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古称脍残鱼,又名白小。鄱阳湖银鱼透明,头平偏,口大,牙锐,背鳍和脂鳍各1个,晒干后似雪白银条,故名“银鱼”。在古代,鄱阳人洪适《银条鱼赋》这样描述银鱼:“银鱼体小,而游于深水;无足轻重,却洁白自持。品质殊‘堪美’。更奇崛处,造化未赋予它产卵之具,亲鱼在产卵之时,须觅砂石磨割剖腹,行毕,即殁,由是,银鱼仅能存活一年。生命短暂,却壮怀激烈,且生生不息,品格殊可感。”由此可见,银鱼体小洁白,味道鲜美,且生长周期仅一年。银鱼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圆嫩,浑体透明。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对银鱼的写得很概括,很形象。诗中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虽然银鱼并非鄱阳特有,但鄱阳银鱼名扬遐迩,独享盛名。说鄱阳银鱼之所以独特,主要是品质上乘,体长6厘米左右。与其它银鱼品种“面条”和“锈花针”不同,鄱阳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绣花针”肥度不够,干瘪味淡;“面条”肉老筋硬,入口不适。当然这里所指的鄱阳银鱼,实际上是鄱阳珠湖银鱼。珠湖为内湖,水肥草丰,饵料生物极为丰富,加上极少污染,水温正常,是银鱼最理想的繁殖场。所以,珠湖银鱼是鄱阳湖银鱼的上品。 [ 此帖被都昌在线巡检员在2017-03-22 16: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