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94阅读
  • 13回复

七十年代我的生产队与都昌农村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47
积分
11047
贡献值
1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33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0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5-15
— 本帖被 鄱阳湖 执行置顶操作(2022-05-17) —
           我于1962年3月出生在都昌县大沙乡新舍村,离都昌县城15公里,东与罗象村接壤,南与大屋村接壤,西与曹家垅接壤,北与南垅村相邻相望。生产队大集体时代伴着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期。五月的夜晚,风轻,月柔,我置身一帘旖旎的夜色中,仰望星空,凝望着那苍穹里的星月,思绪便漫漫的汹涌而来,记忆随风摇曳,无数个春夏秋冬的往事被徐徐唤起,聚拢……,四十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人生的很多往事如同过眼烟云,记忆都很模糊了,唯有那段既短暂而又漫长的生产队经历,就像在人生的沙滩上踩出的一串串脚印,它们都是那么清晰,一个个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底。
    一、生产队的财产与生产劳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舍村是大沙公社横山大队第十生产队,当时新舍村总户数为40户、社员约110名,总人口190人左右。生产队队长是罗序洲,虽然识字不多,但精明厚道,又是能工巧匠。会计是罗宝成,记工员是罗金助。当时的土地除了按人口分得的一些自留地以外,全部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里的田地是190亩左右,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小麦、花生、大豆、油菜等。其中可以种植水稻的水田约80亩。
    我生产队有个仓库叫保管室。生产队添置了犁、耙、打谷机、箩筐、大石磨、水车、禾斛等常用的农机具以及耕牛等。生产队的耕牛是由家里有半劳力的人饲养。
    说起水车,很多年轻人是很陌生的。当时社员们用的是链子水车,一部水车由一到二人车水。在那靠天吃饭的岁月,链子水车维系着社员们对粮食丰收的期盼,寄托着社员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十年代初,我生产队有5台链子水车,算是比较少的。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石磨由两个圆石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我生产队有一台牛拉大石磨,每年农历十一月,队里就安排社员磨小麦做面,每天八个小时左右大约能磨二百斤小麦。
    生产队的时候,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我生产队当时有二十头牛,这些食量极大的牲畜,每天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冬日里,几乎所有的禾杆都被它们吃掉,到了夏天,这些牲畜是劳动的主力。暑假时我和小伙伴经常割草给牛吃。双抢时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烤的大地缕缕生烟,庄稼枯萎了,青草也枯萎了,很快近处的青草被我们割光了,我们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割草给牛吃。
    那时候农业生产绝大部分用的是农家肥。上级号召大积农家肥,比如人粪尿、猪粪尿等。家家户户的大孩子,每天都要早早起来,提着粪篮子、拿着粪夹子到远近的各个角落里去拣猪狗粪。一旦发现猪狗在拉屎,高兴得不得了。
    每天清晨队长用广播筒喊开工,全队劳力都到垴上集合,分派农活。队长宣布今天要做的活儿总共是哪几项,分别由谁负责带领谁谁谁去做,然后对昨天的活儿做个简单总结,最后大家分头去做。有时队长也在广播里直接分派任务,家里有工具的自带,没有工具的去队里领。在集体化的年代,农民除住房和夜里休息时间属自已外,其余的时间都属生产队的,如果你有事不能参加劳动必须向队长请假。
    那时生产队的评工分实行民主化,生产队社员大会民主评议后再由队长确定,一年两次,年中初评,年底总评。由于男性劳动力会犁田耙地和干重活,男子好的记10分,一般的记9分,女子好的记8分,一般的记7分。后来生产队在农忙时节(双抢、秋收)和特殊农业项目采取按工作量记工的制度。这种制度只针对某一生产项目,生产队不统一工作时间,可以由几人临时组成的小组、家庭或个人为具体工作单位。如水稻的早稻插秧定为每亩15分,早稻割稻定为每亩20分,晚稻插秧定为每亩20分,割麦每亩定为15分,旱地脱粒每亩记20分,水田脱粒每亩25分等等方案,依照具体情况而定,相邻生产队之间存在差异。
    那时的学生,受到的爱国爱社教育多,年纪虽小,劳动观念很强,很小就参加集体劳动。对于他们的底分,队里则根据年龄、个子来确定,一般为3、4、5分不等,我1974年参加生产队劳动时是放牛牧童被评为3分,1975年参加生产队劳动记4分,1976年以后的暑假出工记5分,我和国锋、秋泉、水平、昭去等人在生产队打棉花药是按桶计分。周末和寒暑假我天天出勤,再苦再累,也坚持到底。
