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都昌县人民医院心理救助热线接到一位焦虑的妈妈的咨询电话。作为一名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我每天都会聆听不同的故事,感受他人的复杂情绪。这通电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助人自助”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来电的妈妈反映,孩子在高考前后发生明显变化。高考前,乖巧听话,努力学习,高考后,孩子却变得“放纵”,整天沉迷手机,对父母的劝告充耳不闻,甚至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这位妈妈感到困惑又无奈:“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难道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就可以目中无人了吗?”“该怎么和孩子沟通 ,商量着晚上和孩子父亲一起教育怒吼一顿”
在倾听她的倾诉后,我感受到了她的担忧和失落。于是,我尝试用共情的态度去理解她的感受,同时也帮助她看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我告诉她,高考后的“放纵期”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正常表现——长期的高压学习后,他们需要一段时间的放松和释放。但如果过度沉迷手机,确实可能影响视力及身心健康,因此父母的关心是必要的,但表达方式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了几个可行的建议:
1.避免指责,先肯定孩子的努力:突然没收手机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不如先认可孩子辛苦后的放松需求,再温和地表达关心,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妈妈知道你之前很努力,放松是应该的,但我担心长时间玩手机对眼睛不好。”
2.了解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是在玩游戏或社交,可以尝试理解他们的兴趣,甚至适当参与,而不是一味否定。
3.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孩子学习动力的下降十分正常,换作成年人也可能会在闲暇时沉迷于手机。鼓励与孩子共度时光,参与运动或尝试有趣的活动,使生活更为充实,从而自然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4.为大学生活做准备:假期已过半,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比如了解大学专业、尝试暑期兼职,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权的同时,也能更充实地度过假期。
经过20多分钟的交流,妈妈的情绪逐渐平复,她对热线表达了由衷的感激。这通电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完成了自我成长。
12356心理援助热线如同深夜亮着的一盏灯,它的价值早已超越危机干预本身。当生活的重担让人喘不过气时,无论是加班到深夜的上班族、面对学习压力的青少年、在家庭琐事、子女教育面前迷失自我的母亲或是与心理疾病抗争的患者...这里永远有一个愿意倾听的声音。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们用理解代替说教,用陪伴化解孤独。很多拨打过热线的朋友都说,正是那一次真诚的交流,让他们找到了走出情绪的迷宫,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
让我们共同关注心理健康,让“12356心理援助热线”成为守护心灵健康的坚固盾牌。(都昌县人民医院 精神科吴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