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0阅读
  • 10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460丨大沙镇沈家垅村:龙潭湖畔展风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2125
积分
1111841
贡献值
1095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7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家训家规】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一)

   都昌沈姓兴建祖祠,冠“吴兴世家”,“吴兴”是郡望,三国吴置吴兴郡,故城在今浙江省湖州一带;冠“四韵世家”,则源于南朝祖先沈约(441年——513年),创四韵八声,古律诗有其音韵学贡献。大沙镇是都昌沈姓村庄较多的乡镇,据统计,全县沈姓村庄34个,9500余人,仅大沙镇就有沈姓村庄13个。
村头的龙潭圩堤

   都昌沈姓自然分支裔,桃树岭是重要一支。南宋沈光澄(1232年——1284年)于景定三年(1262年)由浙江金华府东阳县东阳桥迁都昌二都杨家堑(今属和合乡黎明村委会所辖)。其孙沈道轩(1271年——?)于元大德年间由杨家堑迁三都桃树岭,形成如今的桃树岭沈村,今为大沙镇茅铺村所辖。以“桃树岭”命村名,想必当年村前村后春天里的山岗是桃花姹紫嫣红开遍。桃树岭沈村人文底蕴深厚,本“传家训扬新风”系列2019年7月曾以《桃李成蹊》为题,钩沉过抗战时期都昌县中曾在村中办学六年的历史。桃树岭所在的茅铺,究实得名亦是源于沈姓人家。那儿原是县城与三汊港、土塘,乃至都昌与景德镇通途中的驿站,桃树岭人便摆店铺营生,想必起初的茶歇店就是用简陋的茅棚搭就,故称“茅铺”。
白改黑的村主干道

   沈光澄六世孙沈俊,其名在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四”可查阅到,记其明宣德七年(1432年)授贡生,“字时英,任湖广当阳县训导”,也就是相当于如今县中的副校长。据载,沈俊有六曾孙,名字都含金字旁,分别名沈钧(1501年——1566年)、沈錪、沈鐤、沈铛(1516年——1582年)、沈鎡、沈锡(1524年——?),属第88世。沈钧六世孙沈世诰、沈世谟于清乾隆年间由沈家垅迁六都潭里,形成今天的周溪沙岭沈村;沈錪留桃树岭未随迁;沈鐤、沈鎡未记载其后;沈锡宗谱载其传十世“定”字辈后未续;沈家垅属沈铛的后代。
村居一角

   沈家垅今属大沙镇南垅村委会所辖,村头便是龙潭圩堤。1948年出生的村民沈奇源是大沙中小的退休教师,老人讲述着一些沈家垅村史上一些沈家垅骄子的故事。
原沈家垅小学转办红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儒生沈文政,字清醇,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殁于咸丰六年(1856年)。沈文政显然不属早慧型读书人,据沈氏宗谱记载,他25岁采芹,即入县学;30岁食饩,即中了秀才;51岁举明经进士,相当于中了举人;53岁吏部授训导,宗谱没详明是是何级“训导”,吏部实授该是府一级吧,该是比其祖先沈俊高一层的教育管理者。民间有沈文政懂易经、测天象的传奇故事流传。说某年都昌新修的儒学堂落成上梁,县官慕沈文政文名,特地请他择定上梁的吉日吉时。县官算是个兼听则明的人,当沈文政捻须掐指道出某日某时的定数时,县官直告听其他先生测过,说此日会犯火星,不宜上梁。沈文政露出坚毅作答:“不才文政也知此日会犯火星。诸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县大人若信我,只管按吾辈所言去办就是——只是上梁日嘱师傅穿簑衣、戴斗笠。雨灭火后,现出的本色必然是大福大贵!”且说儒学堂上梁当日,凌晨渐到,天空露出鱼肚白,太阳冉冉升起,分明是大好的晴天,“火”爻斑驳。师傅不敢违知县之命,照样的穿簑戴笠,登着木梯上了檩柱上。先是按民俗一番掌彩,梁上的师傅和地上的看众一唱一和,甚是合拍的欢愉。卯榫合接过,师傅拿起栋梁一端的木发锤,击打缝合处,闷闷的桄榔一声,木棰的响声落处,伴随着天空的一声霹雳焦雷,顷刻风雨交加。上梁的师傅身着的簑衣、头戴的斗笠便派上了用场。知县这才更信了沈文政的“水星过渡”说。自此后都昌儒学里读书人辈出,当然是这片土地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不是沈文政的测时之吉;沈家垅人讲述这个故事,更多的是寄寓了对祖辈的一分敬仰。
村塘
  (二)

