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散文]八十年代前春节走亲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049
积分
183709
贡献值
1408
都币
0
在线时长: 77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6-07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八十年代前春节走亲戚……
/冯期武
   想起八十年代前的春节走亲戚,那仿佛是一场漫长而温馨的旅程,足足一个星期都走不完。如今住在小区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连对门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道,那些挎着篮子、踩着积雪走亲戚的日子,竟成了遥远的回忆。
   那时的年味,是从腊月就开始酝酿的。一进腊月二十,家家户户便开始蒸年糕、煎豆折、做年豆腐、踩麻糖……,那是一项大工程。推磨磨面时,磨抵在胸前,双手紧握,一圈圈地推,心里想着年糕、豆折、豆腐的香甜,便不觉得累了。蒸年糕时,雾气缭绕的厨房里,奶奶和母亲把白白胖胖的大年糕拾到筳盖子上,那香气至今难忘。这些年糕(还有豆折、麻糖之类)切好后,一个个排进纸箱、瓷瓮,盖上包袱皮(盖子,年糕则要放进放了清水的缸子里存储),便是年后走亲戚(或招待客人)的主要礼物。
   初二一早,家家户户便开始了“出门儿”(老家方言称走亲戚为“出门”)。篮子(或手提袋)里装上自家蒸的年糕(通常是两条),再加上包用纸线绳捆好的点心,条件好些的还会备上两瓶酒,礼物便备齐了。那时走亲戚,讲究的是“外甥走外婆家,闺女携婿走娘家”,次序分明。有俗语说“初一拜谱(族谱),初二拜母(外婆家)四拜丈母……”,但后来也多演变为“先看丈人再看舅”。
   走亲戚靠的大多是步行,近的四五里,远的二三十里,都靠一双脚板。孩子们兴高采烈庇颠庇颠地跟着,或是帮大人撅搭篮子,或是被父母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礼物,一头是崽女。雪天山路难行,深一脚浅一脚,摔个跤也赶紧护好提包,到了亲戚家成了“雪孩子”,惹得亲戚心疼地一把搂进怀里。后来条件好些,有人借来自行车,后座绑着装满礼物的长口袋,一天能赶三家亲戚,已是了不得的效率。
   到了亲戚家,仪式感才是真正的年味。进门先不吭声,在外间屋家堂前跪地磕头拜见祖先。长辈一般坐在炕上等着,这份礼节来不得半点虚假。然后主人家便热情地递烟泡茶,孩子们能得到糖果、抓果。一顿丰盛的午餐是招待客人的重头戏。通常男人先上桌,女人们忙碌着炒菜……。虽然菜品无非是熏肉、鱼干、香肠之类,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已是倾其所有。主人总谦虚地说“没什么好吃的”,客人却心满意足。有趣的是,客人往往吃得“文雅”,盘里的肉菜总会留下一半,因为大家都清楚,屋里还有几双小眼睛正火辣辣地盼着。
   待客的饭食也颇有讲究:“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说是面条像绳子,能绊住客人的腿,多住几天;饺子像元宝,客人要远行,祝他出门发财。这份寓意里,满是质朴的情谊。
   那时走亲戚,一份礼物往往承载着多家亲情。常见的景象是:一家来了客,这家人便用客人带来的礼物,原封不动地再去走另一家亲戚。一块肉、两瓶罐头,可能一天之内转好几个村子,串好几家亲戚,甚至有时转一圈又回到了起点。有的家庭买不起肉,还会向收到肉礼的邻居借来肉去走亲戚,事后有了再还。这种“串亲戚”的现象,是那个物质紧俏年代特有的互助与智慧。
   孩子们盼走亲戚,不仅为那顿好饭,也为那难得的自由和过门钱(或压岁钱)。在亲戚家,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打扑克、捡鞭炮。大人给的压岁钱,不过几毛钱,却能让孩子们高兴半天,尽管这钱多半最后要被父母“保管”起来,说是交学费。
   如果路途遥远,或者谈得投机,客人常会被挽留住宿。主人会提前浆洗被褥,铺上干净柔软的稻草。孩子们和表亲们挤在一张床上,毫无隔阂。夜晚,大人们继续围着灯火“啦闲呱”,家常里短中,亲情愈加深厚。那份不紧不慢的交往,让正月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酒菜饭香和鞭炮火药味混合的独特年味。
   如今,生活便捷了,走亲戚却成了“串门儿”,甚至像“送快递”。礼物超市选购,放下礼物,说几句话便匆匆离开。亲戚多的,开车一天能走四五家甚至七八家。过去的“笼笼来,笼笼去”变成了现在的“亲情快递”。再后来,就是微信拜年、“红包”送礼……


   我住在城里的小区已有好几年了,单元楼里安静得只剩下关门声(记得在老家时,同村几十户甚至上百人家都认识,老少都能叫得上名字)。想起八十年代前走亲戚的情景,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那份需要整整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慢慢品味的春节,才恍然发觉,我们得到的很多,但失去的,或许也同样珍贵。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