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18阅读
  • 8回复

都昌籍古代闻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22
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今都昌苏山陶家冲人),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

当了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名声,升为主簿。一次夔妻有病,将到

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

陶侃于是提出前去,众人全佩服他重道义。

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

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

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励志勤勉努力,都像这类事情。

升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陶侃性情聪敏,勤于官吏职事。整天并膝端坐,统

兵在外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没有遗漏。远近的书信奏章,没有一件不亲手答复,笔写如流,

不曾阻塞停滞。他常对人们说:“大禹是圣人,竟珍惜寸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分阴,

怎么能安逸游乐放纵醉酒,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

啊。”各位下属有的因为谈笑戏乐荒废政事,就命令人取来他们的酒器、樗蒱赌博的器具,

全都投到江里,对官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樗蒱是放猪人戏玩的,老庄浮华不切实

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言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

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馈赠品,

他全都询问物品来处。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得到的,即使微小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

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馈赠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

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

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却戏笑毁害别人的稻谷!”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

为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管好,人们全不

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

屑布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他总揽事务细微缜

密,都是这样。

陶侃性情细致好问,曾督促几个军营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来公家的柳树栽到自己门前。陶侃后来见到,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柳树,凭什么偷来这里栽?”夏施惊惧谢罪。当时武昌号称人才众多,聚会时,陶侃每次饮酒都有一定限度,常常是欢乐有余可是饮酒限度已尽,有人劝他再少饮些,陶侃内心悲伤很久说:“我年轻时曾因饮酒有过失,去世的母亲约束我,所以不敢越过限度。”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8-22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是不是缺了点?)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8-22
母湛氏:(公元243--318年), 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贤母,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的母亲。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陶母教子典故

  湛氏,三国时代(243年)出生于新干南市村(今金川镇),病逝于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终年75岁,葬于今江西都昌县城东,现有陶母墓.陶侃因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湛氏家教能严谨,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为此,小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范逵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为国为民,清正廉洁。 陶侃为县令时,曾送一坛干鱼给母亲,湛氏收到后,立即书信一封,连同一坛干鱼,命其来差带走,退回干鱼。信中义正词严斥责儿子,告诫他不可受别人之礼,应如数退还其人。 有一次,正值下大雪范逵骑马来访陶侃。湛氏见家中无草喂马,便从床上抽下卧垫禾草,切碎喂马;又悄悄把头上的长发剪下卖与店人,换回酒菜,热情款待客人。范逵听街坊邻人道出真情后,赞叹说:“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不出这样的孩子啊!”留下了"截发延宾"美传. 后来,为纪念湛氏教子读书,县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今江西省鄱阳县皮革厂址)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旁边还建有“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宋代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文天祥,明代名人解缙等都到此游历并赋诗赞誉“陶母教子”。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8-22
刘锜 字信叔(1098-1162)祖籍都昌鸣山乡七里桥,宋.高宗绍兴年间任陇右都护,东京副留守,太尉,江淮浙西制置使等职.顺昌一役,大败金兀术.使其损失惨重.谥号武穆.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0-08-22

黄灏



  见《宋史》(脱脱)卷四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九,道学四(朱氏门人):
  黄灏(宋),字商伯,南康都昌人。幼敏悟强记,肄业荆山僧舍三年,入太学,擢进士第。教授隆兴府,知德化县,以兴学校、崇政化为本。岁馑,行振给有方。王蔺、刘颖荐于朝,除登闻鼓院。光宗即位,迁太常寺簿,论今礼教废阙,请敕有司取政和冠昏丧葬仪,及司马光、高闶等书参订行之。除太府寺丞,出知常州,提举本路常平。秀州海盐民伐桑柘,毁屋庐,莩殣盈野,或食其子持一臂行乞,而州县方督促捕欠,颢见之蹙然。时有旨倚阁夏税,遂奏乞并阁秋苗,不俟报行之。言者罪其专,移居筠州,已而寝谪命,止削两秩,而从其蠲阁之请。灏既归里,幅巾深衣,骑驴匡山间,若素隐者。起知信州,改广西转运判官,移广东提点刑狱,告老不赴。卒。灏性行端饬,以孝友称。朱熹守南康,灏执弟子礼,质疑问难。熹之没,党禁方厉,灏单车往赴,徘徊不忍去者久之。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9-10

