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07-08
- 在线时间1330小时
-
- 发帖9924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356891
- 贡献值11730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9248
- 积分
- 1356891
- 贡献值
- 11730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3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本文上篇《清末普超法师刺血写经海会寺》稽考了都昌县苏山乡老屋戴村人普超法师(1863——1909年)的生平史料,下篇来叙写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1927年)为普超血书《华严经》题跋的前因后果,算是“名人与都昌”选题中的篇什。 康有为 (网络图) 康有为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在浩浩汤汤的历史大潮中,有顺势而为的一面,亦有逆潮而动的一面。他与梁启超等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领导的103天的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康有为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逝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康有为曾三次到过庐山,三次都亲临了庐山南麓的海会寺,第一次还与普超法师有一面之缘,第二次留下了《普超血出华严经跋》。 海会寺简介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年31岁的康有为第一次游历庐山,到了海会寺、东林寺、黄龙寺等大刹朝礼上香。这一年的上一年(1888年),正值而立的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这一年的下一年(1890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为变法运动的理论先声。民国七年(1918年),花甲之年的康有为第二次到海会寺,觉物是人非,留下《普超血书华严经跋》,是年普超法师已圆寂了9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康有为第三次来到庐山,再次到了心存眷念的海会寺,见寺产渐衰,留下一笔经费资助。 海会寺旧舍外墙 要细察康有为与都昌籍法师普超的交集,自然最好的办法是读原文。康有为的《普超血书华严经跋》收录于康有为文集中。全文如下: 吾以光绪己丑十五年游庐山,宿海会寺。时寺主至善禅师,高行耆年,与吾契合,率其徒来见。普超和尚在众中,未之异也。后三十年戊午七月,吾自亡海外十六年归,中国再遭大劫,不意重能游庐山。至海会,则普超和尚弟子智明出其师血写《华严经》八十一卷相示。导游其写经之室,则至善禅师与普超和尚皆圆寂矣。既为吾故人而善行绝世,不胜叹仰!昔吾游苏州虎丘龙寿山房,有元僧善继禅师血书《华严经》八十卷,吾发愿保存之,募捐五年,至今乃成,以石为龛而藏之。况普超为吾旧识,又有宿因,惜当时未知其善行,未与谈话,而今益眷眷也。普超故诸生,通儒学而悟真如,其必生天矣。后之游者,睹是经也,以善继之血书《华严》,同尊之,敬之,护之,保之。南海康有为题。 华严海藏出诸天,流血书经有后先。无量化身来护法,珍藏石室万千年。 康更甡后记此小诗。 康有为题额“真面目” 清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康有为游历庐山时,曾在海会寺留宿,与住持至善相谈甚欢,并有诗《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初地雨花驯白牯,阴崖石气郁苍龙。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至善禅师德高年长,见大名鼎鼎的康有为来到寺中,遂将众僧引来与他相见,普超和尚也在其中,但当时普超就是一普通僧人,内敛的他并未与康有为交流,因此当时并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海会寺景区对普超墓的碑刻介绍有普超“支持康有为等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削发为僧”之表述,这显然是种不顾历史事实的附会。康有为参与领导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普超出家为僧是在1885年。普超在家乡湖洲山削发为僧,没有史料显示是受康有为维新运动的影响。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发动1300名举人上万言书要求维新变法的“公车上书”,普超其时刺血写经已毕,正在海会寺住持的任上。 普超法师故里村牌 康有为在题跋中叙及他第二次来到海会寺的所见所历。自他第一次来海会寺的第三十个年头后的民国七年(1918年)七月,康有为称“吾自方海外十六年归”,其“十六年”的概念是指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欧洲、美洲等地十六年,究实他第二次游海会寺时的1918年,已回国五年多了。康有为当时的生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避通缉,潜逃上海,此后又长期隐居茅山。康有为在这样半隐居状态下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庐山之旅。来到海会寺,至善与普超已先后圆寂,故友不见,令人伤感。普超和尚的弟子智明法师取出其师刺血所书的《华严经》八十一卷展示给康有为亲睹,而且还引着他参谒普超法师当年以血为墨写经的禅房,给康有为带来的感受是“不胜叹仰”。 原海会师范旧建外墙体 康有为在题跋中讲述了一个他与佛典血书的故事。康有为在民国二年(1913年)游苏州虎丘的龙寿山房,见到元代善继禅师血书的《华严经》八十卷,他发愿收藏,为此募捐五年终遂愿,置石龛藏之。在海会寺见到旧识普超和尚血书的《华严经》,特别的震撼。从康有为称道普超“通儒学而悟真如”,寄语“后之游者”,对普超血书《华严经》要“尊之,敬之,护之,保之”,后人读之悟之,分明感悟到了康有为对保存文化遗产的切切之心。 康有为是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篇末附一首七绝,诗中“流血书经有后先”显然说的是他购藏的元代善继和尚所写《华严经》血经与普超刺血所写《华严经》,表达了祈望血经流传万世的良愿。诗后置名的“康更甡”,是康有为晚年的一个号,“甡”者,众多样之意。 2025年6月6日本文作者赴海会寺采访 对普超法师以血写经的“尊之、敬之、护之、保之”的美好愿望遭遇到外侮时,这血色里便凝结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怆。1938年,一方净土的海会寺遭受日寇铁蹄的蹂躏。海会寺住持会通法师怀抱血经逃难于湘桂边境。日本战败投降后,1946年会通法师奉血经返回海会寺。令人扼腕的是,普超舍身而书的血经在战火中散失大半,仅剩33册。 有资料载,海会寺血经继康有为题跋后,梁启超、谭延闿等近代名人也有题跋,皆不存。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题:“刺血写经,成此巨帙,非有极伟大之宗教热忱,曷克臻化。(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五日,方舟主席薄暮游海会寺,凭吊浩劫,瞻此名迹,为之感叹。道慧方文,其珍宝之。”国民党陆军上将、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题:“刺血写经,发愿宏深,血干业尽,自归西庭。(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五拜观血经,题赠道慧和尚。”近代文化学者、江西奉新人熊公哲题:“刺血书经,其迹近痴。侠士热情,仙佛道力。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与南昌胡莲舫曳杖至海会寺,观普超大师血书《华严经》,感念往迹,嘘嘘汗墨。”著名方志学家、江西南丰人吴宗慈曾主编《江西通志》(稿本)、《庐山志》《续庐山志》,其曾题:“刺血以写经,此血永不灭。念此苦心人,痴绝亦慧绝。痴也何之痴,其理不可说。” 今通往海会寺的曲径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海会寺,从当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亟需各方倾情倾力去维修、去加持。在现今海会寺二门仍保存着反镌的“真面目”三字题额,有资料介绍是康有为第一次来海会寺时所题赠。苏轼在庐山题西林寺壁,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庐山海会寺“真面目”里坚韧笃守的一面,或许就在普超法师留下的血写经书里……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