   龙潭湖畔沈家垅在现当代的时代潮里,各竞风流。
   生于清同治六年(1866年),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先贤沈定彩,是沈家垅乡间教育的传灯人。沈定彩,字玉壶,他玉壶里的“一片冰心”自在于育人的晶莹。沈定彩接受过新式教育,一度到安仁、乐平乃至安徽等地从教,1912年在省城南昌第七小学任教,以声望入列南昌教育会,也有一说言其在江西省图书馆任过职。沈定彩民国初年怀一腔兴教家乡、提携学子之热忱,回沈家垅办起私塾,在乡间播撒着求知的种子。在省城教书的沈定彩时常下得乡来,亲执教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知识视野带给这所湖区学堂,为其描定出彩之图。早年一些沈家垅的读书人就是从这个“文化摇篮”里启蒙,并渐渐长大,迈步知识的旷野。也正是依托这所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沈家垅办起村小,后来扩办成完全小学,有一年级至五年级。沈奇源就在沈家垅小学任教过,中小划定的招生范围是沈家垅詹家咀、万家村,但周边江辰里、桐树下、栗峦下等村庄的人慕沈家垅小学教学质量高而找熟人介绍前来此求学(南垅村委会另有南垅小学办在南垅张村),学生最多时有140多人。1998年洪灾过后,这所小学的老宅子被拆除了。沈家垅从祖先沈约那儿承袭下来的文韵儒声继世绵长。沈奇喜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出版多部书法教学丛书。沈勇根任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夫人胡冬南任江西农大教授、博导,在中国林木研究领域卓有建树,2022年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2022年沈世雄从南昌航空大学荣录北京大学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同一年,沈周以高考总分673分,居理科全省第25名、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荣录北京大学。沈世雄、沈周分属铛公第14世、15世孙。更有一代代的沈家垅学子,考入大学,以知识改变命运,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呈放光彩。沈恩泽、沈昆、沈家儿媳汤仕龙等成为省城、景德镇市等地的职场骄子。
新光明大棚基地

   38岁就英年早逝的沈图茂(1932年—1970年),让沈家垅人从村中人身上感知到了共产党好干部的亲民风采。沈图茂1954年担任中共第十一(张岭)区区委副书记时才22岁。随后曾任过徐埠区委书记、三汊港区区政府区长、周溪公社党委书记、大沙区委书记、北山区委书记、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其时部长由县委副书记余泽民兼任)、七角区委书记等职,1965年7月至1966年5月担任中共都昌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都昌任远中学原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沈晓霞对父亲沈图茂的形象来自于母亲张碧玉(1938年——2023年)生前的追忆。1970年正月父亲辞世后三个月,作为家中的第四个女儿,沈晓霞降临于世。母亲讲述,父亲沈图茂为人宽厚,乐善好施。每月工资80元,交家里50元,留30元自用。平日里不抽烟不喝酒,钱都用来接济身边困难的人。父亲去世后有人来家里感恩、主动还钱,母亲毫不知情,更没有借条凭证。父亲性情温和,深爱家人。比如女儿不小心打破了家中的热水瓶,父亲一边教育小孩子做事要细心,热水要是烫了人更是不好,另一边会赶在母亲回来之前,弯腰拾捡热水瓶碎片,然后藏起来,等母亲回家吃完饭再告诉她,怕母亲气得吃不下饭。父亲总是忘我工作、尽瘁鞠躬。一次为家族里生病的婶婶输血,他献完血,正逢“双抢”季节,他顾不上休息就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母亲说父母很有才,讲话稿什么的都是自己写,也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沈家垅的老一辈村民讲述,1964年县里组织修筑龙潭圩堤,解决了沈家垅及其周边村庄“三年两年浸”的水患,其时在大沙区委任职的沈图茂对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助推作用值得后人感念。
沈家垅文体广场

