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8阅读
  • 6回复

不赞成“晚唱园/亭”命名,并与“醉解兰舟“网友就此命名商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31
积分
18552
贡献值
145
都币
21
在线时长: 3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4-09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20
不赞成“晚唱园/亭”命名,并与“醉解兰舟”网友就此命名商榷
  
   网友“醉解兰”深谙地域文化,赤子之心可嘉,但其方案窃以为并不可取,理由如下:
   一、文化溯源,取名缺根少脉
   王勃《滕王阁序》中写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就写实而言,可理解为诗人站在滕王阁上面对浩渺的赣江发出的感慨;就虚而言,是诗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的宇宙视角。鄱阳湖在不在诗人抒怀的范围?当然在!但也仅是其视觉的延伸,听觉的余音,想像的背景而已。这一背景,来自于诗人移舟南下,直穿鄱阳湖的亲身体验(也有王勃在石钟山遇仙人,知其南昌赴宴不及而御风而行一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否认这一史实,是对历史及文化的尊重。
   至于网友所说的都昌地处鄱阳湖北岸,恰是其核心地域——彭蠡之滨”。此言差矣!诚如斯言,则星子县城、永修吴城、波阳县城、余干滨湖城镇就得边缘化了?都昌地处鄱湖,自然会有生于斯长于斯的相对应的文化,但这是古人类的共同特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并且,诗意的生活代表不了现实中的苦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的精神世界洒脱快意,妻儿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很多历史可以留下记忆供人欣赏瞻仰,但在现代社会中,刻意去推介某一种所谓意象,实不可取。
   二、功能单一,取名理解错位。
   网友“醉解兰舟”对此公共场合的功能解释单一,从前到后的核心理解基本限于“晚”字:傍晚,晚上唱歌、晚上休闲娱乐……我想,此处设施包含以上功能,但并非政府实施此处民生工程的根本目的。休闲、交通、商业、城市形象、文化品位……综而合之,不一而足。至于网友所说的:无生僻字、无歧义,未使用 “广场” 二字,简洁易记、规范合规……这是典型的削足适履,杀头便冠,实不足取。
   三、晚字在新取名中应该慎用
   平时大家给孩子命名,一般考虑的就是好听,正能量,传承,有别于俗,有个性特征……作为县城公共地方取名,有别于人名,但相通之处颇多。在此不宜展开,我只提一个问题:适合用方言传播这样一个新的名称吗?
   唐诗有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就有了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之一,因净慈寺的晚钟而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而出名(更因周边景致)。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突兀地予以带晚字的命名,给人的感觉总是怪怪的,不说,不多说了,你品,你细品……
  至于网友所说“经典文学作品的地域化演绎,属于原创设计”,这我到也认同,毕竟,周边县域及其城镇都没有抢注此标,如闻,也仅哂笑而已。
  如果将鄱阳湖边上的“湖滨广场”或者“风帆广场”改为“晚唱园”或者建一座晚唱亭,窃以为也不失为鄱湖文化符号的一个点缀。
  也许有人会说,太阳风,就你能,这拆台那泼水的,你到取个好听的名字让我们来评评?
  小生不才,但识民心,只知“街心花园”或“街心公园”足以迷倒一众看客。



