新四军军歌》就是由何士德作曲的。
   英雄城南昌,是新四军诞生的摇篮。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内,有一幅名为《八千人歌咏大游行》的巨大油画。画中,一名男子站在卡车篷顶,慷慨激昂地挥动着指挥棒;马路两旁的群众人山人海,有人伴随歌声旋律挥舞着拳头,有人摇摆着手中的旗帜和印有“保我中华”字样的横幅。场面恢弘,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年代。站在卡车上指挥8000人歌咏抗战歌曲大游行的,就是何士德。何士德还创作了《挖战壕》《反扫荡》等抗战歌曲。在南昌指挥那场八千人的抗战歌曲大合唱半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才一个多月的何士德便率领青年战地服务团第一大队40多人奔赴赣北。一大队的驻地开始在湖口县万家埠,后移驻张都昌张家岭(今属蔡岭镇辖)。都昌曾是战地音乐家何士德战斗过的地方。被誉为“武山雄鹰”的都湖鄱彭游击队员150余人就是在1938年1月开赴浮梁县瑶里进行改编,汇入新四军这支铁军洪流之中的。何士德离开都昌半年后的1939年春,当他在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总部受命为《新四军军歌》谱曲时,铿锵旋律里一定跳跃着灵动于都昌岁月的战斗音符。
中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旧址

   战地服务团第八大队队长向法宜(1902年——1988年)是景德镇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1947年春在家乡都昌县城创办私立任远中学(今都昌一中前身),1949年5月以都昌民盟组织负责人身份迎接四野部队和平解放都昌。向法宜先生1983年初曾撰写了一份自传,回首抗战时期参加江西青年服务团的经历时,留下了如此文字:“1937年秋,江西成立‘青年服务团’收容的江浙流亡来赣的青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团的主要负责人是王枕心(大革命时左派人物),我与其弟王环心(大革命牺牲)有深交,经黄道(注:时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同意,我利用旧关系参加青年服务团工作,而且刘九峰也在那里负组织责任。青年服务团有党的组织和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为现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担任过一个时期的宣传工作。我初任视导员,至三八年暑假,青年服务团各队改为战地工作队,我任第八队队长,这一队有周婉如、眭珏英、陈云霞、华英,他们是队里的骨干。周是党支书。第八队驻都昌县城(半沦陷区),第一队驻湖口(全部沦陷),移驻都昌蔡家岭;第八队亦移驻徐家埠。两队相距十余里,我们两队的工作有时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都昌张家岭乡村中开办了训练班,有参加过党的老同志和青年积极分子参加,并作了到敌后打游击的打算。不期于三八年冬青年服务团调集中宣布解放。”
珍视和平(网络图)

   战地服务团第八大队队员大部分是来自江苏南部的流亡青年,其中不少人还是女同志,他们在赣北都昌生活战斗了三个月。江苏丹阳人眭新亚半个世纪之后回忆那段都昌抗战烽火的岁月,深情地说:“时间虽很短暂,但那儿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同仇敌忾的抗战气氛,以及老区游击队员们为顾全民族大义而捐弃前嫌、坚持团结抗战的革命风格和爱国主义精神,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令眭新亚生前难以忘怀的,还有当年队友们的团结奋斗、坚贞不渝的战斗精神。第八大队女支部书记周婉如与组织委员眭珏英就是在都昌相爱而且是在都昌队部宿舍举办了婚礼。眭珏英是江苏丹阳人,原名任介屏,后改名任迈,1941年在苏南茅山地区壮烈牺牲。眭玉英(后改名许英)也是江苏丹阳人,是革命队伍中的同志们用独轮车推送患重病的她一千多里,才没在队伍中掉队,随后参加了抗日救亡的队伍。年长的她性格内向,意志坚毅,像大姐一样关心年轻队友。女战士华英是江苏无锡人,性格泼辣,总是冲锋在前。1941年,她英勇牺牲于福建三元县。八大队第三组(驻三汊港)组长刘适中是都昌县汪墩镇排门刘村人,又名刘梦松,1929年曾担任中共都昌县委书记。他在战地服务团工作时行事周全,深孚众望。
俯拍今日都昌县城(杨求贵 摄)

   如不灭的火炬,如高扬的旗帜,伟大抗战精神照耀着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力量之源。87年前,江西青年服务团在都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所凝聚起的那份力量,也汇入了这磅礴的力量之源中……


来源:图/文 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