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2阅读
  • 0回复

传家训扬新风之565丨南峰冯氏人文历史篇:漫话灵峰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4777
积分
1430100
贡献值
1191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今灵峰阁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都昌冯姓人口数排全县第九位。全县共有70个冯姓村庄,其中南峰镇、土塘镇分布最为集中,分别聚居着18个、17个冯姓村庄。南峰冯氏属都昌灵芝冯氏的重要一支。2020年9月,本系列曾以《灵芝呈祥》(上、下)叙写过都昌冯氏的人文历史。此后,又以诸篇钩沉过南峰冯氏历史名人冯天问、冯天畏、冯承就等的生平。此篇来溯灵峰阁之历史。
南祠

   冯姓作为南峰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其族人在南峰老街伴鄱湖涛声而居,八百余年来始终敬祖崇宗,有“南祠北庙”之说。
  “南祠”指的是冯氏宗祠,位于现今南峰中学附近的湖滩上,1998年洪灾过后全圮,现今只见两条红石台阶遗迹,在水涨水落中见证着江湖不竭、文脉相续。
冯氏宗祠遗迹

   关于南峰冯氏宗祠的规制,冯南山先生2019年中秋曾撰文如此描述:“南峰街往南两里许的湖畔有一幢雄伟古朴的冯氏宗祠(仟四公祠) ,建于光绪后期,由永修‘样式雷’著名建筑师设计、都昌众多名匠组团施工、梅树园四房村冯宗贤之祖父监造。座东北朝西南(面临鄱湖、背靠山坡),徽派建筑风格,占地近3000平方米(含文昌阁),气势恢宏,典雅精美。平面为台阶三进式,第三进两边有耳房,呈‘品’字形(寓意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为官有品阶)。第一进是戏台、游厅与天井,戏台为四柱三间式,顶部设有藻井,极为豪华,戏台两侧是上下两层‘八间头’厢房廊庑,中间的大天井12米见方,天井四周有甬道。拾级登上第二进,是议事堂,两侧走廊,右廊悬钟,左廊悬鼓,匾额柱楹及壁画图表,寓意深远。有冯氏元祖毕公姬高(周文王第15子,周初四圣之一)、1世祖唐公(入传《史记》)、8世祖异公(东汉开国元勋)、22世祖弘公(北燕昭成皇帝)、28 世祖慈明公(隋朝尚书、上柱国,本宗江南始祖)、45世祖延鲁公(南唐户部尚书)、48世祖公甫公(都昌冯氏始迁祖)、54世祖致中公(南峰冯氏始迁祖)、57世祖仟四公(七族五房发祖)画像以及书刻‘大树遗风’‘北燕皇族’‘南唐世家’‘新安郡望’的金匾。议事堂十分宽敞,可摆酒席上百桌,穹顶鹊阁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天井为10米长、3.6米宽,通风采光。天井两头台阶直上第三进,是享堂寝堂,三开式,供奉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祠堂正大门上方天头安嵌有青石板雕刻的遒劲有力、壮观大方的‘冯氏宗祠’牌匾,有2米长、1.2米高。大门两侧墙上嵌有青石板雕刻的80公分见方的‘敦’、‘本’二字(光绪九年老谱称‘敦本堂’)。”
南峰集镇一角

   关于南峰冯氏宗祠的始建时间,有冯氏文化人士认为是在明嘉靖年间。此前朝廷仅允许修建皇家太庙,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准允民间立祠祭祖,其时南峰冯氏已是鼎盛家族,应时建祠,距今已有480余年。清雍正年间由四房村咸宁公组织了一次大修。清末几乎是重建拓修了一次。
冯致中 像

   民国十年(1921年),署名江西实业厅谘议、江西财政厅顾问的都昌南峰人若水,应冯氏宗亲之请,撰《南峰宗祠记》刊于碑石。“‘若水’即是民国年间享誉赣鄱的大才子冯天问”。此记对清末民初冯氏的职业构成有如此记述:“南峰冯氏七族五房千数百户,居乡力农者三四,旅游行商者六七……而陶业尤特著,此其才力殆赋然。”南峰那时在景德镇务工务商的人数,超过了在乡务农的人数。冯天问就是立足于景德镇的文化名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峰冯氏宗亲对宗祠进行了一次大修,“因故址而拓增之,阅四载奂焉以成也”。历经四年而修缮的冯氏宗祠是秉持古训“不壮不丽,不足绥飨而重威灵;不饬不美,不足垂后而承厥法”,可见其壮且丽、其饬且美之盛状。此次拓修,费资多少?碑记言“二万五千锾”,也就是25000块银元。每年冬至,是祭祖的传统日,冯氏宗祠的《诚敬斋洁》盛极一时:“行祭典,岁逢冬至,必举会者数千人,睟容有穆,宾仪式序;远近数百里的乡中望族赴而观者,莫不忭舞赞叹。”
   南峰冯氏老宗祠不存,各村庄的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北庙