2条评分积分+140
都昌零距离 积分 +100 加分专用:太精彩了,支持! 昨天 23:30
chinjingo 积分 +40 加分专用:你的帖太精彩了,支持! 昨天 18:32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790
积分
13415
贡献值
83
都币
0
在线时长: 7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31
Re:不赞成“晚唱园/亭”命名,并与醉解兰舟就此命名商榷
        以文为脉,以名铸魂:为 “唱晚园” 正名兼答 “太阳风” 网友
       “街心花园” 的命名之争,本质是都昌城市发展 “守旧” 与 “拓新” 的路径之辩。“太阳风” 网友对 “唱晚园” 的质疑虽饱含对本土的关切,但在文化认知、功能理解与发展视野上,尚有可商榷之处。兹就其核心观点逐一回应,以期厘清认知、凝聚共识。
         一、文化溯源绝非 “缺根少脉”,而是精准锚定地域标识
       “太阳风” 网友认为 “渔舟唱晚” 仅是王勃视角的 “延伸与背景”,且都昌不能独占 “彭蠡之滨” 的核心定位,此论实乃对地域文化的窄化解读。
       首先,“彭蠡之滨” 是鄱阳湖流域的文化共同体概念,而非排他性的 “核心争夺”。都昌作为鄱阳湖北岸面积最大、滨湖线最长的县域,自古便是 “渔舟唱晚” 的典型实景地 —— 县志载 “鄱湖之北,渔帆点点,暮歌相和”,这与王勃笔下的诗意场景形成 “文与实” 的互证。星子、永修等县域各有其文化符号,而 “唱晚” 正是都昌提炼自身文化特质的精准切口,绝非 “抢注标签”,而是对地域记忆的正当言说。
        其次,将 “诗意意象” 与 “现实苦难” 对立,是对文化地标的误读。文化符号的价值,正在于从历史记忆中提炼精神共鸣 —— 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 未曾掩盖洞庭湖畔的过往艰辛,却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坐标;爱晚亭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亦非对长沙民生的全貌描摹,却成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唱晚” 所承载的,是都昌人对鄱湖的敬畏、对渔耕文明的传承,这种积极的文化认同,恰恰是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的精神动力,而非 “刻意推介” 的空洞意象。
        二、功能解读绝非 “单一错位”,而是文化与民生的共生
“太阳风” 网友将 “唱晚” 窄化为 “晚上休闲”,并指责合规要求是 “削足适履”,实则忽略了名称的多重内涵与项目的核心诉求。
        其一,“唱晚” 的内涵远超 “时间维度”。如最初提议者所言,“唱晚” 谐音 “畅玩”,直白呼应 “停车便民、休闲服务” 的复合功能;其文化内核则串联起红色记忆馆、鄱阳湖生态等元素,形成 “民生实用 + 文化体验” 的双重价值。反观 “街心花园”,仅能指向 “城市中心的花园”,对 “红色基因、鄱湖文化” 等核心要素毫无体现,才是对项目 “文化提升” 功能的真正 “错位解读”。
        其二,合规性是公共命名的基本底线,而非 “妥协让步”。征名要求 “简洁无生僻字、避开‘广场’”,本质是为了让名称兼具传播性与辨识度 —— 对游客而言,“唱晚园” 易记易联想;对市民而言,“畅玩” 的谐音接地气。这种 “合规且有内涵” 的设计,恰恰是命名的高阶智慧,而非 “杀头便冠” 的僵化之举。
        三、“晚” 字绝非 “慎用禁忌”,而是经典符号的当代转化
“太阳风” 网友以 “方言传播”“核心区域违和” 为由质疑 “晚” 字,却忽略了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在于 “语境赋能”。
       从经典案例看,“晚” 字早已成为成功的文化标识:长沙岳麓山爱晚亭位于城市核心景区,非但无 “违和感”,反而因 “晚” 字的闲适意境成为市民与游客的必访之地;西湖 “南屏晚钟” 更是核心景区的标志性符号,以 “晚” 传递宁静致远的韵味。可见,“晚” 字的适配性,取决于其与地域文化的契合度,而非 “核心区域” 的位置属性。
       从方言语境看,都昌方言中 “晚” 字并无贬义,“唱晚” 二字朗朗上口,完全不存在传播障碍。更重要的是,“晚” 字所蕴含的 “暮归休憩” 意境,与公园 “休闲放松” 的功能高度契合,能让市民与游客在使用空间时获得情感共鸣,这正是公共空间命名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街心花园” 是记忆,但 “唱晚园” 是未来
       “太阳风” 网友力挺 “街心花园”,是对本土情感的珍视,这份初心值得尊重。但都昌经济要 “走出去、引进来”,亟需能对外传递辨识度的文化地标。“街心花园” 仅能满足本土怀旧,却无法让外地游客将都昌与 “彭蠡文化” 建立关联;而 “唱晚园” 则以一句唐诗为桥,让都昌从 “鄱阳湖畔的县城” 升级为 “渔舟唱晚的文化地标”。
        更可贵的是,我的提议中已包含 “保留街心花园一角”“增设西街、雪凝轩纪念元素” 的设计,这正是 “传承记忆与开拓未来” 的最佳平衡 —— 既守住了老都昌人的情感根脉,又为城市打开了文旅发展的新空间。
        地名是城市的第一张名片。都昌的旧城改造,改的是空间形态,不变的是文化根脉。“唱晚园” 的价值,正在于以一个名字为支点,撬动 “文化赋能民生、品牌带动发展” 的可能。这种 “守根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本” 的命名,恰恰是都昌 “格局打开” 的生动体现。
1条评分积分+40
chinjingo 积分 +40 加分专用:你的帖太精彩了,观点不支持! 昨天 18:43

