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2阅读
  • 46回复

关于建议都昌县街心花园命名 “唱晚园” 并增设 “唱晚亭” 的建议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84
积分
13960
贡献值
95
都币
0
在线时长: 78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09-19
通过上面鸟瞰照片,完全可以看出街心花园改名势在必行,新公园不仅包括原街心花园,还包括老电影院、老菜市场、原小商品批发市场用地,街心花园这个名字完全不可能覆盖新的公园。放眼都昌县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必须要取一个可以薪火相传的好名字,可以准确定位都昌历史、地理、文化和旅游等全方位,这也是都昌县文化旅游低成本高回报一次极佳机遇。个人再次建议县政府,考虑“唱晚园”这个名字,或者“唱晚公园”,或者“渔舟唱晚园”等新名字,保留原街心花园一角以示尊重,在新公园内增设唱晚亭和都昌历史文化人物等相关的石刻,将新公园打造成都昌历史地理文化旅游的浓缩和集大成者。


发帖
14075
积分
574
贡献值
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18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5-09-24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09-19
回 醉解兰舟 的帖子
都昌县城城区比原来大十倍不止吧,但县城没有因为变大、功能更全而改名字啊,还是叫都昌

发帖
14075
积分
574
贡献值
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18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5-09-24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09-19
回 醉解兰舟 的帖子


今天看地图,发现街心花园已经标注为西湖公园,不知道是不是地图出版社搞错了还是怎样

发帖
8380
积分
26554
贡献值
100
都币
0
在线时长: 4594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09-20
综合各平台及自媒体网友评论及留言:约20%支持“街心公园”、约18%支持“街心花园”,其它名称均低于5%。[原街心花园位于“东街、西湖路、东风路、幸福路”等传统道路交叉口,采用上述任一路名都是可以的,但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因为这些名称没有像“南昌八一广场”等是独特地方标志。]

发帖
884
积分
13960
贡献值
95
都币
0
在线时长: 78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09-20
回 chinjingo 的帖子
chinjingo:今天看地图,发现街心花园已经标注为西湖公园,不知道是不是地图出版社搞错了还是怎样
(2025-09-19 18:32)

西湖公园是一个非常失败而且没有任何特色的名字,完全不符合县政府公开征名的要求,我猜测这应该是借助旁边的西湖路起的临时性的名字,我强烈推荐“唱晚园”作为新公园的名字,旁边的西湖路也建议改名为“渔舟”路,一路通到南山大坝头鄱阳湖边,这样的地名设计完美契合王勃《滕王阁序》里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而我们都昌文旅,也可以借势推出“彭蠡之滨”的地理概念,向全国推广,筑好鸟巢,等各地的游人来都昌旅游,推动都昌经济真正脱胎换骨。

发帖
884
积分
13960
贡献值
95
都币
0
在线时长: 78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09-20
关于都昌县街心花园命名 “唱晚园”
及配套文旅建设的综合建议

