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3阅读
  • 6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313|北山乡上松峦余村:松峦历历高峰匹(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2991
积分
983451
贡献值
1051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9-20

     空山不见松
    曾经的上松峦村松树成林,蓊蓊郁郁,村名最早便称“松林”,见于老谱刊载。松林被于山峦,以至老谱上将“峦”字写成“康熙字典”也难查到的别体“峦”字——上“林”下“山”。松峦村更广阔的原野属于更嶒峻的山峰,便是北山——松峦村属都昌县北山乡所辖。统义地称“松峦”,究实是行政村之名,北山乡松峦村委会办公楼“松峦村党群服务中心”就建在上松峦村落里,其村域有上松峦、下松峦等余姓村庄,属十万公后裔。上松峦又可分北头、南头与新屋三地盘,有共同的祖厅“世美”堂,三墩头又各自有自己的分祖厅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在生产队年代,人脉清晰地分属三个生产队。至于下松峦余村,则属另一个村落。

上松峦村老祖祠门楼
    上松峦的原山峦处,已全然没有了苍翠虬枝之松。原来遍植松树之处,大多被村民的房舍布满了,包括松峦村委会的办公楼立矗之地,亦有小部分仍是山峦貌,其间有先人的坟茔。松峦不见了松,多少失了古韵。想当初,祖先留下的棵棵松树,抱之,一两个成年男子才能合围的粗硕;仰之,遮天蔽日的浓荫;听之,北风中松涛阵阵。关于上松峦村松树林的凋迹,村民讲述最多的两个版本故事是发生在近代和当代,且如今仍健在的耄耋老人是见证人和亲历者。

“六吉”前的古樟
    最早的涉松事故发生在民国战乱年岁。说1940年代,村里驻扎了一支国民党的残兵,是从县城方向流窜而来,上松峦村在都昌县城西北方向不过五六里路。残兵游勇们首先的扎营地是“六吉”老屋,“六吉”是六进大棋盘屋雅称。蒋家王朝都气数已尽,摇摇欲坠,国民党的残兵自然无“讨吉”的雅兴,他们仅看上了宅大房多好驻扎,而且“六吉”前就是村里的一口背峦塘,饮水方便,塘周又是开阔田畴,遇急袭突围的空间大。这是一个大雪飘飘的冬季,军纪松驰、军装松垮的残兵御寒取暖成为一个要大于战术的问题,残兵盯上了北面山峦里的大片松林,威逼着民工砍斫、锯断、削枝,在“六吉”的坦场上烧火取暖。所幸的是,“六吉”门前的那棵粗壮盘枝的百年老樟,挺拔得让残兵下手的气丝都没了,樟树至今葳蕤。老一辈村民还记得,“六吉”北侧距现存的这棵樟树十余米处,原本还有一棵姊妹樟,1960年代初遭遇自然灾害闹饥荒,岭上数村民将树锯了,卖给县造船厂做了舷板,聊解些生存之虞。冬季的那口背峦塘渐枯,残兵端枪扫射塘面,取乐之余水中浮漂起中了子弹的大鱼小鱼。残兵捞起,放在松树烈焰里烤着吃,全然一副兵痞的样子。残兵驻扎了多少人、多久,村民语焉不详,总之,村上的那片松林被折损了大半,残兵不会打仗只会打树。

原松林处
    近年代的涉松背景定格在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上松峦村搭起了土法上马的练铁炉,和着松树油的松树干,使炉内的火焰熊熊,山峦的松树几近光光了。
    松峦里的松林永远地消迹了,可“松峦里不走湿路”“松峦里不打霜”两句俗语,像掉落于地的两个松球,被村民拾捡起来,尽管没有了松茸的应时生机,但褐色斑驳的底色在村民的记忆里,永远不会褪逝。

村中古宅
    “松峦里不走湿路”,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松峦人走的是晒富路”。上松峦人的松树桠枝没有入瓷都景德镇的窑炉,上松峦人却在镇上窑炉前,被火光映亮了一张张脸。景德镇是都昌人的码头,不少上松峦人在这个码头上施展拳脚,淬炼人生,发家致富,据说鼎盛时上松峦人在镇上拥有十三座半柴窑。余家窑户老板以雪白瓷器赚来的雪白银两,便回家大兴屋宅,一进又一进地扩,一幢复一幢地建,一家赛一家地造,用来形容徽式建筑的“飞檐式、圆木柱、石鼓础,硬山顶、五花墙、空斗砖,勾头滴水、阴阳合瓦、雕梁画栋”,都可安置于上松峦村第宅的“语言墙上”。现今村中仍存遗迹的“六吉”“通德”“诒谷延禧”等古民居,可让上松峦村先辈的嘉言懿行得到印证。营构之外,村道的麻石巷是少不了的,巷道连缀了门第,从东家到西家,从村南到村北,行走间没有泥巴沾脚,宛履桃李蹊下。于是乎,松峦人说“松峦里不走湿路”。没到过村上的人乍一听,以为是柔软的松针铺垫于路,好似地毯,便来见识,当行走巷道,尽头但见松林成景,脚下泥尘不染,外人随应“松峦里不走湿路”果真!上松峦铺设在巷道里的麻石料,世人的踩踏只能亮其滑光,但若用蛮力是可搬移麻石的。1960年代北山公社修建马山水库,上松峦村巷的一方方麻石被民工接令挖走运往了堤坝上。再后来,城里的钢筋水泥也下乡来了,村上地面的硬化用了一色的水泥铺设,全失了麻石巷的古朴与灵气。

