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阅读
  • 6回复

《上海知青在都昌》| 1970年,我的四季情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2600
积分
844312
贡献值
2341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0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1小时前
1970年,我的四季情怀
胡枝东
   1970年,是历史风云变幻的一年,是我走上社会的起点,也是我生命中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四时轮回,万物沧桑,这一年的春夏秋冬犹如绚丽缤纷的万花筒,给我留下了精彩的、永不磨灭的记忆。
   1970年4月,我告别了哺育我成长的黄浦江,来到了鄱阳湖都昌县。热情的老乡吹奏着悠扬的“都昌道情”,把我们接到了七角公社细桥5队中舍村。这里是细桥大队部所在地,全村有50户,近200人,以种植水稻为主,还种一些小麦、油菜、大豆、红薯等。村前是丘陵环绕的一片大垄田,还有一个池塘。村里的单身汉孙泰宝有三间房,我们三个男生、两个女生各住一间,暂时安顿下来了。我们将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第二天午后,队长孙道池和副队长孙道鹏来到我们宿舍,说带我们到村里村外走走看看。门外是一条铺着零星碎石板的小路,走出20多米便是土路。雨后初晴,道路很泥泞,但空气非常新鲜。
   春耕在即,大垄梯田绵延,低处蓄满水,波光粼粼;高处遍地紫云英,姹紫嫣红;村后山岭松柏葱翠,杜鹃花盛开,好似一幅天然织锦。
   我在喧嚣的城市里长大,看惯了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如今真切感受到了山野的清新,自然的芬芳。转过一个山梁,我们来到了新妙湖边。这里原来是鄱阳湖的一个湖汊,当地人称为“北庙湖”,因为湖边上有一座北庙。1960年在湖汊入口处建造了一座拦湖大坝,江西省长邵式平题名 “新妙大坝”,从此这片水域便叫作“新妙湖”。站在湖边,视野豁然开阔,烟波浩渺,湖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队长指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峦:“那就是庐山,晴朗的夜晚可以看见星星点点的灯光,就是上下山的车灯。”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空。我们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老乡们也收工回家了。他们衣衫褴褛、皮肤黝黑,牵着牛,荷着锄耙,纷纷向我们打招呼。放学的儿童光着脚丫,背着书包,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我不由五味杂陈,是感动,是同情?我也说不清,但我知道他们是一群淳朴善良的人。今后将与他们一起生活、劳动,我心里很踏实。
  
   炎炎夏日,暑气炙烤,农村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双抢”时节。
   遵照“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最高指示,全国农村都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并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一天傍晚,队长对我说:“小胡,细桥各生产队正在开展插秧竞赛活动,你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带个头吧。”接着他领我到一垄狭长的水田旁:“这垄田一亩五分,你一天能不能插完?”我下乡才几个月,插秧技术还不太熟练,看着这一垄水田,一天插完,我还真没有把握。见我沉默不语,他鼓励我:“小胡,你行的。我们贫下中农都相信你,你一定能为细桥5队,为上海知青争光。争取放一颗卫星!”他诚恳的语气和期盼的眼神容不得我推辞,我应答:“好吧,我努力争取。”
   次日天不亮我来到了田边,老乡正在用划行器在田里划线。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各地农村都在推广“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壤养分。都昌实行的是6X4寸行距和株距。
   我把一捆捆秧苗抛在田里,然后光着膀子下了田。我左手拿着秧苗,右手迅速往田里插,一切按部就班。太阳出来了,我也出了不少汗,一排排秧苗整齐地呈现在眼前,一种惬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中午时分,背上烈日暴晒,脚下水汽蒸腾,我已经汗如雨下,浑身酸疼。我喘着粗气,吃了队长送来的鸡蛋煮面,喝了一大碗凉开水。那垄水田仿佛看不到尽头,我感到晕眩。队长说:“小胡,上来歇会儿吧。”我耳畔不断响起“争光,放卫星”的声音,于是咬紧牙关,继续埋头插秧。瞬间感觉轻松了不少,插秧速度也快了许多。插完最后一行,我腰都伸不直了。我拖着疲惫的身子上了田埂,已是满天繁星。
   一整天的插秧,磨砺了我的筋骨和意志,也使我对粮食“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有了深刻地理解。
  