   南峰冯氏的“北庙”,也就是处少松村头庙咀上(古称雁鱼垅)的灵峰阁。
冯仟四 像

   甲辰年(2024年),南峰冯氏宗亲重修灵峰阁,立碑记曰:“灵峰阁,旧称老太公庙,始建于南宋淳祐间,奉祀大中公(南峰冯氏始迁祖致中公之弟)及祖师葛洪仙翁(晋代关内侯、道教学者、医学家、科学家)、王舍人 (饶州知府王十朋之子,儒将)三位先贤。元末,毁于战火。明兴,太祖御赐重建,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太平天国战火摧毁。清末,冯氏合族捐资重建灵峰阁,风格古朴典雅,与南峰冯氏宗祠并称‘南祠北庙’,名扬都鄱,后遭拆毁。上世纪末,四房村冯祖灥字珂晃捐献棋盘屋,依旧制,重建祖庙,赓续文脉,名灵峰阁,亦称中公堂。岁在甲辰,仟四公理事会组织七族五房,虔诚修缮,以壮观瞻 ;增奉南峰始祖致中公与显祖仟四公画像,恪守孝道。祖庙威灵,巍然长存!福泽深厚,康泰安定!”
   原名老太公庙,后改名灵峰阁,想必此“灵”联指北宋冯公甫始迁都昌的灵芝山(今属南峰镇石桥村委会辖),都昌冯氏称“灵芝冯氏”即源于此;此“峰”联归南宋先祖冯致中所题“南峰”别墅。灵峰阁始建的年代在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距今已有780余年。
本文作者(左)2025年9月1日在灵峰阁采访

   中国民间兴庙,是祭祀历史名人与神灵,祈求护佑。南峰老太公庙起初纪念的是三个人,居中的是东晋的葛洪。葛洪(约283年——约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时期道士、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居其右的是冯大中,也就是冯致中的胞弟。比葛洪仙翁晚了860余年出生的冯大中笃信道教,穿越时光的两人因道缘而同祀于冯氏庙祠。清光绪九年灵芝冯氏宗谱如此载“大中公”身世:“经世公幼子,号耕野。隐居不仕,嗜耽书史,设立乡塾培植英才。公之后二世皆为乡土血食之神,遂无后也。”信奉道法自然的冯大中(约1142年——1243年),本是个乡间的教书先生,33岁便赴有“道教第一福地”的茅山(今属江苏镇江市所辖)学道,历经30载寒暑。宋嘉泰年间(约1203年),冯大中挟仙风道骨回到家乡,在其兄冯致中(其生平见本系列《南峰集镇篇:南峰老街存记》)的“南峰”别墅旁毗邻筑室,种梅养鹤,觅泉炼丹。现今南峰冯氏有“梅树园”“梅树泉”,据说就源自冯大中当年梅树成园、丹泉磨剑的典故。冯大中凭深研的葛洪仙翁《肘后方》《抱朴子》,在乡闾悬壶济世,施医民众。冯大中深谙风水学,民间相传,南峰冯氏能广开枝、多散叶,与他的堪舆布局密切相关。传说其兄冯致中仙逝,主持后事的冯大中设七副棺柩同时抬出,以疑冢为冯氏开疆拓地。心归道家的冯大中,骨子里的儒风犹存,在南峰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宾客盈门,卓有雅望。
   我们且来辨识受祀于灵峰阁葛洪仙翁之左的第三位神灵王舍人。“舍人”在古代主要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国至汉初时期贵族或显宦的门客、亲信或侍从的通称;二是隋唐以后正式官职的名称,负责起草诏令、文书管理或宫廷事务。该词语义随历史演变,宋元时期还衍生出对显贵子弟的尊称,民间口语称旅店主人为舍人。王舍人为何人?冯氏人文历史资料介绍是知饶州府的王十朋之子,显然,此处舍人取了“显贵子弟”之意。深究一下,王十朋就担任过从六品的起居舍人,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王十朋 像 (资料图)

   王十朋当然是历史上的“显贵人物”。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考中状元。授绍兴府签判,历任宗正丞、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司业。宋孝宗继位后,历任起居舍人兼侍讲,外放治理饶州、夔州、湖州、泉州。乾道七年(1171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于家中,享年六十。王十朋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任饶州知州,任期仅一年。离任时,因百姓不舍而拆断沿途桥梁挽留,后该桥重修命名为“王公桥”。王十朋力主抗金,曾力荐起用都昌人刘锜带兵抗金。
   王十朋之子“王舍人”真名叫什么?相关冯氏姓氏文化资料未明确交代。王十朋与贾氏生三子,取名闻诗、闻礼、孟丙,其中三子王孟丙早夭。长子王闻诗(1141年—1197年),字兴之。由太学以恩授承务郎,累官知光州,有善政。仕至提点江东刑狱。次子王闻礼,字立之。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任常州知州,还任过惠安县丞、江东转运判官、考功郎、直秘阁等。“王舍人”到底是王十朋之长子王闻诗还是次子王闻礼,不好作出判断,因为两人都没有军中立功背景,与灵峰阁记载的‘儒将’之称无法对应。那么,冯大中是什么在人生阶段结识王舍人而情笃一生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去润州(治所在江苏丹徒)茅山修道之前,因“游学”而识。这里也许有王十朋知饶州的机缘,其子“王舍人”来父亲任职之地饶州,因地缘之近而结识冯大中,冯大中该年22岁。冯大中的母亲也姓王,他与王姓之人自然多了份亲近感。二是同去茅山学道而道法自然成知己。“王舍人”茅山学道,他当然可以不是出家的道人。他可以学道理,成就人生;可以学剑术,磨练心志。所以,南峰灵峰阁的王舍人塑像,就是英武的负剑之人。宋庆元间,冯致中谢政,携家眷回故里,幼子冯文定随父归籍,王舍人受道契冯大中之托,背龙泉剑持流星锤,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安全护送冯致中一家返回都昌,恩重如山,在灵峰阁称其为“恩公” 。
灵峰阁供奉的葛洪(中)、冯大中(右)、王舍人

   如今的灵峰阁除了供奉葛洪、冯大中与王舍人外,还增祀了经世公长子、灵芝冯氏始迁南峰之祖冯致中,冯致中四世孙、南峰冯氏“七族五房”之祖冯仟四等先祖。同时,也成为南峰冯氏传承家风家训、商议文明之事的场所。


来源: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