发帖
7384
积分
36771
贡献值
1137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33
谢谢各位精彩分享

发帖
14055
积分
10524
贡献值
8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7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5-09-24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8:50
都昌若是有一规模2万人以上的大学,校内有园林般的学生公寓区,这个公寓区取名“唱晚园”绝对够得上是百年风雅。
街心花园我小时候在那还摆摊卖过西瓜

发帖
631
积分
18552
贡献值
145
都币
21
在线时长: 3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4-09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昨天 20:35
写一篇小作文:守正与创新
——谈“街心花园”征名之争


   守正恪守传统,坚守正道,守住本心;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
   都昌县政府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启动“街心花园”改造,并公开为此公共场所征名,引来众多网友辩论。有坚持原来命名的,更有热心网友引经据典,并推荐好的名字。这体现了民众对自身环境的关注,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可喜可贺。但在辩论中,“醉解兰舟”网友断言:“街心花园” 的命名之争,本质是都昌城市发展 “守旧” 与 “拓新” 的路径之辩,更在留言中劝汝淳淳:各位,你们的观念需要改变了。
   坚持采用“街心花园”之名就是守旧?换个名字就叫创新?就得更新改变观念?
   在之前的留言中我曾提到,天安门广场位于天安门的正南方,因地取名,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天安门广场现在是也永远是神圣的存在,是庄重的标志,没有人因为是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皇城正门而排斥她。新中国成立,是一件改天换日的大事,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核心象征,这个名字如果不改的话,是不是也是守旧?是不是有遗老遗少的封建糟粕思想在作崇?查阅资料,我没有找到类似征名的建议,也没发现有建议改名的代表提案。
   该网友说,都昌经济要走出去、引进来,亟需能对外传递辨识度的文化地标。街心花园仅能满足本土怀旧,却无法让外地游客将都昌与 彭蠡文化建立关联;而唱晚园 则以一句唐诗为桥,让都昌从 鄱阳湖畔的县城 升级为渔舟唱晚的文化地标似乎,名字一改,都昌的形象立马光芒四射,闪耀于寰宇。
   徽州名改黄山曾起广泛的争论,从文化认同到旅游错位,一时喧嚣尘上,但徽州改名黄山也没有让黄山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其经济在安徽还是处于垫底的位置;星子改名庐山市,本质上是平衡管理体制的紊乱,已近十年了,其于庐山于星子似乎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都昌,被称为“东方百慕大”“鄱湖驿站,候鸟天堂”“世界白鹤王国”“牙都”“中国淡水珍珠之乡”“鱼米之乡”,任一名称拿出来都令人神往,倾人心脾。确实,这些靓丽的名片都具备撬动“文化赋能民生、品牌带动发展”的可能,但可能的东西太多了,且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们也仅仅停留在可能的层面上。单单这样一个公共场所的命名就被赋予如此重任,未免太天真。我之前就说过:一个小小的花园(公园),如果非要让她承载起推介都昌的形象大使的角色,换谁都会觉得汗颜!
   但这并不代表本人坚持原名就反对取新名,而是说,取名莫好大喜功,莫扣帽子,莫媚上……要让城镇居民听得见乡音,看得见乡愁。一个承载记忆的“街心花园”命名的坚持,都成了文化认知、功能理解与发展视野有缺陷的表现,那么,为了避免被挟入观念陈旧的窠臼,是不是改名就成为必然?
       提倡创新,反对守旧,是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这并不等于说不换一个名字就是固步自封,就是思想僵化,就是思维定式。“柘林湖”改“庐山西海”,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其改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柘字曾经让领导读错闹出笑话非改不可,二是管理者经营有方。至于景色人文之类的,怕再怎么秀美也比不上庐山吧。真要把她的发展功劳归属于改名的话,未免会让方家贻笑。