    当时农民十分辛苦,不管下雨、刮风、热天、晴天、寒天,只要有农活都要出工。除春节和清明前的一段时间稍微空闲点外,几乎常年累月都有事可做,它一事接一事,一环扣一环。更辛苦的是在夏天的季节,时令正逢收早稻插晚稻,天气炎热,做活时都汗流浃背,有时感到恶心甚至呕吐。忙时还要开早工,开夜工,赶夜车水、割夜稻等。农作物播种时,人粪尿、农家肥要一担一担地往地里挑,收稻谷和小麦要一担一担往队里的保管室挑。有的路途很遥远,来回的中途都要歇几歇才能到达目的地。白天天刚亮就参加生产队组织的集体劳动,忙碌一天收工回家后,到了晚上仍然有做不完的家务事。那时候的农家妇女是农村中最辛苦的群体,她们白天要到生产队里干农活挣工分,到了晚上收工回家后还要为一家人煮饭、喂猪、饲养家禽等一些繁杂的家务活。
    当时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大沙公社和横山大队对生产队的管理是全方位的,生产队长遇到困难,大队支部书记周遇白带队来队里召开社员大会,严厉批评社员中的不良现象,支持生产队的工作。农忙时,大队和工作组经常深入各个生产队检查督促完成生产计划、落实播种面积。农闲时,大队书记带领全大队群众兴修水利,比如做大沙水库和做大队的引水渠,组织各个生产队分片包干清理渠道。
    那时候大队一级责任大、权力也大,群众去外地要大队开证明,参军入党提拔等要大队政审。大队干部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在生产队和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各个生产队都有大队下组干部,邻里纠纷也信任大队解决。全大队治安秩序良好,保持了社会安定和稳定。
    种田也有许多乐处,田间中常可听到农民谈笑风生,雨天在家里可做布鞋、打扑克等。生产队时最热闹的场面莫过于集体拣棉花,全部女劳力都集中在保管室厅前,大家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在冬天的夜晚,若是生产队不开会,一家人以及前来串门的邻居坐在小板凳上边烤火边闲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男人抽着旱烟讲笑话,女人唠着家常做针线活。
    二、劳动成果分配方式
   那时,社员的收入高低取决于生产队队长的当家能力和农副产品收入高低。集体劳动成果的农作物收成,扣除生产队集体提留外,其余的分别按照工分粮和人口粮的比例分配,大概是四六开,人口粮的比例高一些,富有人道主义。通常是农作物收成后马上分配,比如稻谷总共多少斤,按每家每户的工分和人口计算,该分得多少斤,其中稻谷和小麦要扬净晒干后分配,花生要洗净晒干后分配,大豆要去壳晒干后分配,油菜籽要榨好油后分配,食糖是分糖票自己去供销社领取。
    七十年代初的连续几年,我生产队社员报酬为每工(即10分)都是0.5元左右,居全大队中下游水平。
   社员们年终还根据工分分红少量现金。出工率多、工分值高的人,会多一些,体现多劳多得。因为我家里人口多,劳力少,虽然我妈和姐姐每天出工没缺勤,但是到年终分配时,年年是“超支户”,没有現金可拿。直到七十年代末,我两个妹妹都参加了农业劳动,才扭亏为盈,“超支户”变成了“盈余户”。我生产队当时的五保户有龙、豹得、端竹、毛拐子等,他们是无儿子的老人,大家对他们很关照,每次分粮食时会多给一些。
    七十年代,家家都有几分自留地,不少人家的经济收入都是靠自留地种经济作物,很多人早上很早就起床去拾猪屎、狗屎牛屎来做肥料,然后才去出工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收工之后,又回自己的自留地干活,干到天黑才收工回家吃饭。自己的自留地得好的,可以解决孩子读书的花费过年过节费用平时的家庭支出
    七十年代,很多人家都养有一头肉猪,喂猪的是猪草和自己的家里的米碎、谷糠和薯藤。一头猪养一年,过年的时候卖了猪,用卖猪钱来过年用,或者是娶媳妇,或者用来还债,这是每个家庭最大的一笔收入。
    三、当时的农村生活情景
   当时农村最显著的特征是普遍性的贫穷。下面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谈谈大致情况
    1、吃
   那时我生产队的粮食,只能维持在半饥半饱的状态。成年人每年分得的稻谷约二百斤左右,小孩一百斤左右,根本就不够吃,要精打细算。平时吃的都是稀饭、蔬菜和红薯,稀饭稀得可以照镜子,红薯也填不饱肚子。一些不会操持家庭的人家,春上要向别人借米度日。
   蔬菜是各家各户的自留地和边角地出产的,又没有油炒菜,平时的菜主要是腌菜。那时有“青菜当半粮”的说法。小时候我最喜欢吃母亲煮的菜饭,是由很多菜组成的咸稀饭,偶尔会有一丁点的小虾米,我吃得很香。那年头吃肉是许多人的奢望,一是物资贫乏,买肉得凭票;二是人穷,也没有钱买。每年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非常稀缺的干饭和肥瘦各半的肉。孩子过生日时,经济许可的人家煮一碗面条和一双鸡蛋。那时的大人最怕家里来客人。因为来了客人主人得“煮点心”:一小碗面条,上面放两个鸡蛋。客人通常只吃一半,另一半留着。等客人走了,大人才招呼孩子吃客人留下的另一半。
   那时生产队的社员家做饭主要烧棉花杆、禾杆、麦秸、豆秸、树叶和木柴,不够的时候冬天再到地埂割点野草,有时也到江桂村的煤场买点煤烧。
    2、穿
