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都昌县苏山乡前山村委会所辖的李家牌(排)村,村名称“李家排”或“李家牌”皆见。称“李家排”,上了《都昌县地名志》,说村居地形为排形地,故称。“排行地”有什么特点呢?一种说法是以竹排、树排类比,言“连续排列,相互贯通”,反正前山村委会以“排”入村名的还有黄家排、汪家排、余连(濂)排。称“李家牌”,上了都昌《陇西李氏宗谱》,李家牌系牌上庄。李时用(约生于1345年)于明洪武年间由筱坞寺前李村(今属都昌多宝乡寺前村委会所辖)迁三十七都松林畈,形成都昌李氏牌上庄,附近现今包括前排(牌)李家、下排(牌)李家、李家排(牌)三个村落,李家牌按所处方位,属后牌。李家牌现有村民470余人,又分老村与新村。新村是1998年洪水后受淹村民迁至袁多公路旁往多宝方向的左侧,后陆续有村民建新宅于右侧。李家牌新村约有40户,占全村人口数约五分之二。村牌亦标示为“李家牌村”。
李家牌祖祠
今天的此篇,且来钩沉李家牌人、上世纪30年代初担任过民国年间都昌县县长的李孑云的生平。 查1993年版《都昌县志》“卷五•政权”,李孑云是民国廿年(1931年)9月10日到任县长有职。他的前任是湖南人石铭勋,他的继任是民国廿二年(1933年)7月1日到任的湖南人龚式农,从前后任的任职时间来确定,李孑云任职都昌县县长准确时间是从1931年9月10日至1933年6月底,共计一年另八个月。民国年间的38年历史,都昌县县长(县知事)换了37任,其中有四任是都昌本土人,除李孑云外,另三人分别是彭伯庭(春桥乡人),1912年3月至1912年8月在任;杨祖厘(春桥乡人),1929年4月28日至1929年11月8日在任;向法宜(汪墩乡人),1945年9月13日至1946年8月20日在任。李孑云民国年间担任都昌县县长一职20个月,是四人中任职最长的了。 李孑云作为都昌一县之长的时期,正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初期,在血雨腥风的乱世,关于他的所谓“治绩”几乎无文字资料载录,但他在都昌兴教上留下了一笔。2000年编撰的《都昌县教育志》,在“第五章 普通中学教育”之“第一节民国时期中学教育”中,关于“县立初级中学”留下了如此一段文字:“民国二十年(1931),县长李孑云,同兴学树人的知名人士李伯农、胡侠樵等,在‘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的共同理想指引下,积极筹创县立初级中学。县国民政府用华洋赈会拨给都昌的救灾款,在考棚旧址兴建教学楼一栋,招收学生一班39人,县长李孑云兼任校长,实行‘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之三民主义教育。开设课程有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学、劳作、图画、音乐等。教学方法采用‘讲演式之注入法’。由于江西省教育厅不予备案,同年改为都昌县立乡村师范,学制两年。第一届毕业生36人。乡师办了四年,毕业两届两个班就停办了。”
本文作者(右2)在2025年7月4日在村中采访
都昌民国闻人李孑云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都昌县志、都昌教育志等都未曾留下半纸。我们查阅李家牌村《李氏宗谱》“牌上庄秉权公支系”,找到了关于李孑云的一些身世资料。“秉权”是李家牌村的明代先祖,时用公之孙。李秉权之兄李秉信(约生于1400年)于明正统年间由牌上上庄分居下牌,李秉权分居后牌,也就是现今的李家牌,成村距今540余年。 李孑云的派名叫咸桢,字威臣,号梦岳,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其生父为李会价,作为家中长子,他过继给叔父李会佶为嗣。李氏宗谱如此记下了李孑云(咸桢)的前半生经历:“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校,入全省师范学堂完全科。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充任省立两等模范小学校主任教员。民国八年(1919年),迁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教员,并兼江西省教育厅学制研究会委员、私立心远中学教员。民国十二年(1913年),充任省立第三中学教务主任,兼省立第六师范教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充任江西省教育厅科员,兼省立南昌中学教员。民国十六年(1927年),充吏治训练所讲师。十七年(1928年),充江西省民政厅科员,兼训政人员养成所讲师。民国二十年(1931年),任都昌县县长,兼保安处处长、财政局长、县党部监察委员。二十二年(1933年),都里。二十三年(1924年),充任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科员。二十五年(1936年),并兼任江西省县长考试试务处议事股股长。”李孑云谱载提及他的婚姻状况。娶妻袁洁,号隐农,是都昌富良山(今属徐埠镇辖)袁成凤之次女,夫妇生两子辉金、辉银。袁氏1927年前后曾任江西省水上公安局科员。续娶陈氏,比他年轻31岁。
李氏宗谱关于李孑云(咸桢)记载
研读李氏宗谱李孑云谱载,作为乡绅人物,他的生平所列戛然止于1936年,也未载殁年,说明此版是1936年后数年所修宗谱所载,对其后半生未及补充。从谱文对官职的罗列,也可读出履历表述成型于民国时期。 国民党政权下的旧官吏李孑云从1936年时年46岁后,他的后半生的人生经历如何呢?遍查无着,李家牌村民也不知晓,笔者期盼着看过此文的读者和李孑云的后裔,有相关史料相告,再行来采写李孑云后半生行实。