发帖
790
积分
13415
贡献值
83
都币
0
在线时长: 7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昨天 21:45
“守正” 与 “创新” 的辩证关系,从来不是 “保留原名” 与 “更换新名” 的简单对立,更不是 “思想先进” 与 “观念陈旧” 的标签之争。“太阳风” 网友以天安门广场、徽州改名等案例为据,将 “唱晚园” 的提议斥为 “好大喜功”“天真冒进”,实则混淆了 “守正的本质” 与 “创新的内涵”,对地名命名的价值逻辑存在三重认知偏差,亟待厘清。
一、守正守的是情感根脉,而非符号固化
“太阳风” 网友以天安门广场未改名为例,论证 “保留原名即守正”,这一类比存在明显的逻辑断层。天安门广场的 “守正”,核心在于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历史意义与精神价值的延续,而非 “因地取名” 这一表层形式的固守。同理,“街心花园” 的价值内核,是老都昌人对休闲记忆的情感寄托,而非 “街心” 二字的字面意义。
提议 “唱晚园” 绝非否定这份情感 —— 最初的构想中早已明确 “设置‘街心花园’一角”,正是对 “守正” 的践行:守住的是本土记忆的载体,而非一个缺乏文化辨识度的名称符号。若将 “保留原名” 等同于 “守正”,反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 当 “街心花园” 已无法承载都昌的红色基因、鄱湖文化,也难以被乡镇群众、外地游客识别时,其作为 “情感载体” 的生命力已在弱化,此时的 “固守”,实则是对 “守正” 精神的曲解。
二、创新创的是发展支点,而非文字游戏
“太阳风” 网友质疑 “名字一改,都昌形象立马光芒四射”,将 “唱晚园” 的提议简化为 “改名促发展” 的天真幻想,这是对创新价值的矮化。提议 “唱晚园”,本质是借地名完成 “文化符号的提炼与传播”,而非将发展重任完全押注于一个名字。
都昌虽有 “东方百慕大”“白鹤王国” 等多张名片,但这些标签或偏于神秘猎奇,或限于自然景观,缺乏一个能串联历史人文与城市生活的 “核心文化锚点”。“唱晚园” 的价值,在于以王勃《滕王阁序》的文化共识为切口,将 “彭蠡之滨” 的地理属性、“渔舟唱晚” 的诗意意象与公园的休闲便民功能融为一体,为都昌的文旅宣传提供一个 “可感知、可传播、可体验” 的具体载体。这并非 “好大喜功”,而是欠发达地区借助文化软实力降低传播成本的务实之举 —— 正如 “庐山西海” 的成功,改名是 “降低认知门槛” 的第一步,后续运营是第二步,但不能因第二步的重要性,否定第一步的价值。
三、辩证看待地名价值,拒绝非黑即白的标签化
“太阳风” 网友将支持 “唱晚园” 等同于 “扣帽子”“媚上”,将坚持原名与 “守正” 直接绑定,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这种将命名之争上升为 “观念站队” 的做法,恰恰偏离了公共事务讨论的理性轨道。
我承认徽州改名黄山的争议、星子改名庐山市的平淡,证明 “改名不是万能药”,但这不能反证 “改名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新名称是否与地域文化、城市功能、发展需求相契合:“唱晚园” 既有 “渔舟唱晚” 的文化根基,又有 “畅玩” 的民生内涵,更有 “彭蠡之滨” 的地理标识,其与都昌的适配性,远非简单的 “借名炒作” 可比。同时,我从未否定 “街心花园” 的情感价值,而是主张 “旧记忆融入新载体”,这种 “守情感之正,创文化之新” 的思路,正是对 “守正创新” 最生动的诠释。
地名是城市的 “文化基因片段”,既需要承载记忆,更需要适应发展。“街心花园” 是都昌的过去式记忆,“唱晚园” 则是都昌的现在式表达与未来式期许。守正,是守住 “尊重本土情感” 的本心;创新,是创好 “传播地域文化” 的路径。二者从来不是对立面,而应是共生体。若将 “保留原名” 奉为唯一的 “守正”,将 “提炼新名” 斥为 “创新噱头”,反而会陷入 “因循守旧” 的真正桎梏,错失借旧城改造为都昌铸就文化地标的契机。

发帖
33822
积分
875019
贡献值
24247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昨天 23:30
加分专用:太精彩了,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