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训扬新风之555丨和合乡桥岭畈詹村:一缕馨香总关情
——追悼都昌县政协原主席、县诗词学会原会长詹志英先生
惊悉詹公志英驾鹤西去的噩耗,是2025年9月12日上午十一时许。詹志英先生之子詹岭给我打来电话,沉痛哀告父亲于当天上午8时20分辞世,享年95岁。随后,詹老的胞弟詹志浩先生嘱我为其二哥的墓碑拟定铭文,勒石永怀。詹志英先生曾担任17年都昌诗词学会会长,作为后学的我,对老会长的遽然离世悲痛不已。詹公派名昌桂,字馨香。谨以《一缕馨香总关情》为题,追悼我们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老会长詹志英先生。
公仆情笃
“詹主席”,这是都昌上下对詹志英先生的亲切称呼。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担任过三届都昌县政协主席。为撰写他的生平碑铭,我怀着崇敬之心回望他走过的初心不改的公仆人生。
詹志英先生遗照
詹志英先生1930年11月11日(农历九月廿一日)出生于都昌县和合桥岭詹村一个贫苦农家。兄弟三人,哥哥詹昌林、弟弟詹志浩(曾任都昌县劳动人事局副局长),还有五个姐妹。他在村上读过四年私塾,教他的同村詹月如先生,既是名医,亦是名师,和合这方水土上与詹老年龄相仿的詹氏骄子不少人曾拜师于月如先生门下,比如詹日新、詹会吾、詹少祥等。因为家贫,眼看无谷粮缴学费了,十余岁的小志英找到父母和老师,提出了一个“以教养学”的特殊方案,就是白天他做小先生教村上的幼儿启蒙,挣得些微薄酬资,交给自己的先生,作为晚上给他“开小灶”上课的求师礼金。这样,求知若渴的詹志英教了五年私塾,同时也让自己续读了五年书。1951年,有乡间教书阅历的詹志英先生参加了全县首期教师培训班,被县政府正式聘为一名人民教师。随后,他先后在和合乡桥岭、庵前、滨湖村等小学教书。当“孩子王”是詹志英先生的第一份职业。
詹老成为县级党政机关的一名干部,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土改时期。他被从学校抽调参加县土改工作队,在新桥乡(今属汪墩乡辖)、春桥乡等地担任过土改工作组组长。1952年,工作踏实肯干的詹志英被组织上选调到徐埠区政府任文教干事,同年22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被提拔为徐埠区副区长。1953年加入党组织,他的生前党龄长达72年。
晚年的詹志英
党员詹志英其后怀公仆之心、恪尽职守的仕宦经历,我们且来引用2010年版的《都昌县政协志》“第十章人物”中对他的简介:“1953年10月任县纪律秘书。1954年7月任县委秘书室秘书。1956年1月任干部政治轮训班主任。1956年5月任中共都昌县委常委至1966年‘文革’期间。并先后兼任:1956年6月任县人民委员会第一副县长。1957年3月任县农工部部长兼中共都昌县东山乡党委书记。1959年5月任县委办公室主任。1959年11月任县监察委员会书记,兼县直属机关基层委员会书记。1963年任县医院党支部书记。1965年10月任县委党校书记。1968年下放农村。1973年任县医院党支部书记。1976年10月任县农业局局长。1981年3月至1990年4月任县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1990年4月任县政协调研员。1990年11月退休。”
詹志英先生是从都昌县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休的。我翻阅《都昌政协志》的记载,他担任了三届县政协主席,每届任期三年。政协都昌县第五届是1981年3月至1984年6月,第六届是1984年6月至1987年5月,第七届是1987年5月至1990年4月。也就是他的县政协主席任职整整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詹志英先生是在国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之际出任都昌县政协主席的。他的前任还是“文革”前以县委书记之身兼任政协都昌县第四届主席的方志彬(1921年——1993年)。他的继任者是第八届何盛生主席(1934年——2005年)。詹志英先生是都昌县政协史上连续担任政协主席时间最长的。三届九年,他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履职高分成绩单留在了都昌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史册里。
詹志英(左三)参加县诗词学会活动
詹志英先生在都昌政坛,是具有时代性的代表人物。查都昌组织史资料,詹老任职中共都昌县委常委的时间为1956年5月至1965年5月,也是长达九年;兼任都昌县人民委员会第一副县长的时间是1956年6月至1957年5月。2025年9月14日,都昌籍在九江工作的老领导段德虞、柳国发、江达禹等前来桥岭畈詹村吊唁詹志英先生,我们在缅怀詹老一生功绩时,今年87岁高龄的段德虞先生说詹老是“文革”前就担任都昌县委常委的最后一位辞世的老领导了。詹志英先生是都昌政坛的一位耆宿,“德高望重”是对他坚守初心、赤诚为民的最好写照。