   那时无论男女老少,衣服几乎都是纯棉黑灰色。每个人凭按人头供应的布票去供销社买布,然后请裁缝量身定做。如果是白布常染成黑灰色,我队的罗嗣浪经常给人染布。裁缝师傅也比较忙,家家户户轮流做。给我生产队社员做衣的裁缝主要是王家湾的三毛和湖下村的善贵,做一天1.25元工钱。由于当时布票很少,社员又穷,基本上都是四、五年不买布做新衣服。由于天天劳动,衣服很不耐穿,布料又不够,人们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尤其是膝盖头和屁股那个地方。一家人的衣服,大人穿过的给大孩子穿,大孩子穿过的给小孩子穿。平时人们都是穿破旧的衣服,即便是破棉袄也视如珍宝,只有春节才穿上新衣服。那时大人经常打趣小孩的一句话是:过年你父母有没有给你做新衣服?
    夏天的时候,男人在家时大部分是光着上身、穿着短裤。小孩子穿的是开裆裤,很多小孩大部分时间是赤身裸体。我小学时读过一篇赞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文章说:军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公家的衣服就穿了9年!私人的衣服要穿两代人。
   鞋子以解放鞋和千层底布鞋为主,夏天和秋天大人和小孩基本上是打赤脚。
   3、住
   我生产队大多数人住的房子是土房。土房子就是把田里的泥土用模具做成砖的形状晒干,建成房子。经过雨淋和潮湿,屋内屋外都看不到砖的模样,成为土墙。屋里面的地面是和外面一样的土面。很多房子的窗户没有玻璃,就是用塑料布或破布遮挡。房子四面透风,到了冬天,屋里也非常的冷。我家居住的是三树三间土砖屋,稍好的人家住五树三间土砖屋,也有少数人住峰火砖瓦房。    
    夏天傍晚的蚊子成群结队嗡嗡作响,象是在唱歌。睡觉时挂蚊帐也会偷跑进来,早晨醒来时打蚊子,满手都是血。
   那时没有地方洗澡。夏天大人和大小孩是在池塘里洗,小小孩就用脚盆在家门口洗,女人只能在屋里擦擦身子。冬天人们基本上不洗澡,换衣服时总是一层油腻,光滑光滑的。家庭洗脸的毛巾、擦桌椅的抹布总是脏兮兮的,但人们都习惯了。
   那时家家户户每天都要挑水,生活用水是用大水桶从恰水塘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倒进水缸里备用。我队的人洗衣服都是拿到远处的池塘里洗,那时候的水,十分清澈,没有污染。
    那时没有卫生纸,擦鼻涕是用手抹,随便擦在门框上、墙壁上、鞋上和衣服上。极少数人家有手帕,擦好鼻涕放在口袋里,一段时间后再洗。
    队里的人理发也不用出村,每月定时都有剃头匠到队里来理发,不用现钱,到年才结账。我队多年都是一个叫银生的师傅给人理发。  
    4、行
    那时通往大队的大道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乡间邻里、田间地头都是羊肠小道。生产队的人很少外出,即使外出到很远的地方都是走路去。那时班车很少,大沙到县城的票价是0.35元,坐的人也比较少。
    那时的文化生活,有公社和大队文艺宣传队排演的革命样板戏,也经常放露天电影。放电影非常简陋,在坦场里支起两根大竹竿挂上银幕,就成了一个露天电影院。对我们来说看场电影简直就像过节,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到坦场上占地方。天一黑,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拿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凳子,涌到坦场上等着电影开演。在正式放映前,往往先放一段幻灯片,宣传当时有关的政策内容,大队上有什么事情也会利用看电影的机会开个短会。如果附近村里有电影,我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跑好几里路去看。
   垴上的坦场是队里的露天会场,那时的会议挺多,队长扯着嗓子对广播喊:“开会了,开会了!”不用通知地点,村民们便会聚集到坦场上,大男人有蹲着的、坐着自己的鞋子的、或者是从禾杆堆上扯把禾杆垫在屁股下的,拢在一窝,抽着老烟袋,高声大语的聊嗑。姑娘媳妇们坐着带来的小板凳,聚在一堆窃窃私语。大伙乐哈哈地聚在一起,开会也有工分。
   晚上学习也是大集体生活的一部分,大队时常会安排生产队部学习上级指示精神,也为农民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意识,每个队部都会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安排社员学著作,学老三篇,学大寨精神,忆苦思甜,讲心得体会等,当然也包括生产动员和阶级教育。那时候的农民文化知识有限,有些人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生产队依据上级指示精神开设扫盲班,凡是有识字需求的社员,在吃过晚饭后统一到队里的小学校参加识字学习。参加识字班的成员以年轻社员居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没有幼儿园,我队有新舍小学,在太公垴设有高小点。那时我上小学一到三年级在新舍小学,四五年级在太公垴高小点。当时的学费不贵,小学半学期是5毛钱,但是由于农民太贫困了,很多家长到小孩上完小学或初中就不让上了,回村劳动挣取工分,所以当时失学的人比较多。我读小学时放学回家,还要去挖野菜,去割草喂猪,去捡柴火等。
   那个时候,大队有合作医疗,每个人只交一块钱就可以去大队看病,不过都是赤脚医生看头晕眼热的小病,大病到公社卫生院去看。
   在生产队时期,我队的人特别齐心,做事互相谅解,互相体贴,团结友爱,重情重义,不管哪家做好事,千方百计都要去。虽然那时候生活清贫,但那时候的人是质朴的,民风是纯朴的,思想是纯洁的。家家户户,邻里邻居之间,都像一家人一样亲。



