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阅读
  • 2回复

[小说]《龙潭石记》敬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95
积分
82045
贡献值
315
都币
1
在线时长: 299小时
注册时间: 2023-03-18
我的老家
万户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9:50
龙潭石记
张兴虎

   序:岁在乙巳,时维荷月,偕南康名士刘圣忠教授同游匡庐。至龙潭,见涧石玲珑,峰峦隐现,欲择其一为记。教授不惮寒洌,躬涉激流,青衫尽湿,乃得拳石以赠。其状若太华之缩形,纳须弥于芥子。感其高谊,爰赋短章,镌之贞珉,以志斯游之胜。诗曰:
匡庐山下碧龙潭,
名士挥波入蔚蓝。
莫道奇峰堪袖手,
此中丘壑胜终南。
《龙潭石记》敬赏

  庐山之胜,自古称奇。而龙潭一隅,尤为幽绝。乙巳荷月,作者与南康名士刘圣中(忠)教授同游匡庐,得见此间奇石,遂有此记。全文虽短,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人生况味,值得细细品读。
  文章开篇即以简洁的笔法交代时间、地点与人物。"岁在乙巳,时维荷月"八字,既点明时令,又暗含古雅之气。作者与"南康名士"同游,已暗示此行非寻常观光,而是文人雅士的寻幽探胜。龙潭之景,作者仅用"涧石玲珑,峰峦隐现"八字勾勒,却已传神地描绘出此地山石的灵秀与山势倒映的隐约之美。
  文中对刘圣中教授涉水取石的描写尤为动人。"不惮寒洌,躬涉激流,青衫尽湿"十二字,活画出这位名士不惧寒凉、亲力亲为的学者风范。一个""字,既显其谦逊,又见其执着;"青衫尽湿"四字,则生动呈现其忘我之境。这般描写,不仅是对友人品格的赞颂,更是对传统文人精神的礼赞。
  所得之石,作者以"状若太华之缩形,纳须弥于芥子"形容,运用佛教典故,将方寸之石比作缩小的华山,又将芥子比作容纳须弥山的微观世界。这种以小见大的审美观照,体现了佛教传统美学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哲学思想。石虽小,却承载着作者对自然造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
  文末七言绝句,更是点睛之笔。"匡庐山下碧龙潭"起句平实,却为全诗铺设清幽背景;"名士挥波入蔚蓝"一句,将刘教授涉水取石的情景诗化,一个""字尽显文人潇洒。"莫道奇峰堪袖手"转折有力,以反问语气道出主动探索的重要性;末句"此中丘壑胜终南",将龙潭与终南山相比,既是对景致的赞美,也暗含对隐逸文化的追慕。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堪称短章精品。
  “诗言志”!细读全文,可见三大特色:其一,文字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古代游记散文"言简意赅"的传统;其二,将记事、状物、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展现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综合性特征;其三,通过具体物象寄托深远情思,实践了"托物言志"的古典美学原则。
  《龙潭石记》虽仅百余字,却如一枚玲珑剔透的龙潭奇石,在方寸之间蕴含着天地大美。它不仅是庐山龙潭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精致缩影,读后使人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文化馨香与生命情怀。

1条评分积分+40
都昌零距离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前天 22:38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8178
积分
25956
贡献值
99
都币
0
在线时长: 4371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0:29
正是庐山“一山独大”作为顶流iP,直接导致庐山周边各地诸多小景点长期面临生存压力,挡住了本县诸多景点的财路。「在旅游领域,普遍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国内)有顶流iP周边的小景点往往比没有顶流iP周边的小景点生存更加艰难。」

发帖
33203
积分
859829
贡献值
238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4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22:38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