村内麻石巷旧照
    “松峦里不打霜”究实连着的亦是上松峦村人的富裕之态。发了家、建了宅的上松峦人,在农耕时代,余下的兴业之道便是广置田地。田地当然不是自己去春播秋收,而是租给人家耕种,坐收赁金,也有请来长工兼短工的,反正田主只要背着手在田塍踱步监工就行。村上富裕人家无处安放的灵魂,用来在夜幕下打牌观戏寻乐。第二天,自然便起得晚,以至日上三竿了,还在姗姗洗漱。待大霜的冬季半上午出门,晨霜早已化了——世间哪有不打霜的冬天,只是冬天里的一些上松峦村人起得晚见不着霜的遗迹罢了。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高山早行》有诗用名词连缀如此描摹“人迹霜”的美好:“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旧时的上松峦一些家富心宽的村人“晚行”而难见地上霜白,实在是有违大自然对恬静家园的天时之赐。如今的上松峦人,每天早行的脚步,历风霜雨雪,踏行的是创造幸福生活之路。

古宅天井眼
    但闻松语响
    上松峦村“空山不见松”距今没愈百年;上松峦村从光仲公(1604—1707)明末清初建村已历360余年。松峦里传来的祖先兴村的故事,久远回响。年过知天命的村民余少平在县城经营一家快递店,他对生他养他的家乡上松峦村的人文历史颇有研究,并撰文被收录于九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2021年编著的《家风绵绵》一书。且循着余少平先生的叙述来重温上松峦村流传的一些祖先的故事,以传之后世。

正在兴建的北头“显禧公祠”
    关于向氏婆婆娘家馈赠吉地的民间传说。上松峦余村的寻根之地在市街陶公庙(今县城实小校内),明代弘治年间余时珍(1465-1535)由陶公庙迁入四十七都余家湾(今属都昌镇西河村委会所辖),余时珍五世孙余光伸明末清初由余家湾迁四十五都卢溪桥西,形成如今的上松峦村。余光伸娶吴氏,生子余显禧、余显微,续娶向氏,向氏被后世尊称向婆婆。
    某年季夏六月,贤淑勤劳的向婆婆在自家门前刮苎麻,娴熟的绞刮术,让膝上一绺绺的褐麻皮,轻巧地变成了清爽的质白。某一日的半上午时辰,一位先生模样的老者,低声细语,带份谦卑地向向婆婆讨碗饭吃——朝不朝、昼不昼的,显然是饿得慌。向婆婆也很为难,来“客”既不在用膳的点上,且自家也到了几要断炊的窘困,但一向乐于行善的她又不好拒绝人家的央求,便收拾起刮麻皮的活计,回屋从母鸡孵蛋的鸡窝里悄悄掏出一双带有微温的鸡蛋,又从菜圃里掐了把蕹菜,起身煮了碗热气腾腾的荷包鸡蛋面,让先生模样的人欢喜吃了。这先生原来是个易经厚植的堪舆先生,乡间称为“地仙”。地仙对眼前向婆婆待人的竭诚早看在眼里,他郑重放下碗筷,抚髯相问向氏婆婆与西南边的向家可沾家带故?向婆婆温婉而答,那正是她的娘家。先生以实情相告,说他刚从那个大屋场经过,前岭嘴有根拴牛桩,彼方正是有猪婆地之称的最佳穴位,恰好牛桩盯在了猪婆眼上。若得余家驾鹤西去之人得葬此吉地,定泽子孙兴盛,荫庇万代。
  向婆婆在得先生面授机宜后,第二天便去了娘家谋地。家境殷实的父母在视作掌上明珠的女儿一番贴心的孝顺和通情的诉说生活之艰辛后,很爽快地将那间牛圏,连同东边临上松峦余村的一垄田地,馈赠给了女儿家,自然,猪婆吉地后来也成了余家享寿者的安眠之地。

修旧如旧的新屋祖祠
    关于显禧、显微兄弟吉时真假梁的民间传说。也许是得向婆婆的吉地之吉,余光伸这位那个年代罕有的长寿者,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出生到清康熙四十六年辞世,享寿103岁。作为上松峦村的开基祖,其后裔万事顺、人丁旺。长子余显禧与邵氏、李氏各生五子,十子发三十六孙,居村北;次子显微,与马氏、汪氏分别生子四、子二,发六子十八孙,其子孙居村南,后裔散枝迁新屋、下松峦,乃至跑马巷风火余村等。且说北头显禧公仗着是长房且子孙多,凡事便有点张扬起来,家族内好田先得,好山先据,好事先惠,显微公的子孙处处让着大房这一支,息事宁人的样子。

