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愿与诸位谈谈我们身边理发行业的种种,讲讲理发师是如何逐步兴盛起来的。
往昔,理发行业绝非如今这般昌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我们村民理发的乃是邻村的陈姓兄弟俩——凤生和缘生。听闻他们祖上贫寒,为谋生计,操持祖传理发之业,地位甚是低下。于生产队时期,他们将我们生产队社员的理发工作分户承包下来,薪资一年结算一次,依人头计算,每年5元。近乎每月登门一次,为男人与小孩理发,中午则在社员家中轮流用餐。那时,理发这一工作虽说寻常,却也着实为众人解决了头发打理的难题。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有所转变,我们村的红毛族兄涉足理发行业。他出身富农家庭,家道中落,身体欠佳且不够勤勉,爱人也离他而去,始终孤身一人。所幸陈氏兄弟心怀怜悯,将他收作徒弟,使他得以拥有谋生之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我们村诸多年轻人前往沿海务工,思想亦得到解放。有个擅长木匠手艺的年轻人忠叔,行业里的人都尊称他“老大”。他看准了理发行业的机遇,舍弃又脏又累的木工活计,前往景德镇学习理发。学成之后在都昌东风大道开办了“怡金”美容美发店。这庆忠叔长得英俊,手艺出众,吹拉染烫无一不精,追求时尚的俊男靓女皆乐于前往他那里,生意异常红火。
受其影响,忠叔的两个弟弟初中毕业便跟着学习理发,学成后开设了“黄金”理发店,“黄金”这一理发品牌,走出九江,进驻山东。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也纷纷到“怡金”当学徒,义弟、斌哥学成后在珠海经营发廊,收益颇丰。当下,我们村从事理发工作的年轻人多达二十余人,县城里“四眼睛”“头头师道”等店仍在营业,并且广纳学徒。
从昔日地位卑微的理发从业者,到如今我们村众多年轻人在理发行业崭露头角,这变化着实巨大。理发行业的逐步兴起,既得益于时代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理发师自身的拼搏。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与技艺,获取了顾客的信赖,也为自身缔造了美好的生活。这也昭示着我们,只要肯付出、肯钻研,任何行业皆可大放异彩,皆能实现自身价值。让我们为这些在理发行业奋力进取的族人们喝彩!(乡土拾贝 枣香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