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10-10
- 在线时间1345小时
-
- 发帖10469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429885
- 贡献值11908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04699
- 积分
- 1429885
- 贡献值
- 11908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3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国庆节那天,全县人盼了好久的街心公园改造工程,终于完工开放了。 新花园空间大,设施全,景致也更耐看。地下能停车,地上能休闲,成了都昌新的文化地标。一座桥把东西两边的景致连了起来。 桥东这边,既有供人歇脚玩乐的地方,又藏着老城的不少回忆,让人走了还想再来。桥西是都昌红色革命纪念馆,总在提醒着:先辈们扛过的苦,才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这得记一辈子。 东西两边的景致对着呼应。桥东的自然灵气,桥西的红色印记,合起来正是都昌文旅的样子。在这儿逛着,既能赏山水的秀气,又能品历史的厚重,这种特别的交融,值得大家来慢慢逛、细细品。 红色纪念馆旁边,曾是我的家——都昌电影院。这座装着都昌几代人欢乐的地方没了,如今成了桥西景观的一部分。看着眼前的景,想起过去的物,心里头感慨万千,从前的日子像放电影似的,一帧帧在眼前过。电影院里有我的孩子气,更有银幕前的嬉笑自在。它陪着我长大、工作、成家有了孩子,人生里最甜的那些时刻,都有它在旁边,这份情分,旁人很难懂。 都昌电影院在当地人心里,分量重得像座山。它填了几代人的精神空儿,是那会儿全县人重要的玩乐地。物质不宽裕的年代,是它给日子添了彩,让人对生活多了份盼头。 早先电影是在陈家院里放的,场地小,根本不够看。1960年开始建电影院,1962年完工开门,一直到2022年拆了,整整陪了都昌人60年。多少人在这儿过了开心日子,多少人的恋爱是从这儿开始的。它是都昌人精神上的一块宝地,装着青春和浪漫的回忆。 从荒坡到电影院,再到如今的休闲公园,六十年一轮回。电影院完成了它的使命,消失在时代里,却又以另一种模样在新的时光里接着活,继续传着那份快乐。 我这辈子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在大港水库看的《大闹天宫》。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我喜欢得不行。打那起,心里就种下了对电影的念想。 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的是《佐罗》,在湖口的电影院。佐罗那大侠样儿,成了我童年里磨不掉的印记。 1981年,我爸从湖口红旗造船厂调到都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我和电影院的缘分,就这么正式开始了。电影公司分两个部门,一个管农村放映,一个就是电影院。好多人只知道电影院,不知道还有电影公司。那会儿电影院南边,有个晚上放露天电影的地方,就在现在红色纪念馆隔壁。一到晚上,电影院里头和露天场错开时间放,场场都坐满了人。 我爸的办公室就在露天场边上,二楼是招待所。1984年电影院北边的办公楼建好,才搬过去办公。 白天我最爱在麻石条凳子上蹦跶,从这头跑到那头,疯得开心。我的第一个小伙伴,是只叫黑虎的小狗。黑虎特通人性,在电影院家属楼里是明星,谁见了都喜欢。 黑虎还是我“淘宝”时的保镖。电影散场后,我常带着它,拿上手电溜进电影院。每次都能有小惊喜,一毛、两毛、一块,最多一回捡着五块,够我买好几本小人书,美得不行。直到看了恐怖片《夜半歌声》,再也不敢散场后进去“淘宝”了。 那时候信息闭塞,电影是唯一能看看外面世界的窗口。看了《海外赤子》,我才知道家乡以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更让我惦记的是,第一次在电影里见着香蕉,那种想尝尝却吃不着的劲儿,挠得心里直痒痒,直到好多年后真吃上了,那股子念想才算放下。 第一次看立体电影《枪手哈特》,惊得我半天没回过神。看的时候得戴副偏光眼镜,镜片一边红一边蓝。电影院里惊叫不断,子弹像从银幕里射出来,吓得我往旁边躲;一会儿大斧头劈过来,赶紧伸手去挡。最奇的是一瓢水像就在嘴边,却怎么也喝不着。这奇妙的场景,琢磨了好久都没弄明白。 最让全县人疯狂的,得数《霹雳舞》上映。那魔性又带劲的舞姿,让人记一辈子。整个县城都沸腾了,小伙子姑娘们迷得不行,电影场场满座,加场放都不够。银幕上马达跳得带劲,银幕下观众跟着比划,成了那代人抹不掉的青春回忆。中国的街舞文化,就是从那会儿起步的,影响到现在。 最让我得意的事,是陪我爸上街贴电影海报,在小黑板上写当天放的片名。沿着东街、西街走遍县城,每到一处都有人围着看,那感觉别提多爽了,够在同学面前显摆好几天。 小时候的糗事不少,最难忘的是那次——电影院门口停满自行车,我和小伙伴偷偷把一排车的气门芯都拔了,“嘶嘶”的跑气声此起彼伏。看车的周师傅气得跑到我家告状,从不打人的妈妈,那次拿扫帚把我屁股打得生疼,疼了好几天,从此再也不敢了。 八十年代有两部电影在都昌拍的。一部是湖口籍导演王一民拍的《乡思》,主演是殷亭如、张国立,在大沙沈家取的景。那会儿殷亭如是大明星,长得特漂亮,不光上了挂历,还登了《大众电影》封面。张国立那时候还是个新人,好多年后才靠演皇帝出了名。 当时样片在电影院试映。殷亭如喜欢游泳,总去东湖游,搞得电影院隔壁酒厂的老师傅们,也天天往东湖跑,南山坝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那场景特逗。 另一部是史可、王刚主演的《悲烈排帮》,在多宝沙山老爷庙那片水域拍的,样片也在电影院试映。那是我唯一一次近距离见明星,就坐在她们后排。1992年这部电影在都昌电影院正式放,来了好多观众。 那会儿娱乐圈都说史可是“大嘴性感女神”。两年后,王刚因为演《宰相刘罗锅》里的和珅,全国出名,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这两位男演员,都是来都昌后没多久就红了。想来在都昌这片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他们走红不是碰巧。都昌作为赣鄱大地的文化重镇,向来有崇德向善、务实创新的根儿。这文化土壤不光给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也让演员能扎进生活、贴近老百姓,他们的成功,也证明了坚持的可贵。这跟都昌这些年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养成的风气,也是合得上的。 最让人心里过不去的,是黑虎走的那天。多少个晚上陪我回家的黑虎,被人下了毒没了。院子里的人把它埋在了街心花园,让它在那边接着守着电影院。这份离别的难受,让我从此再也没养过狗。 最痛的,是2022年3月12日电影院被拆的那天。挖掘机的轰鸣声,像刀子扎心,我实在不忍心看。那墙皮斑驳、透着岁月痕迹的老墙,跟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夕阳照在上面,更显苍老。 到了电子游戏、智能手机的数字时代,这座曾经的“骄子”,早就被零零后抛在了脑后。褪色的银幕,青砖缝里,其实早悄悄藏进了几代人的情感。它看着都昌一步步变样,也装着都昌人在光影里的笑和泪。 曾经热热闹闹的电影院,慢慢成了背影。它装着无数欢声笑语和青春梦想,虽在时代潮水里渐渐远了,但它代表的纯真温暖,还有都昌老一辈电影人的拼劲儿,肯定会在都昌厚重的发展史上,留下亮堂的一笔,成了都昌人城市记忆里丢不开的部分。都昌电影院的故事,还会被人一直念着。(乡土拾贝 刘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