   沈显林曾任南垅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被评为九江市农业劳动模范。由都昌县总工会、县委人才办组织编写《都昌县劳模风采录》对沈显林有如此文字介绍:“沈显林,1936年-2010年,男,汉族,都昌县大沙镇人,中共党员。1960年参加工作,先后任都昌县大沙乡南垅大队民兵连长、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沈显林曾任大沙公社南垅大队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他仍发挥余热,当时恰逢都昌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他被抽调在全县推广营养钵移栽棉花,每到一处他都不顾天气炎热,亲自身入田间地头,耐心细致讲解棉花生产中的重要过程和病虫害的防治及施肥方式,并亲自示范操作,和当地农民同工同住,棉花产量处处达标,深受当地人民的好评。沈显林曾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1990年获“九江市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三)

   沈家垅的村风在新社会朝气蓬勃、村民团结一心,关键是“一村之长”的牵头作用发挥得好。且来叙其精彩与赓续。
沈奇旺在新光明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楼前

   沈显保(1926年——1957年)是沈家垅土改时的村庄领头羊,担任过初级社社长。他对沈家垅营造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功不可没。1950年代初沈家垅就成立了文词剧团,唱高腔曲,演文词戏,“圈粉”盖过大沙、和合。比如有次二都小埠港一户人家在四进厅里为家中老人祝寿,昌炽的子孙请来附近四个村的戏团,每团站台一进演出,来自沈家垅的高腔曲艺压群芳。再比如南垅社有次组织群众业余剧团宣传新《婚姻法》,沈家垅的文词剧团与其它村的一个农民剧团戏台各自搭在大操场的东头与西头,真正是“对台戏”的架式,结果观众几乎“一边倒”地挤在沈家垅的台脚下观戏。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沈家垅乡村文化生活的活跃,沈奇源先生曾回首撰写《夏天过去了》,在此,特摘此文一段,留住活生生的乡村文化场景,也留住那个年代沈家垅文词戏团一些村民的活跃身影:
村中2022年元宵节舞龙灯(网络图)