       地名是城市的文化基因,是文旅发展的天然名片。针对都昌县街心花园征名及后续文旅建设,结合地域文化禀赋与经济发展需求,特提出以 “唱晚园” 为核心的系列建议,旨在以文化铸品牌、以设施聚人气、以产业促发展,推动都昌实现 “文旅赋能经济” 的转型突破。
         一、核心命名建议:定名 “唱晚园”,锚定文化地标属性
      (一)建议否决 “西湖公园”,凸显命名短板
       “西湖公园” 作为临时性名称,存在三大核心缺陷:一是无地域辨识度,全国以 “西湖” 命名的公园、道路数以百计,无法体现都昌 “彭蠡之滨” 的独特地理标识;二是缺文化内涵,未关联鄱阳湖文化、红色基因等本土特质,与征名 “彰显都昌特色” 的要求完全不符;三是无传播价值,难以形成记忆点,无法承担 “吸引外地游客、传递城市形象” 的功能,不符合都昌 “走出去” 的发展诉求。
     (二)力推 “唱晚园”,彰显三重核心价值
       文化溯源:绑定经典 IP,强化地理认同“唱晚” 二字直接取自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而都昌地处鄱阳湖北岸,正是 “彭蠡之滨” 的核心区域,县志中 “鄱湖之北,渔帆点点,暮歌相和” 的记载,更与诗意场景形成 “文实互证”。这一命名让都昌与千古名篇深度绑定,外地游客初见便能联想到鄱阳湖的渔耕意境,快速建立 “都昌 = 彭蠡文化核心区” 的认知。
         功能适配:谐音民生属性,兼顾休闲需求“唱晚” 谐音 “畅玩”,直白呼应项目 “停车便民、休闲服务、生态景观” 的复合功能,既传递 “游客可畅玩、市民可休憩” 的接地气属性,又以 “园” 字明确空间定位,避开 “广场” 二字,完全符合征名规范。同时,可在园内保留 “街心花园” 主题角落,设置老照片墙、记忆铭牌等,兼顾老市民的情感寄托,实现 “新地标与旧记忆” 的共生。
       传播优势:简洁易记,适配文旅推广名称仅三字,无生僻字,方言与普通话中均朗朗上口,便于线上传播与口碑扩散。无论是纳入环鄱阳湖旅游区宣传,还是打造短视频文旅内容,“唱晚园” 都能成为极具辨识度的视觉与文字符号,为后续文旅推广降低成本。
       二、配套地名优化:联动 “渔舟路”,构建文化动线
        为强化 “渔舟唱晚” 的文化场景感,建议将公园旁的 “西湖路” 更名为 “渔舟路”,并规划 “一路一园一湖” 的文化动线:
         道路命名与 “唱晚园” 形成呼应,从 “渔舟路” 进入 “唱晚园”游玩,再沿“渔舟路”直达南山大坝头鄱阳湖边,实现 “路名 — 园名 — 湖景” 的场景连贯,让游客在行进中沉浸式感受 “渔舟唱晚” 的完整意境。
        道路两侧可设置各种文化标识,如镌刻 “渔舟唱晚” 诗句的石板、展示鄱阳湖渔具的浮雕等,将道路本身打造成 “流动的文化走廊”,进一步强化地域特色。
       三、文旅设施升级:打造 “彭蠡之滨” 标识体系,强化体验感
     (一)核心节点:南山脚下滨湖公园建标志性设施
        在南山脚下鄱阳湖滨湖公园,打造两大核心文旅标识:
        大型渔舟雕塑:以传统鄱阳湖渔船为原型,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创作雕塑,可融入渔民劳作、渔歌传唱等细节,配套灯光设计,夜晚呈现 “渔舟映湖” 的诗意效果,成为游客打卡地标。
        “彭蠡之滨” 文化铭牌:设置巨型石材铭牌,镌刻《滕王阁序》相关名句及都昌滨湖历史简介,标注 “彭蠡之滨核心区” 地理定位,与 “唱晚园” 形成 “一南一北” 的文化呼应,共同强化都昌的彭蠡文化符号。
       (二)园区业态规划:打造 “仿古古镇商业公园”,繁荣旅游经济
        参考南京的夫子庙 “文化 + 商业 + 休闲” 的模式、无锡崇安寺步行街 “传统与现代融合” 的经验,将 “唱晚园” 打造为仿古古镇式商业公园,实现 “文化展示与消费体验” 的结合:
        文化业态植入:设置红色记忆微展馆(呼应园内红色元素)、鄱阳湖非遗工坊(展示渔民画、竹编等技艺)、“雪凝轩” 纪念阁(复刻西街董老故居元素,以雕刻、文献呈现历史记忆),让游客在游览中读懂都昌历史。
        特色商业布局:引入鄱阳湖水产品体验馆(如银鱼、藜蒿等特产展销)、本土小吃街(都昌米粑、炒粉等)、文创商店(以 “渔舟唱晚”“彭蠡之滨” 为 IP 的纪念品),形成 “可逛、可吃、可买” 的消费场景。
       功能复合设计:保留充足的停车空间,规划亲子休闲区、市民活动广场,确保公园既能满足游客游览需求,又能服务本地市民日常休闲,实现 “旅游属性与民生属性” 的平衡。
        四、文旅推广策略:主打 “彭蠡之滨” 概念,融入区域发展
        锚定区域定位:将 “彭蠡之滨・渔舟唱晚” 作为都昌文旅核心口号,主动对接环鄱阳湖旅游区建设,纳入区域旅游线路规划,与滕王阁、石钟山等景点形成 “经典诗文文旅带”。
        线上内容传播:拍摄 “渔舟路 — 唱晚园 — 鄱阳湖” 的沉浸式短视频,邀请文化博主解读 “彭蠡之滨” 的历史内涵,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话题 #跟着王勃游彭蠡 #,提升都昌文旅知名度。
        线下活动联动:每年举办 “鄱阳湖渔歌节”“彭蠡文化论坛”,以 “唱晚园” 为活动主场地,联动滨湖公园的渔舟雕塑,形成 “节庆活动 + 地标打卡” 的联动效应,吸引周边游客专程到访。
        结语:以名铸魂,让都昌从 “县城” 到 “文旅节点” 的跨越
        “唱晚园” 的命名与配套文旅建设,绝非简单的 “改名与建园”,而是都昌以文化为支点、撬动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通过 “一名(唱晚园)、一路(渔舟路)、一标识(彭蠡之滨)、一业态(仿古商业公园)” 的组合设计,既能守住老都昌人的情感根脉,又能为都昌打造一张 “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 的文化名片,真正实现 “筑好文化鸟巢,引来旅游金凤凰”,推动都昌经济脱胎换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