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同窗照夜长
——读夏孟贵同学《九江师范都昌分校首届民师班同学第三次联谊会侧记》有感
吴百龄
四十五年烟尘,竟被夏孟贵同学一纸文章拭去了。我捧读这份侧记,指尖竟有些微颤。这哪里是文章,分明是一面时光的铜镜,照见了我们这一群特殊的人——首届民师班的每一个人,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又通过高考的独木桥,硬生生把命运扳过一道弯的人。 “首届”二字,重若千钧。当年我们这些民办教师,粉笔末还沾在袖口,裤脚还带着田间的泥点,便与应届生同坐一室,共答一卷。那不只是考试,那是一场命运的突围。夏君笔下流淌的,正是这种突围后的相惜——我们不仅是同学,更是从同一个战壕爬出来的战友,懂得彼此的来路与艰辛。 我们何止是“同窗”?我们根本是同一棵苦楝树上结出的果。都曾在生产队的记工册上摁过手印,都曾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备课读书,都曾用冻僵的手指在黑板上写下“春天”。我们太懂得彼此骨子里的那份执拗:既要对得起教室里渴求的眼睛,又要对得起自己不肯沉沦的心。正是这份共同的理想与命运,将我们牢牢焊在了一起,四十五年不锈不裂。 三次聚首,次次都是对生命轨迹的再确认。初聚时我们还带着翻身者的欣喜,再聚时已沉淀为对岁月的审视,而今三聚,相视一笑间,尽是沧海桑田后的澄明。夏君文章最动人处,在于他不仅记录了欢笑,更捕捉到了我们这群人灵魂的底色——那是一种被生活锤炼过后的通达与坚韧,是民师特有的、混杂着书卷气与泥土味的从容。 这篇文章的价值,早已超出一篇联谊侧记。它为我们这一代“民师”立此存照,为一种即将湮没的历史经验作证。我们不仅是同窗情的典范,更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活化石,见证着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理想如何照亮现实。 关闭屏幕,窗外华灯初上。我忽然觉得,我们民师班每一个人,都像是散落在赣鄱大地上的灯盏。而夏孟贵同学的这篇侧记,则是一次深情的挑灯——它让我们彼此看见,也让世人看见:有这样一群人,曾以微光点亮微光,用一生的行走,诠释了何为“师者”的尊严与深情。 灯火不灭,情谊长存。这不是结束,而是又一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