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国:匠心独运承建乡村祠堂
张 铭
乙巳蛇年国庆中秋假期刚刚结束,笔者就接受了亲友胡昌国真诚的邀请,前往大沙镇桥头咀朱家村参观他的“杰作”:历时几个月的匠心打磨,一座兼具古韵与现代气息的朱家祠堂拔地而起。祠堂大门首飞檐翘角,雕廊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精致的雕花窗棂勾勒出古典的韵律,阳光透过窗格洒落,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祠堂一楼大厅有宽敞的舞台,二楼两侧长廊蜿蜒,可供村民休憩闲谈,既承载着朱氏家族的千年文脉,又为村民们搭建起节假日欢聚的乐园。
众所周知,乡村祠堂地处自然村庄的核心区域,在村民群众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将家族的优良传统、家风家训代代相传。近年来,笔者每次下乡进村采访时,就被众多村庄新建的祠堂所震撼,发现大多数祖堂修葺得宏伟,有传统味,且室内及周边环境打理得干净整洁。笔者这次应邀进入正在兴建的大沙镇桥头咀朱家祠堂,顿时就感受到祖根之所在,闻到浓浓的乡愁味。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努力和结果,不想认命就得拼命。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闯出来的、练出来的,是从无数次挫折、教训和成功里总结来的。不想穷一辈子,就得辛苦一阵子,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今年49岁的胡昌国,土生土长在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的阳峰乡吉阳胡家山村,自幼就饱尝了农村生活的“苦汁”。孩提时代,由于家境贫寒,胡昌国只读了5年小学就不再去学堂,在家长年累月帮助父母干农活,天长日久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成年后,胡昌国在乡村磨炼成一副彪悍的身子,什么农活、累活都会干,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为了早日改变家庭生活困难状况,有一年春节后,他毅然告别父母、哥哥和妹妹,独自外出谋生,并利用熟练的泥工手艺和亲朋好友的资金帮助,在外地承包了多处建筑工程。事业成功后,他就返回家乡建起了新楼房,再后结婚成家,携妻带儿在九江市区安家落户,买了房子和车子,终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小家庭生活。
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昌国一个朋友村里要建新祠堂,朋友想叫胡昌国承包下来,可胡昌国连声说“我不会建祠堂”,朋友坦诚地劝说“不会做,可以先学着做”。胡昌国听朋友这么一说,回家后反反复复思考了十天半月,就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他背起简单的行装走南闯北,亲眼所见了很多的祠堂建筑工艺,最后选择了在河北省邯郸市历史古城“充电”,再后返乡“发光”。
近些年来,从助力教育到重修祠堂,都昌农村在外创业有成的年轻人纷纷报效桑梓、代代相传的赤子情怀,如同一股暖流,温润着农村的每一寸土地,也激励着更多乡贤反哺家乡,携手共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胡昌国正是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当地农村四面出击,八方联系,近两年来先后匠心独运承建了阳峰乡巢文政村、周溪镇邱福山村、西源乡新屋罗家村,和合乡峦下于家村等乡村祠堂,高大又美观的乡村祠堂,赢得了乡村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胡昌国和他的团队在包工包料承建乡村祠堂过程中,精心规划设计,取得当地村理事会成员一致认可通过后,再签订祠堂施工合同。他严格采购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并聘请相关质检部门和村理事会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他还认真建立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从垫层、地梁、柱子、屋顶施工,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符合要求。认真落实当地乡镇政府关于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的要求,如安全带、安全网、防护栏等,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并为每个施工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他每天早出晚归,第一个到施工现场,最后一个离开,并对各个环节全程监管,确保竣工后的乡村祠堂赢得村理事会和全体村民群众满意,质检部门验收合格通过。
看着自己近年来亲自带领团队承建的一处又一处乡村祠堂,胡昌国无限感慨地说:每个乡村祠堂的圆满落成,它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未来;继承着先辈的遗志与后人缅怀敬仰。往后岁月,让我们于这庄重之地,传承家风,凝聚族心,携手前行,共铸家族枝繁叶茂,福绎绵延,续写輝煌篇章!
胡昌国独具匠心在都昌承建乡村祖堂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不仅使多个乡村的祠堂旧貌换新颜,而且助推了当地家族文化的传承。相信在往后的岁月里,凡是胡昌国和他的团队承建的乡村祠堂所在村庄,全体村民正在用欢声笑语书写着幸福,团结奋进描绘着未来,在一片又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定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