清代著名武术师刘祖利


 


刘祖利  清代咸丰年间,都昌县多宝乡刘家山村人。少好勇,习武艺,拜师访友,游历山川名胜,经名师指点,武艺渐精。他用三个指头,能把大铁丁折弯,并用咽喉部折弯钢筋,头可碰破麻条,手指可钻破厚火砖,可缩身穿上小孩子的衣服,飞檐走壁,翻滚若圆月出山,被人尊称为“月师傅”。曾出席九江、星子(南康府)比武大赛喜获二等奖,在他指导下,刘家山村有数十人习武好强,威震一方,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一线,捕鱼权属刘家山村,神圣不可冒犯。方圆几十里的多宝砂山药材(主要是蔓荆子),属刘家山村人采摘,其他人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连刘家山村出嫁之女,也不可雷越半步、冒犯“天条”。这正是“势管青山,力管江湖”。1851年,洪秀全起兵反清,当太平军进攻鄱阳湖、都昌时,刘祖利带领他的乡勇配合清代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国藩的湘军作战,多次击败太平军。有一次,刘祖利带领乡勇,袭击停泊在老爷庙湖边的两艘太平军战船,太平军数百人追赶,刘祖利等挥舞大刀,一连砍死砍伤六人,即飞身跃上西山颠,安全转移。得到曾国藩的嘉奖。从此,太平军也不敢贸然在多宝一带骚扰。故此,清代、民国时都昌民间流传:“东怕南峰 余晃村,西怕多宝 刘家山村”的俗话。刘祖利擅长医道,尤精跌打损伤,上门求医者,常络绎不绝。他收费甚微,对贫困者,乐善循礼、慷慨相助、不收分文。众人称:“善”。刘祖利是 清代远近闻名的武术师。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9-20

