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谷黄,糯谷香,
爆花朵朵好熬糖。
麦芽甜,麦芽长,
和着糖饭榨成浆。
长夜漫漫糖煎熬,
媳妇成婆心已伤。
天明总在暗夜后,
先苦后甜福安康。
八仙过海搅乾坤,
宝马踏雪霸四方。
一朝客来品佳味,
笑语春风满堂香。
爆花糖作为都昌一种特色糕点,不仅当地人爱吃,而且外地人也特别亲睐,制作方法十分精妙。与煎豆巴相比,制作方法虽然绝然不同,但整个过程却同样充满乐趣。完整的熬糖过程,大致可分五步走,即炒爆花、熬糖、搅糖、踩糖、切糖。
前两步包括炒爆花和熬糖,总体上显得枯燥而无味,基本上由女人来做。炒爆花要一人夹火一人炒,将晒干的糯谷放在锅里炒动,达到一定的温度,谷自然爆开,爆开的米粒如一白色的花朵,炒一天的爆花,可配套搅一锅糖,炒完后用大网筛将谷壳筛出,剩下的全都是干净的爆花了。
熬糖,要先榨糖,将煮熟的糯米饭伴着麦芽,通过糖榨榨出糖水,然后将糖水倒进锅里慢慢煎熬,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盛糖水的锅里不能有一点咸味,也就是不能沾上一点盐,否则这锅糖基本就要报销了。女人手里拿着勺子坐在灶台边的烘桶上,不停地用勺子誊沓着糖水,几个小时都要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当然,女人可能也有她的乐趣,因为一两小时以后她时刻要盯着锅里的变化,并要不断招呼夹火的控制火力,涨锅了,火小点,米筛花了,火稍大点,鹅子泡了,火小点,牵被单了,再小点,打纸了,开始撤火,到了冷雪花、热雪花可以搅糖了!呵呵,可以想象,这样的情形,那是锅里的糖在煎熬,外面的人也在煎熬,这不难让我们联想到媳妇熬成婆的竟况。
搅糖的时候到了,那可是振奋人心的时刻,十来个人围着长长的灶台,有拿长炳铲的、拿糖拭的,也有拿麦杆帚的、拿竹扫的,还有按着另一个锅盖的和干脆空着双手对着糖锅作推搡状的,大家聚精会神。只听拿糖拭的一声断喝“倒花!”一谷箩爆花如轻盈的瀑布倾泻入锅,“快搅!”“快铲!”“前头注意!”“左边注意!”“快点,前面要散出去!”“莫让它散出去!”“按紧锅盖!”只见你推我搡,你撬我压,你来我往,各显神通,叫喊声此起彼伏,似乎所有人手持各种兵器在全神贯注对付锅里突然冒出的妖怪,让人感到紧张而刺激!十来分钟的时间,爆花伴着糖在锅里锅外滚来滚去,最后成了一个大糖球。
搅糖后要立刻踩糖,大力士捧着大雪球般的糖球放进置于地上的糖盒内,通过不停搓柔,圆圆的糖球很快又变戏法似的平整地躺在长方体的糖盒中。在糖盒上垫好几层干净的油布,再添上两条麻袋,踩糖开始了!“谁先来?”“我来,我来!”男人们都抢着上,“谁上马?”“我要骑马!”孩子们争着喊。由于踩糖是确保将糖压结实,仅一个人的重量不够,需要背上一个人,这叫骑马。踩糖人快乐的累着,骑马的人得意地笑着,有时一人也背两个小孩,这让能骑上马的孩子高兴得不亦乐乎,只是可怜那最终都无法排上号骑马的小孩,委屈得直掉眼泪!
切糖,要用专用的糖刀,一般一个村子都有几对。糖刀与普通菜刀不一样,既长又硬,事实上每一对,并非同样长,一把稍长,一把稍短,稍长的用来切大块,稍短的切小块,由于糖粘性大,既要力气,也要技巧,会切的如包丁解牛,三下五除二,就能把硕大的一块糖平平整整地分成若干小块。至于这种动刀的事,小孩只能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