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97924
-
- 注册时间2023-03-18
- 最后登录2025-07-27
- 在线时间304小时
-
- 发帖30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积分82676
- 贡献值356
- 都币1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07
- 积分
- 82676
- 贡献值
- 356
- 都币
- 1
在线时长: 304小时
|
七律·谢乡梓诗会邀约 文/查崇兰 久客他乡鬓己霜, 邀函欣至字生香。 千重绿稻腾轻浪, 万幢红楼亮晓装。 撰志诸贤凭德盛, 联诗众友赖文昌。 平池夜涨墨初满, 畅赋家山日月长。 《七律·谢乡梓诗会邀约》赏析 查崇兰先生的《七律·谢乡梓诗会邀约》以简洁凝练的诗句,构筑了一个游子思乡的完整情感世界。这首诗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悠久的乡愁传统,更通过现代意象的融入和情感表达的层次性,展现了传统诗体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首联“久客他乡鬓己霜,邀函欣至字生香”以对比手法开篇,既道出了诗人长年漂泊的沧桑感,又表达了收到家乡诗会邀请时的喜悦。“鬓己霜”三字形象地刻画出岁月在游子身上留下的痕迹,而“字生香”则巧妙地将抽象的邀请函转化为可感知的嗅觉体验,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个人衰老的意象与收到家乡来信的欣喜并置,暗示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乡情始终是心灵最柔软的归宿。 颔联“千重绿稻腾轻浪,万幢红楼亮晓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景象的想象与回忆。这两句诗在空间上构成了宏大的画面:横向是绵延不绝的稻田绿浪,纵向是林立的高楼红墙。传统农业文明的意象(“绿稻”)与现代都市景观(“红楼”)在此和谐共存,打破了乡土诗歌常有的怀旧单一色调。诗人通过“腾轻浪”与“亮晓装”的拟人化处理,使静态的景物获得了动态的生命力,暗示着家乡蓬勃发展的生机。这种对家乡现代化变迁的坦然接受与赞美,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情怀。 颈联“撰志诸贤凭德盛,联诗众友赖文昌”将视角从自然景观转向人文环境。“撰志”与“联诗”两个动作概括了家乡文化活动的繁荣景象,“诸贤”与“众友”则勾勒出一个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文化社群。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德盛”与“文昌”的传统文化概念,既赞美了家乡的道德文章之盛,又暗含了对文化传承的欣慰。这种对乡土文化共同体的描绘,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乡愁,上升到了精神家园 的高度,显示出诗人对家乡文化底蕴的自豪与认同。 尾联“平池夜涨墨初满,畅赋家山日月长”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平池夜涨”既是实指家乡平池湖夜涨的景象,也可理解为诗人胸中诗情如春水般涌动;“墨初满”则暗示创作灵感的充沛状态。最后一句“畅赋家山日月长”将个人诗兴与对家乡的永恒祝福融为一体,“日月长”三字既指时间上的长久,也暗含情感上的恒常,表达了诗人希望用诗歌记录并赞美家乡永恒之美的愿望。这种将个人创作激情与乡土情怀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赋予了传统乡愁主题新的内涵。 查崇兰先生这首七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承续了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式的传统乡愁表达,又以“万幢红楼”等现代意象展现了乡土的新面貌。诗人通过精巧的意象并置和情感层次的递进,构建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乡土图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这种不回避变迁、又能从变化中发现永恒之美的乡土书写,为我们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诗意的启示。诗中所体现的对家乡发展的欣喜与文化传承的自豪,正是当代人乡愁情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