村内通道
    光伸公去世,后人建有“世美”老祖堂。“世美”冠宅,其它地方也有,比如“世美坊”,无非寄托“世世代代美好”之愿。随着显禧、显微兄弟子孙繁衍,某年便约定各重建支族的祖厅,一北一南。两个分族祖厅的正厅规制一样,差距在厢房及进深,北头的五进,廊屋成排;南头的只两进,厢房数间。两祖堂请了乡间的同一帮石木匠,待客的礼仪上,南头的祖婆更热情贴心,师傅在比较中感同身受,因此,处处暗里护着礼诚的南头的施工,甚至在暗里还施些谶术去折损北头。据说1990年代,北头维修祖厅,在栋树磉墩底下掏出多块水磨石,似是当年匠人此等伎俩的注脚。据余少平先生记述,显禧公这边放出风来,要独占堪舆先生测定的上梁吉时,策动抢梁。到了上梁吉日,寅卯相接的吉时渐到,北头这边的后生真的去抢南头的木梁,待抬至厅脊间,那匹梁却无论如何在尺寸上短了寸许,无法榫接。原来南头预留了一手,先启用的是短了尺寸的顶梁,待北头行过分之事抢梁后,留下一手重启的才是合了尺寸的真梁,吉时一到,南头铳炮齐鸣,顺时梁正。理亏在先的北头对那匹短了些尺寸的栋梁行截柱钉接之技,卯足劲折腾一番后重新喝彩正梁,无奈卯时都已过了。也有故事版本讲述的是,北头祖厅一时梁短,是受了些怠慢的鲁班传人故意为之,待重修主梁便无可避免地误了吉时,而南头祖厅顺利踩了吉时上梁就绪。
    关于兄弟俩灵柩换位的民间传说。都昌城北有芙蓉山,《都昌县志》(1993年版)收录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县志里言之凿凿地注释此诗是刘长卿游历饶州(今鄱阳县)道经都昌所作。不过,现在“芙蓉山”在当地的广誉知名度,是因了有芙蓉山工业园区。芙蓉山范围当然很广,一说是双峰并立,状若芙蓉而得名。上松峦村的祖坟山就在芙蓉山顶的磨盘洲,一世祖光伸公,二世祖显禧公、显微公皆安葬于磨盘洲。查“余氏宗谱”,显禧公生于1637年,殁于1703年,享寿66岁;比兄长小了9岁的显微公殁于1713年,享年68岁。显禧、显微兄弟相隔十年相继辞世后的某年,其后裔商议将俩祖先的墓榇移葬光伸公茔侧。为兄的显禧公葬北面大边,为弟的显微公葬南面小边。且说迁葬那天,乡间的八仙锨掘北面墓穴,但见泥土深挖愈来愈湿,以至潭底竟有活蹦乱跳的泥鳅。显禧公后裔以为湿地受潮,易烂棺椁,便以谦让姿态让叔祖先行安葬,尔后,将显禧公安葬于南面。殊不知,在堪舆风水学上,泥鳅鲜活且量多,是兆示子孙繁盛,且斯处恰是磨盘洲的磨眼上的好吉地。后人附会地将北头显禧公后裔人口变得比南头显微公后裔人口还要少,是祖先易穴葬地有连,这当然没有科学根据。

2018年建成的南头“显微公祠
    2018年,南头“显微公祠”得以重建,冠“樟树祖厅”。显微公祠的原址本在现基的对面,祖厅旁有棵古樟。2022年,北头祖厅实施重建,巍峨气派,余少平先生拟了幅首字嵌“松林”的对联在大门张帖,联曰“松风流韵紫气盈盈腾四季,林语融情书声朗朗澹三时”。新屋祖厅也启动修旧如旧的建设工程,古朴典雅,德韵赓续。现今上松峦余村北头、南头、新屋三个墩头各有常住村民200余人、100余人、200余人,500余人同宗同族,和谐合居一村,含了在景德镇等地的子民,全村总计逾千人,算是周边长发其祥的大村庄了。

松峦村党群服务中心


来源: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4条评分积分+170
鄱阳湖 积分 +5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9-20
田畈人 积分 +80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2022-09-20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9-20
都昌零距离 积分 +3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9-20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28853
积分
682501
贡献值
2065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59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09-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7203
积分
22058
贡献值
21
都币
0
在线时长: 107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2-09-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6765
积分
391138
贡献值
2821
都币
0
在线时长: 64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2-09-20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发帖
133674
积分
10039318
贡献值
328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1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2-09-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33674
积分
10039318
贡献值
328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1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2-09-20
感谢汪部长精彩分享

发帖
5662
积分
34874
贡献值
1127
都币
4
在线时长: 1746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2-09-20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