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太极名家
退休后的那些年,正赶上县里推广太极拳,见太极刚柔并济、舒缓柔美,很适合老人运动,于是,我也跟着练起来。因自幼有些武术功底,很快也就有点模样了。
两个儿子都在县城买了房,我也自然来县城生活了。那时我有辆电动车,每天晨练,我都骑着电动车去东湖广场或是新纪元广场或是陶园等地练拳,也就有幸认识了这些太极名人。
原来,县城里早就太极成风了。这么说吧,第一批是老师傅吴寿南(已故)、还有剧团的裁缝王老师傅等,我看过那几个老人表演过太极节目,还真有种精神头呢!后来又有了于菊梅、詹爱华等新秀,她们俩都到外面学习过太极拳,受过正规训练,特别优秀,所以,这俩年轻女士名气可大了,省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呢(均获省市剑术第一名)!
偶尔见过一次詹爱华(供电局)。那是一个清晨,一位年轻标致的女子,在陶园的湖边栏杆上压腿,之后,几个侧蹬腿,嗖!嗖!嗖!那爆发力,嚇(he旧体字吓,四声)!太漂亮啦!真有功夫啊(自幼学武的,眼力错不了)!当时我就请问了姓名,她也主动给我看了其剑术比赛视频,最后她还建议我跟于菊梅多学点(非常热情,据说她很有爱心,是善待公婆的表率呀)。
于菊梅,四十来岁,漂亮大方。她是县老年大学教员,教太极(省市太极赛裁判员)。我当时想学武当太极剑,有一招动作网上看不了。在老年大学里,看到于老师,就向她请教。她毫不犹豫,马上教了我几招要领,一下子就解决了我学剑术套路的难题。于老师确实非常和气,没一点名人架子。
公园里有个姓卢的(太极迷,局科退休干部吧)练太极很特别,重意不重型,打85式杨氏拳特别慢,而且动作不是那么规范,不过,他是带气功练习的。我也总要看看那卢姓练拳,觉得他很重视养生。他还说,在床上,也要练静气功好一会(后来还去南昌求师学太极)。于老师她也很尊重卢姓,总是热情跟他打招呼。
早晨,于老师基本上要流动几个地方,与拳友都练几招,助助兴趣嘛!看她练拳、刀、剑术,就是一种享受。她无论是杨式,还是陈式,打得都非常的美:一招一式,毫无瑕疵;身法、步法,规范有度;她的身材稍显小巧,但非常结实、矫健,充满活力,真的是飒爽英姿,魅力无穷呢!
胡跃进,是大跃进年代出生的,父亲是县黄梅戏团老团长。自小在梨园里长大,对各种管乐器都感兴趣,特别是笛子吹得太好了。少年时就从师学艺练武术,所以他的太极拳打得很有范儿,是县太极中坚力量吧,他们的团队曾多次获得省市太极比赛大奖。他姓胡,所以本人接触多些。他在幸福路170号开了个伤科诊所(胡记推拿),推拿、针灸很有一套,也特别肯下功夫,订了许多针灸杂志,对人体的十二经络非常熟悉,从中摸索了一整套左伤右治,上下对调的疗伤理念(桌上伤科、针灸书籍一大摞);他推拿的指力特好,确实能钻筋入骨,我可亲身领教过的啰! 哦,胡跃进太极团队里,还有邵小林,也认识,据说他的陈氏太极拳也练得很好;这团队的另外几个,我不熟悉。
在人民公园里,也遇到过几个太极好手。一个姓张的中年医生,一位是学校校长,练的是八十五式杨氏太极拳,真的非常好。
我到陶园练拳多点,见过一位中医院的男性医生,练陈氏58式太极,很有劲道,也总是一人练习。另外,还见过一些小伙子,也是专门练陈氏太极拳的,陈氏带刚性,也难学点,他们练得还真不错!
也是在陶园,我还见过几个年轻女子,太极也练得很好。年轻人嘛,记性好,会模仿,当然进步快啰! 我偶尔也练陈氏58式,网上学的,我也学过武术,模仿还行,一些太极行家也都说我还行,但我知道,还是有差距的,毕竟没受过正规训练嘛!
在万里大道与城西大道交汇处的广场(现在的农博城旁),有个退休的杜副检察长,常到那打太极拳,估计也打了好多年吧。那时我在大湾吕家住,也常和他一起练拳。还有一位姓詹的退休干部(供电局的)太极拳也练得很好。总之,那些打太极拳的人,退休干部居多吧。
离开县城好几年了,现在也不骑电动车了。所以再也没见过那些拳友们。想必他(她)们都好吧!
胡振金
2025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