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09-19
- 在线时间1342小时
-
- 发帖10349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405407
- 贡献值11874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03499
- 积分
- 1405407
- 贡献值
- 11874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3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
本帖被 鄱阳湖 执行置顶操作(2025-09-19)
—
一支秃笔赋春风 张通华
站在窗前、走出小区南门,笫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峩、宏伟、壮观的庐山。今晨脑海里突然浮现“父爱如山”这个词,也许这就是冥冥中父子间血缘情愫的萦绕一一原来今天是已故七年的父亲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想起他坎坷曲折的一生以及对子女精心呵护教育,我就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父亲回乡前的“光荣”历史,是我出生以前的事情。说到“回乡”,从母亲的回忆中得知:其实以前他也没走多远,十六岁开始在本县本土的农会当会计,两年之后又调到乡政府做了几年秘书工作,并光荣入党成为一个基层干部。不过他回乡回得有些特别、叫我心酸。别开戴了两顶帽子(漏网富农,右派分子)不说,最让人吁嘘、叹息的是他回乡时的年龄只有二十七岁,正是现在年轻人开始独立谋生的时侯,甚至比某些大学毕业生还小。因何回乡?母亲的说法是: 年轻无知,不懂人情世故,性格耿直,原则性强,与顶头上司结怨所至。现已时过境迁、无需深究。 我开始记事时,正值文革时期,那时的父亲已是一个不折不扣却不懂行的庄稼汉,衣衫百结,蓬头垢面,逢人就是咳咳、咳咳地笑着,虽然四十不到,却老气横秋,行动迟缓。有人暗里指责他在奸笑,当初我也认为别扭。后来才知道他是想改变自己的硬直性子学着平易近人,哪知学不到位,却弄巧成拙,正义的脸上露不出一丝笑容,声音也很僵硬,难怪人家指责他。这大概是世情所迫吧!不懂行是指种田而言,因为他是我祖父母唯一的子女,自出生到回乡没捏过锄头,更别说耕田、去鄱阳湖里打草,那时候他的处境可想而知,况且还是个“异类”。 当然他也有拿手的行当,一是写字,楷、行、草书都行,也能写文章;二是打算盘,左右手都熟练,到了左手算盘右手笔的程度。但是他失去了用武之地。好在天公作美,每年的春节给了他一点“为人民服务” 的机会一一写春联。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写过古稀之年近六十个春秋,年年如此。自我记事起来,每年春节的前两天,是父亲后半生在村里人的眼光中活得最光鲜、最有“人格” 和“尊严”的日子。当然也是我家最热闹的时候。 每年的这两天,在我还小的时侯,姐姐总是早早起床,把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具也捡拾得整整齐齐,让不到四米高的低矮土坯房变得高大宽廠而明亮。平时固定在中堂照壁边的八仙桌也叫我帮忙抬到厅堂中央,抹得一尘不染。一卷卷鲜红的春联纸(村里人两天前又把纸拿来了)放在圈椅上,在桌上的墨砚里磨满香墨后,就去做她自己该做的事情。 那时父亲还算年轻,依稀记得他梳洗干净后,穿上体面的衣服,倒也象位学者或者说象位先生。高大的身材,内柔外刚的脸上两行浓眉下目光炯炯有神,直鼻梁,大方口惜字如金。他裁纸,折纸的动作是那么规范、娴熟,用舌尖舔软笔尖的表情是那样庄严、神圣。他恭敬的站在八仙桌前,认真地思考每一付春联的内容后,才挥动那长满老茧的右手,在左手按住的红纸上龙飞凤舞,泼墨挥豪。铁画银钩是那么刚劲有力、入木三分,移笔换位之间又是那么疏密有度、着笔自如。每写好一个字,含墨的嘴唇总要微微扇动,眼角的鱼尾纹里蕴着温馨和笑意。每写好一付春联,他就把笔衔在口里,双手捧着自己的“杰作”,轻轻而整齐地放在地上,反复比较一番,沧桑的脸颊间流露出欣慰的笑容。然后习惯性的梳理一下已经斑白的鬓发,再继续下一付春联的书写。 后来,姐姐长大了,出嫁了,做了母亲,我也上了初中,开始慢慢懂得观察事物,分析矛盾,理解人性,品味人生。遗憾的是我没有遗传父亲读书写字的基因。看到他渐渐衰老的脸容,身躯虽然高大但行动却很迟缓,在他疲惫不堪之时我却不能帮他分担一二,心里难免有些惭愧。 这天下着雪,天气酷冷,父亲依然象往年一样早早起床。我也象姐姐一样把不大的、低矮的厅堂捡拾一番,在桌上的砚台磨好墨,放好笔。父亲的衣着越来越老旧,但干净整齐;面容也不再丰盈,但思维敏捷,精神闪烁,只要往写字桌边一站,仍有一股不武自威的学者风韵。