村牌
从李孑云的前半生谱载,实在可认定他是一位民国年间的江西省教育名家。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冯任,是都昌县土塘厦下冯村人,比同邑前贤李孑云小15岁。李孑云在省一师担任教导主任兼教员时,亲自教过冯任。1955年12月10日,李孑云撰文《我所知道的革命先烈事略》,回忆与学生冯任的交往。这篇记于距今整整70年前的文章,是研究冯任早年刻苦求学与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珍贵史料,也是了解李孑云生平细节的一份权威史料。在此,不妨全文照录于下: 《我所知道的革命先烈事略》
冯任,都昌县土塘街附近冯村人。父亲冯堃,做过县级的小职员。 他在本县小学毕业后,考入了设在南昌的省立第一师范学交,那时我在“一师”做教务主任兼教他那一班的国文,职务常与学生接近,加上一层“同县”的关系,与他有过更多的接触。他的别号“任之”还是他请我替他取的。
冯任
他初入一师的时候,只有十六七岁,年纪在全校学生中比较小,而新旧文学的根底却比较高,思想新颖,进步又快,每周作文,常得满分,教职员中,都认为是优秀分子。 他的面目,生得秀挺,衣服经常保持整洁,同学的同乡,加上了他的“冯姑娘”称号。冯与红音同,这一称号,大约还含有象征的意义。 他在入一师的第二年,就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据闻在小组中是积极活动的骨干。他的才能和组织力量很强,带动了很多同学,和同学的同乡,加入了小组。 他的父母,早在乡村中为他抚养了一个“童养媳”,几次要他回乡结婚,他的父亲,并写过信与我,要我劝他回去结婚,他都坚决的拒绝了。有一年放寒假,他为拒绝结婚,就留在校中度岁而不归。 大约1923年冬季,他的父亲,为了要他回去结婚,亲身到南昌来找他,他提出了解除婚约的要求。他父亲表面上同意,但要他同回办理手续,结果回去后,由于他的母亲用啼哭恳求的方式,终于草草的结了婚。结婚不久,他就藉故而离开家庭,积极参加实际的革命,从此就没有回过家乡,家庭中也从此不晓得他的消息。 据闻他那时,奉共产党的命,做长江一带罢工运动工作,往来于沪汉之间。 1925年间,我在九江省立第三中学做教务主任。当“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孙传芳派陈调元进军九江抵抗的时候,学校已经陷于停顿状态。我在私下里忽然接到一封以“警吾”署名,用红水钢笔写的信,信面并未邮戳,内容是说明,不能亲来面谈,劝我趁早离浔回乡暂住。并附钞票拾元。“警吾”固然不知为谁,笔迹也认不明确。次日,有在九江法院做书记的黄君告我,他在街上遇见过冯任,化了装,几乎不认得,与他谈了话,他并问到我,并告诉了他的住址。这时,我猜想“警吾”或许就是冯任。此日傍晚,我与黄君,按照地址,在“西园巷”一条极僻静的小巷内,找到了他的住所。入门臭气薰天,乃是一个硝制牛皮的手工业作坊,问遍了里面住的人,都不知冯任姓名。从作坊退出,在门口忽遇见一师毕业的学生修水人丁潜,我知道丁潜也是参加革命活动的,他才告诉我,冯任与他,都住在这作坊内,要我不要再来,还告诉我,那封信确是冯任写的。
冯任烈士女儿冯玉霖(右2)与冯任三个孙辈2025年清明节前在都昌南山参加纪念活动
过了二三天,晚间江边孙传芳的军舰——装运军火的兵舰,突然爆炸,响声震天,彻夜不息,全部炸毁,我才悟到这就是冯任等完成的重大秘密的任务。从此我离开了九江,就不知道他的消息了。 又经过几年,听到冯任被反革命杀害了,被害的地点是武汉。 事情的经过,据闻是这样的。他与某一位同志,(一说是欧阳洛,也是一师学生。)在汉口做地下工作,而被捕。他化名为“王警吾”(注:实际化名“王亦吾”)。反革命的宪兵司令部,并不知道他是冯任。经过几个月的残酷审讯,他坚不屈服,也绝不泄漏一点秘密,吐露一个同志的姓名。冯任就被他们杀害了,一师优秀的学生,领导罢工运动的革命工作者,就这样牺牲了。 李孑云所撰写的《我所知道的革命先烈事略》,行文流畅,在文体上可当作一篇怀人的优美散文来读。他回忆了与冯任的师生情深,后人研究冯任烈士学生时代的不凡风采,不少会引用此文史料。文章后半部分所写冯任在九江参与的炸毁孙传芳部装运军火的货轮“江永号”一事,是冯任1926年底在家乡九江直接参加一线斗争的一段光辉历程。李孑云这位旧时代的县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执笔缅怀自己的学生、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冯任烈士,可见他在时代的晴朗天空下已是意气风发的新公民了。
李家牌传承“白鹿遗风”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曲肱长枕簿书眠,苏麓相从竟未然。脱命流离千里外,来书珍惜十年前。久经忧患君能健,谢却江湖我自贤。乱后徐亭朋旧散,肥荷高柳为君妍。”这是都昌民国年间著名诗人黄福基(1898——1951年)的一首《寄怀李孑云南昌,用其病中旧作韵》。黄福基原诗自注“苏麓”为“君故居在苏山东麓”,李孑云故里与黄福基的家乡春桥黄邦本村相距不远。黄福基,字养和,又号镂冰室主,与父亲黄锡朋、胞弟黄次纯号称都昌诗坛“三黄”。黄福基1951年辞世,这首寄情同邑好友李孑云的七律品其诗境应该是吟于上世纪40年代末期。“脱命流离千里外”“久经忧患君能健”,可知李孑云1936年之后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里,人生的路也是磕磕碰碰、充满坎坷的,这也反证他在旧时代的“江湖”里清者自清,孑然如浮云,有“肥荷高柳”之品行。 李孑云出生于书香门第,下篇再描述他的祖父、晚清著名诗家李秀峰(乘时)的历史背影。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