   掌鼓的定发爷爷、显俊伯伯、奇璜哥哥也的确是身手不凡,他们就是我村这支民间“交响乐”的出色指挥。像西皮锣鼓、阴阳扭丝、四面静等无有不精,统统是他们三人的拿手好戏。热闹非凡的操场锣鼓过后,人们便可欣赏到无论是唱腔,还是说白都炉火纯青的正宗都昌文词戏。唱老生的凤鸣叔、唱正生的贵德哥、唱小生的奇信哥、唱小丑的奇荣哥、唱旦的娇娥姐与招老姐,个个都是我们村文词剧团的“名星”,他们的演出场场都可博得观众的好评。带给我们乐趣最多的是演小丑的奇荣哥,由他主演的《小和尚下山》《王婆骂鸡》,那唯妙唯肖的滑稽样,常常弄得满场观众笑声连连……早在五十年代末,村中有高腔曲,有文词剧团,又率先成立了一个军鼓乐队,取代了旧时接新娘用四面锣打“当咚嘭嘭”。军号军鼓那时还是叫洋鼓洋号,奇兰哥、奇信哥俩吹的洋号,出调呔嘀,非常饱满、嘹亮。乐队生意相当红火,正月里接新娘子每天多时会有六七处,少时也有两三处,所以平日里练吹笛子的人特别多,常常可以在村中随处都能听到用笛子练吹《小桃红》《攀桂花》这些喜庆的调子。最令我羡慕不已的是定发爷爷用笛子吹奏的《傍庄台》相当悠扬悦耳。千日胡琴百日箫。虽然二胡学拉不易,但村里会拉二胡的也不少,有凤鸣叔、显林叔、贵德哥奇柳哥、奇金哥、奇灯哥等七八个。二胡拉得最好的显林叔,经常是用他那悠扬的文词调琴声,吸引着奇信哥、贵德哥等人情不自禁地循声止步,停下来唱上一段文词。奇灯哥总喜欢一边拉二胡,一边哼小曲,不但自娱自乐了,而且更浓重地渲染了村中有朝气的气氛。由于受到熏陶,象奇美、奇法、奇金、奇雄、图芳、图孝和我,这些年轻人学拉二胡、吹笛子的人也就既多又热心。那时期的村中人就是好爱吹、拉、唱、打,生活那么艰苦,生产那么劳累,大家在一起劳动,都要哼唱歌唱。哪怕是穿蓑衣、戴斗笠,或扯秧,或栽禾,都要边劳动边唱文词、哼小曲。像显梅姨爹、正伢伯伯那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心里熟记的民间小曲也实在是很多很多。他们扶犁踏耙时经常是边吆喝耕牛边哼叹《满江红》之类的高难度民间小曲。
建于1980年的祖祠旧照 (沈奇源 供)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接替沈显保担任村长的是沈奇璜(1916年——1995年),他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沈奇璜个子高大,声音宏亮。大跃进年代,沈家垅的农业生产是大沙公社的一面旗帜。有一年的正月初二,沈奇璜就催村民下田干活闹春耕,村民笑着送他一句戏语——正月初二,麻鞭水响。意思是挥赶耕牛的麻鞭赶农时在水田啪啪作响,同时催赶的也是人勤春来早的村民。上世纪六十年代,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的领导来到都昌大沙沈家垅这个示范村蹲点,住在生产队的保管室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沈奇源才十多岁,他记得省委宣传部蹲点的干部是夏副部长和许秘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沈松柏陪着“三同”。省委宣传部工作组特别注意树立和宣传典型人物。沈家垅村沈满娥作为年轻妇女干部的培养对象,推荐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还参加了全县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江西日报》报道了沈满娥的先进事迹。她被推荐上了都昌师范简师班,后因学校撤销,返乡务农。与同村优秀青年结为美满婚姻。
1987年“意圣世家”旧照 (沈奇源 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接替沈奇璜担任村长的是沈奇金(1935年——2006年)。沈奇金是植棉能手,在当地政府和时任南垅村党支部书记沈显林的支持下,沈家垅的棉花产量可与当时的全省产棉示范欧彭泽县棉船公社相媲美。沈家垅种棉能手沈奇凰、沈奇雄、沈奇欣、沈图芳、沈图全等人还被县政府派往都昌北山、徐埠、汪墩等其他乡镇蹲点指导当地种棉,有的还转了那时的户口“香饽饽”商品粮。曾任大沙兽医站站长的沈奇松老人讲述,1980年,沈奇金带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拆除了经岁月风雨侵蚀已是破旧的老祖祠,修建起了一幢无叠树无天井封火砖墙通堂式祖祠,创业之艰、敬祖崇宗实属不易。1986年,沈家垅拉线通高压电,时任南垅村委会干部的沈奇众支持多方联络,一举告别煤油灯时代。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灾过后,沈家垅享受国家移民建镇政策,在1999年、2001年分两批建立起两个移民建镇点,奠定了现村居规整的基础,其间,沈奇金、沈奇众等村民事务牵头人出力操心不少。沈奇金1990年4月至1998年1月,以农民代表的身份担任了都昌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
村民在古树下休憩 (沈奇源 供)

