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水光光,照得我家姐得洗衣裳。洗得白,晒得晃,打发老弟妹的上学堂。
花面怪、割韭菜,塘里洗,街上卖。卖了三毛钱,买得半升米,放在床底下,财神来偷吃,一夜到天光,一升老鼠屎。
太阳哥哥快下山,我打长工有好难,一日三餐碎米粥,一罐豆豉糁三餐。
相信很多70后、80后都听过,甚至会哼唱这些歌谣。我小时候听我祖母教我唱了很多都昌俚语的儿歌。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曾经会唱的歌谣都忘记了。
很多儿歌正在慢慢地消失了,现在的孩子学唱的都是现代的《两只老虎》《数鸭子》《一闪一闪亮晶晶》等,或者是别的,我不知其名的歌谣。
在我看来,乡音是一种乡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家乡话是异乡逢故人的怦然心动,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激动。而在我们呀呀学语时,这些古老的儿歌,正是我们语言启蒙的最好的学习方式,朗朗上口,画面感十足。这些古老的歌谣中,韵含着朴实、勤劳、勇敢、智慧的都昌人诙谐、幽默的一面。生活虽然艰苦,但内心还是充满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我发现,现在很多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热衷于教小孩子讲普通话。而且是夹着都昌音的都普话,调侃一下,真的是洋不洋、土不土。个人观点,孩子在呀呀学语时,应该学都昌话,不要急着教孩子讲普通话。这是在孩子内心中根植家乡观念的最佳时机。估计大家都会背诵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最近在视频号上经常刷到吴德胜老师发的都昌乡音的儿歌,听完还是蛮激动的。我感觉吴老师在内心深处也有呼吁大家不要抛弃都昌话的想法吧。不知道我的猜测是否正确。其实都昌话里有蛮多古汉语的发音,而且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
都昌话属于赣语的一支。都昌赣语渊源流长,与南昌、景德镇、抚州等地赣语有诸多接近之处,彼此之间可以后方言交谈。都昌县境内除大港乡少数村庄(如大田、碾子湾等11个自然村)说中原话(居民民国间从河南迁来),春桥乡部分利庄说赣语湖口话外,绝大多数乡镇都说都昌话。都昌方言的语音复杂,旧志有“语不无吴楚驶舌之余音”的记载,今仍是江西最难懂的方言之一。都昌方言的疑问词语“么的嘎”(什么)远近闻名,几乎是人们认识都昌人的一个突出标志。
最近有写作的意愿和动力,放下了手机,开始阅读,一直在坚持跑步,希望写一些正能力的文字,与都昌在线上的优秀网友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