故园情深
1954年出生的詹美发先生在桥岭畈村担任过30多年的村主任,曾任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近年来热心和合乡人文历史的搜集,曾参与《和合红色记忆》《和合颂》的编辑工作。1965年出生的詹良生现任和合乡桥岭村党支部书记。詹美发、詹良生向我讲述着同村长者詹志英情注家乡,厚德流芳的故事。
詹志英参加诗会采风活动
詹志英先生在担任县农业部门领导时,在政策范围内对家乡尽可能地关照。遇上歉收年,解决些无粮户的粮食指标,协调生产队解决尿素、氨水等化肥指标。桥岭村处鄱阳湖小泞池水边,农田灌溉要提级抽水,詹志英先生为桥岭村提灌支持了12马力的柴油机,桥岭还购买了全乡第一部手扶拖拉机,用于机械化耕种。1966年4月,詹志英先生调任都昌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那时桥岭畈詹村有三个小孩患上了传染性乙型脑膜炎。家长在病情加剧后,将患儿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可家境困窘的家长无力缴纳入院费用,找到同村的詹志英书记。詹书记当即决定:救人要紧,先入院治疗,费用由我担保!令人悲痛的是,三个小孩都没救治过来而夭折。救治发生的费用568.68元小孩家长无力支付,当时的医院院长找到詹志英书记,提议免除欠费。詹书记不同意变动处理,而是提出在自己的工资上按月扣除,直至完全还清了担保的560余元医药费,这在当年可是个不小的数字。
詹志英先生退休后,晚年仍情牵桑梓。和合同乡组织捐款助教,他热心参与;和合詹氏宗亲会传播“河间世家”传统文化,他大力支持。桥岭畈村1998年享受移民建镇政策后搬迁至现在的新村址,通村公路建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2000年,为了长约1000米、宽约4米的经东门桥的通村公路硬化,他找到县交通部门,在项目之外另给予5万元的扶持。詹志英先生将这条通村公路命名为“通和路”,字面之意是桥岭畈村通往和合乡集镇的大路,更有寄寓之意的是,这是桥岭畈村通往和谐生活的幸福大道。2016年,桥岭畈村上塘垒岸,为持续解决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问题,詹老找到县有关部门,解决了小水利建设专项扶持资金10万元。
桥岭畈詹村东门楼
遵照詹志英先生生前的遗言,家乡桥岭公墓区成为他魂归故里的长眠之地……
伉俪情浓
詹志英先生有温润如玉之德,他耄耋之年陪伴卧床十余年的病妻,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呵护,堪为道德模范。
2017年6月,我曾与同事李韧采访过詹志英先生伉俪情深的事,以《詹志英:88岁老人的白金婚不老情》为题,在当地媒体宣传过。两年后的2019年,詹志英先生的爱妻黄玲德谢世,其时詹老90岁,这对人间眷侣结婚已历72个春秋。中国传统文化中,婚龄30年称珍珠婚、40年称红宝石婚、50年称金婚、60年称银石婚、70年称白金婚、80年称橡树婚,詹志英、黄玲德这对恩爱夫妻漫步过由白金婚至橡树婚的爱的长途。在此,不妨引用我当初的采写文本,回放詹志英先生的白首护妻的感人故事。
中年时代的詹志英、黄玲德夫妇
——每晚睡觉前,詹志英老人都把手贴近老伴黄玲得的鼻息处。“老伴患病12年,卧床5年,手脚不动弹不能说话已经3年,怕万一晚上有个不测。”躺下刚过两个小时,詹志英就起身为老伴翻身换尿片,为老伴按摩。卧床5年了,黄玲德身上任何部位都没发现过褥疮。詹志英双手帮老伴按摩,嘴里还亲切地唤着老伴的小名,陪她聊天。虽然黄玲德老人闭着眼不会说话,但从她微笑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心里听得见。
——2005年的一天,黄玲德老人从河边洗菜回到小区楼下,突发脑梗。住院两个多月,从此行走不便,靠着轮椅活动。照顾黄玲德的任务,落在了詹志英和儿女们身上。詹志英每天日夜相伴左右,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训练。黄玲德依靠轮椅生活了几年,身体略有好转,但终究耐不过年老体衰,从2012年开始,卧床不起,失声不语。
村中上塘
——少来夫妻老来伴,患难之中见真情,詹志英贴心照顾卧床的妻子。他自己总结为“四心”,就是爱心永久、诚心实意、耐心不烦、细心周到。黄玲德不知咀嚼,喂食是个难题。每天早上,家里都会熬好粥,詹志英盛上半碗,用汤勺喂到黄玲德的嘴里,哄着老伴慢慢吞咽。喂完粥,詹志英又泡好一包麦片,耐心细致地喂食。中午蒸上两个鸡蛋,晚上熬粥或煮馄饨。每天还喂点水果汁,用汤勺把香蕉之类偏软的水果捣成糊状。常年卧病在床,黄玲德体形发胖,易出汗。每天早晚两次,詹志英和女儿都把黄玲德抱坐在特制的座椅上,擦洗身体,用热水泡脚。躺在床上之后,詹志英每隔2小时就给老伴翻身,陪老伴聊天,做全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詹志英晚年的工资用在照顾操劳一生的妻子身上,这样才能让他心安。言传身教之下,詹志英家庭和睦。儿女都恪尽孝道,轮流看望和照顾母亲。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也经常回来看望双亲。