4条评分积分+341
涛心依旧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16
都昌平安幸福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15
鄱阳湖 积分 +300 感谢罗老师精彩分享 2022-05-15
快乐生活罗 积分 +2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15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10976
积分
205984
贡献值
990
都币
1
在线时长: 1488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6-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05-15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34223
积分
10040894
贡献值
328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2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2-05-15
感谢罗老师精彩分享

发帖
7274
积分
23458
贡献值
9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5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2-05-15
国内多数地方(包括都昌、九江、南昌),一个居住小区或自然村的平均楼层越低,邻里之间越亲。

发帖
74272
积分
990267
贡献值
1059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2-05-15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5310
积分
223678
贡献值
151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266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7-13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2-05-16
写得很细,很真实,难得的好文章。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


发帖
247
积分
11047
贡献值
1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33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0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2-05-16
谢谢论坛版主和各位!

发帖
7866
积分
57664
贡献值
497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6-15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2-05-16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邻里邻居之间,都像一家人一样亲。象我启蒙上学时,我就吃了阾居给我做的一碗荷包鸡蛋启蒙面条.

发帖
51817
积分
63232
贡献值
248
都币
10
在线时长: 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2-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2-05-16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647
积分
4004
贡献值
108
都币
1
在线时长: 34小时
注册时间: 2021-04-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2-05-16
感谢罗老师精彩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