他最爱书写唐朝诗王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千古名词,以及“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等等经典春联。有兴趣时还将户主的名字镶嵌在春联的前面,其名曰“藏头” 格或“顶凤格”,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充满满满的正能量。上了中学我才明白,他的目光本也祥和、并不犀利,为什么有些前来请他写春联的村民就是不敢对視。他们拿着红纸在我门前的雪地里转悠,看到我母亲来到厅堂,就赶忙进门很尴尬地说:“咳,咳,我也请叔公给我写两付春联。” 母亲总是赶快答应:“可以,你夜边时来拿。” 来人走后,母亲继续对父亲说:“一年一次图个吉利,你就把胸量放大一点,耐烦给人家写一下吧,晚上给你做好吃的。” 父亲不作声,他只顾写他的春联。 忙乎整整一天的父亲,有时还要加夜班,感觉腰酸背痛,就难免要埋怨母亲几句: “家里的好人全都让你做了,外面的恶人我来当,人家记你的好吗?”母亲就笑着说:“谁叫你写得一手好字,就算我沾了你的光,还不行吗!人在做、天在看,好人自有好报!” 父亲点了点头,继续写他的对联,口里却说:“还是夫人开明!鲁班之妻胜鲁班确有其事。” 说归说,做归做,从早到晚,除开收获几句“谢谢!”之外,剩下的就是自已前后门上的两付春联。父亲并不失落,反而很兴奋,好象这才是他真正的工作和生活。听到左邻右舍过年的爆竹声,估计再也没有人来写春联,他才赶忙收拾文王四宝,洗得干净,放得整齐,以备明年的今天再用。待我和弟妹们摆好桌凳后,慈祥的母亲才微笑地说:“年夜饭我已做好了,开始准备过年啊!” 一桌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年夜饭,是当年母亲做给父亲帮乡邻写春联的最好赏赐,更是我和弟妹们望眼欲穿的美味佳肴。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吃得狼吞虎咽。等桌上剩下残菜剩汤时,我才发现父母双亲未动碗筷,而是出神地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惜字如金的父亲并说:“快点吃,过了年就大了一岁,好好读书,长大了做个有出息的人。” 看到乡亲们在捧着秀丽、端庄、满满正能量的鲜红春联时,那种对父亲恭维的神态;看到父亲脸上祥和、不卑不亢的笑容,我忽然想起平时在众人眼里不屑一顾的他,想起因砍了几根竹棍树枝搭豇豆绷,而被批斗游行全乡的他,心里就象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五味俱全。有时炎天酷暑他可以上身穿着空心破棉祆,下身穿着短裤头,蓬头垢面,腰缚草绳在田间劳作;有时他可以不洗澡不洗脚,上床睡个整天整夜;有时象个乞丐,端着大缸碗坐在饭桌前,不顾妻子儿女把饭菜吃得精光;有时他会无缘无固地把子女大骂一顿。腰间的草绳是批斗游乡时留下的,一留就是十年,他要以此明志一一今后决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我在想人的反差怎么如此之大?这到底是人性之改变,还是社会之残酷!其实父亲耿直的性格一直未变,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只是家道中落,大饿、大累、大烦的缘固。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不计恩怨情仇为村里人写春联六十年?吃完年夜饭,我试探着问过父亲,但他的回答是:明天就是新年初一,你早点起床到外面走一走、用心看一看就自然明白。 爆竹声声辞旧岁,红联熠熠贺新春。新年初一,走村串户的拜年、祝福、问侯,看到大阳在鄱阳湖上冉冉升起,冰雪在明媚的春光中渐渐消融,百草在春风中萌芽,大半个村庄的大小门上,都贴着父亲写的春联,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一张张笑脸犹如梅花般的灿烂,我的心豁然开朗、一片光明,同时也无比自豪。 父亲,转眼间离我而去就是七年,您那种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品质,在任何逆境中都渴望光明的阳光心态我将永远铭记并为之传承。您的孙子、外孙都学有所成,尤其是大外孙一一姐姐的儿子,已荣衔长江学者、知名教授;您的曾孙、曾外孙也都上了小学,不管他们天赋如何,将来出息多大,起码我要让我的儿女把他们培养 成为心中充满阳光的人。 安息吧,我的父亲! 都昌在线相关阅读请点击:难忘47年同学情九江南山公园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