本文作者(中)在村中采访詹老生平
詹志英先生2020年做过一次前列腺手术,当年已是90岁高龄的他,手书了一份“遗书”。第五点以如此朴实而缱绻的文字嘱托子嗣:“你们的母亲一生俭朴处世,生儿育女,吃尽了苦头。我被七品芝麻官误得几乎连小家也抛弃了。一切家务事均由她一人担当,既做男,又做女。想来想去,我真内疚,亏待了她。可是她一世性情淑娴,和亲睦邻,孝顺公婆,友爱相夫,慈善育儿,顾全大局,是个贤德女人,四邻咸称,城乡共夸。可惜正在颐养天年之际,身患脑梗,卧床先后达十余年之久,受尽折磨,不省人事,久治不愈,竟于二〇一九年农历八月初一下午申时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八岁,葬凤鸡山。今后,春秋二祭无忘。专此致嘱!”后人读罢,也会泪目。
诗苑情牵
詹志英先生在年岁上是我的父辈,回首与他的交往,缘起是诗。
詹志英先生诗集封面
1984年,文化底蕴深厚的都昌县成立鄱湖诗社,由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曹华担任社长,时任县政协主席的詹志英担任诗社顾问。1995年,成立都昌县诗词学会,已退休的詹老荣任会长,2004年诗会换届续任会长。2011年初,已是81岁高龄的詹老请辞会长一职。当年,我在县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兼文联主席,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查理推荐我接过了县诗词学会的接力棒,以常务副会长的身份承担牵头之职。正是因为有詹老会长十七年来打下的扎实工作基础,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诗会一班人,踔厉奋发,以繁荣都昌诗词文化为己任,启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2013年8月,都昌成功获得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成为江西省第三个、九江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
詹老尽管不在县诗词学会会长之位,但一直是荣誉会长。诗会的重要活动,我们都会邀请詹老和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但俊华老领导莅临指导。每每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领导亲临现场参加诗会活动,我们都感到一丝暖流充溢心间,更激励县诗词学会开拓进取,擦亮“中华诗词之乡”这块“国字号”的都昌文化金字招牌。近三年来,俩老因为身体的原因,很少参加诗会的集体活动了。
詹老参加诗会活动(主席台前排右三)
这两天,翻阅詹老参加我们诗会活动的照片,吟长其味,令人心生伤悲。县诗词学会有80多位诗友,吟诗撰联,沉痛悼念我们的老会长。县诗词学会将众诗友的悼诗制成诗幛,送呈詹老之子詹岭将诗幛张挂于灵堂,以这种独特的“诗悼”方式缅怀詹老。县诗词学会“都昌诗词”微刊还编刊专辑,追思詹老会长。“望重政坛遗泽长存名万古,德芳梓里秋声俱寂泪千行”,这副由县诗词学会副会长、都昌诗词微刊主编、中华楹联学会会员徐光祖敬撰的挽联被书写于桥岭畈村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大门两边,让前来致祭的亲友在诗意中送别詹老。诗才浅薄的我,也拟诗一首,缅怀詹老功德:“历宦笃持兴梓志,暖春立世总撷英。鄡阳诗纛十七载,雏凤承声老凤清。”唐代李商隐有诗“雏凤清于老凤声”,而在詹老会长面前,他健在时作为“老凤”的清丽诗声,是我辈“雏凤”的承声。那声,是教诲之声、鞭策之声,一如拙诗四句落字所表“志英载清”,詹老处世的清廉、诗韵的清新,是留给都昌诗词人的一笔丰赡精神财富。
詹志英先生的诗风以质朴自然见长,讴歌时代,抒发心性。晚年有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娱晚斋吟草》二册传世。在詹老的故园桥岭畈入村东门楼上,就用了他所拟的对联,上联为“桥岭自古今山川毓秀紫气东来平安里”,下联为“新村好天地万物玉宇生辉阳光普照德仁门”,上下联的倒二字“安”“仁”,含了桥岭畈詹氏的“安仁”家族之风的寄寓。
詹志英先生“自挽联”手迹
“志愿未酬报国为民绩惭少,叹此生难补;英名虚负供家养眷情欠多,希来生再还。”这是詹老生前所拟的首字嵌名“自挽联”,在追悼他的日子里品读此沉郁苍茫之联意,分明再次昭示了他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高贵灵魂……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六
来源:图/文 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