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成“晚唱园/亭”命名,并与“醉解兰舟”网友就此命名商榷
网友“醉解兰舟”深谙地域文化,赤子之心可嘉,但其方案窃以为并不可取,理由如下:
一、文化溯源,取名缺根少脉
王勃《滕王阁序》中写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就写实而言,可理解为诗人站在滕王阁上面对浩渺的赣江发出的感慨;就虚而言,是诗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的宇宙视角。鄱阳湖在不在诗人抒怀的范围?当然在!但也仅是其视觉的延伸,听觉的余音,想像的背景而已。这一背景,来自于诗人移舟南下,直穿鄱阳湖的亲身体验(也有王勃在石钟山遇仙人,知其南昌赴宴不及而御风而行一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否认这一史实,是对历史及文化的尊重。
至于网友所说的“都昌地处鄱阳湖北岸,恰是其核心地域——彭蠡之滨”。此言差矣!诚如斯言,则星子县城、永修吴城、波阳县城、余干滨湖城镇就得边缘化了?都昌地处鄱湖,自然会有生于斯长于斯的相对应的文化,但这是古人类的共同特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并且,诗意的生活代表不了现实中的苦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的精神世界洒脱快意,妻儿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很多历史可以留下记忆供人欣赏瞻仰,但在现代社会中,刻意去推介某一种所谓意象,实不可取。
二、功能单一,取名理解错位。
网友“醉解兰舟”对此公共场合的功能解释单一,从前到后的核心理解基本限于“晚”字:傍晚,晚上唱歌、晚上休闲娱乐……我想,此处设施包含以上功能,但并非政府实施此处民生工程的根本目的。休闲、交通、商业、城市形象、文化品位……综而合之,不一而足。至于网友所说的:无生僻字、无歧义,未使用 “广场” 二字,简洁易记、规范合规……这是典型的削足适履,杀头便冠,实不足取。
三、晚字在新取名中应该慎用
平时大家给孩子命名,一般考虑的就是好听,正能量,传承,有别于俗,有个性特征……作为县城公共地方取名,有别于人名,但相通之处颇多。在此不宜展开,我只提一个问题:适合用方言传播这样一个新的名称吗?
唐诗有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就有了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之一,因净慈寺的晚钟而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而出名(更因周边景致)。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突兀地予以带晚字的命名,给人的感觉总是怪怪的,不说,不多说了,你品,你细品……
至于网友所说“经典文学作品的地域化演绎,属于原创设计”,这我到也认同,毕竟,周边县域及其城镇都没有抢注此标,如闻,也仅哂笑而已。
如果将鄱阳湖边上的“湖滨广场”或者“风帆广场”改为“晚唱园”或者建一座晚唱亭,窃以为也不失为鄱湖文化符号的一个点缀。
也许有人会说,太阳风,就你能,这拆台那泼水的,你到取个好听的名字让我们来评评?
小生不才,但识民心,只知“街心花园”或“街心公园”足以迷倒一众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