   自然村村长通常的“官衔”是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是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的牵头人,被人戏称为“零号首长”。2006年,44岁的沈奇旺接过了沈家垅村长的担子。沈奇旺因小儿麻疾影响身体正常行走,1981年、1982年、1983年连续三年高考上线,因那时体检标准的设立多少缺少点人性化而被落榜。沈奇旺并未在命运的磨难面前沉沦,心中依然烧旺着脚踏家乡泥土奋进的生命之火。沈奇旺担任村长期间,全村将原来的简易老祖祠重新兴建了“意圣堂”新祖祠(村中另有两幢支族祖祠)。有一种讲述“意圣堂”之来历,说是沈氏某代祖先是个身怀大念的儒者,皇上听人禀告其绝技硕德,随口赞叹了一句“真意圣人也”,于是沈家垅以“意圣堂”为堂号。沈家垅在沈奇旺担任村长期间,得曾任都昌县发改委党组成员、工会主席沈图梅等村中骄子的多方支持,对罗占公路进行了硬化,结束了沈、詹、万三姓村庄出行走泥巴路的历史,同时还添置了村民文化广场、村小学的一些设施。沈奇旺带领沈家垅村民理事会一班人,配合镇村,先后两次在沈家垅开展新农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2022年沈家垅的元宵民俗文化活动,龙灯腾跃,舞队载歌,村民欢畅,市县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1981年出生的沈家垅创业有成的沈图欢,任江西省新光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家乡沈家垅也创办了新光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不少父老乡亲在家门口的基地就业增收。沈图欢是省党代表,致富不忘初心,创业回报家乡,在他所创办的农业基地的推动下,2023年村民理事会通力配合,罗占公路纳入“产业路”项目库,得到政策扶持,进行了白改黑,沈家垅的村容村貌提升了一个档次(沈图欢创业事迹有另文详记)。
   2024年的新春,53岁的沈图福走马上任接任沈家垅村村长。沈图福2021年8月当选为都昌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他正在以一颗赤子之心,继续与全体村民一道,奔赴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路上。
本文作者(左排中)2024年8月8日在沈家垅采访

   沈家垅是个有着近千人的大村庄,每个人的风采之戏都在各自的人生舞台演绎……      

来源: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 此帖被鄱阳湖在2024-09-04 17:15重新编辑 ]
4条评分积分+101
田畈人 积分 +41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09-02
都昌零距离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09-01
笑看风云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09-01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09-01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22579
积分
27447
贡献值
2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9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9-0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2579
积分
27447
贡献值
2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9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9-01
我认识的几位姓沈的朋友都是大沙人

发帖
7524
积分
24128
贡献值
9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7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9-01
湖北黄冈(例:黄梅县,九江城区相当部分人员祖籍黄梅等县、黄梅等县多数村的祖先来自鄱阳湖地区。)、湖南岳阳等地方文献(包括县志及族谱)记载了这些地方许多村的祖先来自都昌,其中有些姓氏现在都昌县极少或没有,但是这些姓氏跟都昌县部分村的(带姓氏开头的村名,例:文中所述“杨家堑”)古名相同。〔都昌县的绝大多数地名与特征几乎一一对应,例:垅、堑、汊、铺、岭、山、咀、坂(畈)、湾、…〕〔都昌县大部分乡镇都有相同姓氏较多的村,例:大沙沈姓。古代至1999年,在都昌县越是人口多的村,相对而言出现能人的人数越多,说明一个自然村人口越多、越多出人才〕

发帖
14577
积分
147755
贡献值
357
都币
0
在线时长: 2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09-0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37516
积分
10118610
贡献值
3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5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09-01
去过几次沈家垅,确实搞得不错。
感谢汪部长精彩分享

发帖
30348
积分
754510
贡献值
2171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6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09-0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01
积分
303
贡献值
1
都币
0
在线时长: 29小时
注册时间: 2024-03-21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09-02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6957
积分
404109
贡献值
2918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3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09-02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发帖
10259
积分
9916
贡献值
214
都币
0
在线时长: 9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1-2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09-03
                1997年百年不遇的洪灾-------应该是1998年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