   这一年粮食大丰收。农民的辛勤劳动,在秋天收获了丰硕果实。
   “双抢”过后,我接到通知,到七角粮站参加“秋征”工作,接收农民交的公粮和卖的余粮。粮站设在七角塘边的高坡上,四面通风,不会积水,利于储藏粮食,而且在公路旁,便于运输。
   征粮工作有严格的程序。首先要检测谷物的质量,国家对水分、杂质、色泽、完整粒率都有明确规定;然后过磅称重,登记造册;最后进库收储。粮站还铺设了水泥场地,供老乡晾晒谷物。
   老乡络绎不绝地推着独轮车或挑着担子,把金灿灿的稻谷送到粮站。看见老乡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我暗暗思忖:“应该力所能及为他们做些事,给他们些关心。”我借来了两个脸盆,装满清水,让送粮的老乡洗手洗脸;还找了几把蒲扇,准备了茶水,让他们歇息解渴。
   一次我去公社办事,看见公路边一个老乡蹲在地上,一脸愁容地看着靠在树上的独轮车。原来他的车轱辘坏了,没法推到粮站去。从这里到粮站还有两三百米,他身材消瘦,要把装满稻谷的两个麻袋背到粮站,确非易事。我安慰他:“别急,我和你一起抬上去吧。”我和他分两次把沉甸甸的麻袋抬到了粮站。他连声道谢。粮站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个小伙子是上海知青,来帮我们搞秋征的。”他激动地说:“上海佬真好!”
   中秋节前夕,我回了一次中舍村。我到村里时,生产队正在村后池塘边车水,打算捕鱼给老乡过节。池塘水快车干了,鲢鱼、鲫鱼、鳜鱼等在水里蹦跳,五六个老乡用渔网、脸盆捕鱼。看见我,他们喊道:“小胡,下来抓鱼呀!”我脱了鞋子,下到池塘里,顺手攥住一条鱼,提出了水面,一看是鳜鱼。老乡们惊呼起来:“小胡,快放手!”我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右手满是鲜血。原来鳜鱼有一种习性,一旦脱离水,它背上的鳍就会竖起来,据说还有毒。副队长和两个老乡马上扶着我回到宿舍。我躺下后,他们请来了大队赤脚医生,给我清洗创口,上药,包扎起来。当晚队长过来,端来了一盆热气腾腾的鱼汤——就是那条鳜鱼煮的汤,还放了两个鸡蛋。晚上我发起了高烧,吃了退烧药,昏沉沉睡了。第二天(中秋节)早上,感觉好些了。队长送来了米粑,嘱咐我好好休息。
   中秋一过,我又来到了粮站,继续投入征粮工作。从8月下旬到11月初,我在粮站工作了两个半月。这个秋天,我分享了农民的丰收喜悦,体验了人间的温馨,从而对七角这块土地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
  
   11月,寒露初降,七角公社数百名老乡云集在芙蓉山下。此处将建造文胜水库,这是继泉水垄水库之后,七角公社又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工地上彩旗飘扬,“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干快上”“愚公移山”等标语鲜明夺目。公社党委副书记陈茂诗在开工仪式上作动员讲话,各大队负责人和青年、妇女代表上台表态,要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精神,为建设文胜水库多做贡献。
   老乡来自各个大队,就近的都回家住宿,上海知青和较远的老乡则挑着被褥和柴米在水库旁村民家中借宿,以免来回奔波劳累。我和细桥3队知青景智宇在一起打地铺睡觉。我们从山上挑土到坝基,有人打夯砸结实。日复一日,转眼到了12月,大坝渐渐长高。
   夜长昼短,知青们常聚在一起聊天,生活艰辛,前途渺茫,相互倾吐内心的无奈和惆怅。怀旧思乡的歌曲开始在知青中传唱。一首《南京知青之歌》久唱不衰:“告别了妈妈,再见吧故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陷在偏僻的异乡。”另一首《上海知青吉林之歌》也很流行:“离别了上海来到了吉林和龙,已有一百多天,望了又望眼前还是一片茫茫的长白山。回忆起往事如一辈,泪水就流成了河,亲爱的妈妈你我都一样,日盼夜又想。衷心祝愿妈妈你健康,永远健康,这是我做儿唯一的希望,请你不要把儿忘。”委婉伤感的曲调,缠绵抒情的歌词,拨动了广大知青的心弦,女知青往往唱着唱着就泣不成声。后来一些老乡也跟着我们学唱。
   景智宇会唱传统京剧,如《空城计》《甘露寺》等,但在当时环境中是不能公开大声唱的。我很喜欢听,觉得与高亢的革命歌曲和现代戏相比,别有一番韵味。后来他曾在红桥文艺宣传队教唱京剧《红灯记》。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至今记忆犹新。一天傍晚,我和景智宇收工回住处。迎面走过来一个小孩,手里拿着一只硕大的甲鱼,差不多有小脸盆那么大,估计有五六斤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甲鱼,上前问道:“好大的甲鱼,哪里来的?”小孩把甲鱼高高举起:“池塘干了,挖出来的,5毛钱,你们要不要?”我大喜过望,赶紧付了钱。我们回到住处,杀了甲鱼,洗干净,在灶台上炖,只放了盐,没有油,也没有任何调料。炖熟后揭开锅盖,霎时满屋弥散着诱人的香味。如同饥渴至极忽然吮吸甘露,我们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完。那种难以名状的滋味,赛过一切山珍海味、琼浆玉液,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味佳肴。
   当年12月底,文胜水库土坝已经封顶,只待石块护坡。
   西风凛冽,霜凝大地。我不禁想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即将跨入1971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满怀着憧憬。(都昌政协)

胡枝东,男,1953年5月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70年4月到都昌县七角公社插队落户,1978 年12月返回上海。1988年全国首批“律师资格考试”全科合格,后长期从事该行业,获高级律师职称。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二新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条评分积分+10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11小时前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33674
积分
38575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3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小时前
有些上海知青在都昌安家,没回上海。

发帖
33674
积分
38575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3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740
积分
12999
贡献值
81
都币
0
在线时长: 7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10小时前
胡老师插队的应该是我们七角乡细桥大队中舍孙家村,文中芙蓉山脚下的文胜水库,应该就是我小时候经常来此放牛的那个水库,在七角瓷厂隔壁,现在的城东大道跨水库而过,新妙湖、北庙,确实都是我们七角乡本土的地名。

发帖
1365
积分
356
贡献值
54
都币
0
在线时长: 63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8-2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10小时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西就是吸睛呵

发帖
8021
积分
25397
贡献值
98
都币
0
在线时长: 4217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10小时前
文中所述,上世70年代初,一位来自大都市上海的年轻人,来到本县,在农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接受锻炼的经历。〔每当经济困难或就业压力增大,或面临外部冲击时,农村是社会稳定器。〕

发帖
22983
积分
156401
贡献值
3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9小时前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