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祖父江辚,一生隐居,教授乡里。父江烨,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虽在庆元案蒙难之时,亦仍暗中坚持传授程朱学说,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神隽铎颖,连举于乡,后从父教,学《易》经,稍长,赴白鹿洞书院深造,后又游学于隆兴府东湖书院, 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详情可以参考,中国都昌网(都昌儿女)频道有详细记载。
万里平生
  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江万里贡入大学,太子赵昀(宋理宗)极为赏识,曾书江万里三字于几砚之间。宝庆二年(1226年)以舍选登进士第,所作策论,《郭子仪单骑见虎》文中表露对郭子仪的胆识和国情操仰慕之情,主考官阅卷为之动情,欣然批道:立意新而措词妙,高古文也。宝庆六年,以舍选出身,任池州教授。后召馆试,历任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嘉熙四年(1240年)出知吉州军,其所作《劝农诗》云:父老前来吾语尔,官民相近古遗风。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从政之余,特别热心教育。淳祜元年(1241年)于吉州州治庐陵县城东赣江之心,创建白鹭州书院,广泛收藏图书,收授门。奏闻朝廷,理宗御书赐匾额白鹭州书院。当时书院没有另任山长,他主其事,为诸生讲授,忘其为大府。后人为他立碑,表彰他的办学功道:江万里创白鹭书院,使缙绅(即官宦代称)德之,吏民怜之,悍卒(勇猛之人)化之。第二年,迁直秘阁,知隆兴府,又在隆兴府建宗濂精舍,广聚生,讲学其中。奏闻朝廷,理宗又亲赐书御书匾额。这期间,他还嘱告南安知军林寿公在其军治大庾县源三先生祠(祀周敦颐,程颐,程颢)扩建为周程书院。因办学成绩卓著,于淳祜三年迁考功郎官,兼直秘阁,主管健康府崇禧观。不久,改任绍兴府千秋鸣禧观,后又以驾部郎官召,迁尚右兼侍讲。五年(1245年)三月,与理宗谈论诸事得失,曾说:君子只知有事非,不知有利害。他秉耿直,刚正不阿,十一月上书弹劾林迁等依权附势之。十二月不顾主降派反对,劝说理宗启用赵葵主持兵事,陈韦单主持财政,使主战派一度得以执掌朝政,为此屡遭主降派攻击。六年,他升迁察御史兼侍讲,未几,又升殿中侍御史。这时的江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于时。但忤者嫉妒,谤言兴起,言其母病未能及时到家送终,使其遭受酷罚,坐废十二年。
  宝祐三年(1255年),由于陆德兴为江万里辨白而得以启用,任福建转运使。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投入京湖宣抚大使贾似道幕下 任参谋官。十月贾似道入相,万里同时入朝兼国子祭洒,侍读。景定元年(1260年)入对。迁刑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尚书。次年(1261年)。进迁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院事兼太子宾客。这年,万里已年逾六十,是贾似道府中之任职最久者。他开始虽府仰默客,为贾似道所用,但他秉耿直,临事不能无言。贾似道恶(讨厌)其轻发(轻率,说话不够慎重),经常触怒贾似道,故第每次都不能久在其位。这年。又因言论而被解职,只以端明殿学士提临安府洞霄宫。至景定四年,才以原职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
  景定四年十一月,度宗即位,诏求直言善谏之士,召江万里回行都临安。咸淳元年(1265年)二月,任万里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又与贾似道同朝。贾似道擅政后,位极人臣,极力推行卖国张,使疆土日削,国势日危,万里不能耐何,便于同年七月,奏请归田,未允。十二月,贾似道辞职要挟度宗,度宗涕泣,欲拜留,万里当即以身掖帝云: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又一次触怒了贾。帝在讲筵,每问经史及古人姓名,贾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答,使贾积怒而谋逐出万里。江万里与贾似道每每相忤,不得已四次上书求退,于咸淳三年出知太平洋州兼江东特运吏,后又转湖南任安抚吏,咸淳五年,又湖南召拜参知政事,封南康郡公,刚到任,又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六年,蒙古军围攻襄阳,万里屡请派援军救护,贾似道不许,于是万里又因此被委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吏,万里坚持,依旧职提举洞霄宫。
万里忠魂
  咸熙九年,江万里以七十六岁的高龄,奉旨再度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此时,其再传弟子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同年夏,天祥去潭州会见万里,师两人,感情深厚,天祥敬佩仰慕江万里的学问道德,风度气概,常比之为范仲淹、司马。万里亦素知天祥气节。语及国事万里慨然说道: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天祥感动不已,流涕再拜而去。咸淳十年正月,江万里以年老多病辞去湖南职,依旧以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是年,元军大举侵宋,而权臣贾似道辈不理朝政,江万里观大势巳去,补天无力,以疾退居饶州芝山,凿池芝山后圃,名其亭曰止水,借物明志,表示将于此以身许国。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饶州被元军攻破,江万里从容坐守以为民望,及元军将至其第,万里执门人陈书器手与之诀别,流着泪说:大势不可支,二虽不在位,当与国家共存亡。言毕,偕子江镐及左右相继从容投水死,一时尸积如叠。后来,张世杰(南宋抗元将领)收复饶州,得悉其事,奏报朝廷,朝野闻知,为之震动。余朝大夫其所识与不识者,闻之莫不伤心流泪。文天祥有祭文云: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与天远,屈注沧江流。恭帝也辍朝志哀,并诏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纪念万里
  1996年4月22日,数千只鸿雁在都昌县阳峰乡府前江村上空近二、三里的范围内盘旋、起舞近半小时且久久不愿离去,村里八、九旬的老人们都说从未见过这种奇异景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祥瑞吉兆。这天是村里为纪念他们的先祖——南宋国丞相江万里而建造的古心堂落成的日子,两年后,都昌县将举办各种盛大活动隆重纪念一代名相江万里诞辰八百周年,在此之前,都昌县已经成立了江万里研究学会,与福建、浙江、广东、台湾等地研究学会形成波澜壮阔之势,他们并于1995年举办了空前规模的活动纪念万里殉国720周年。
  跨越时空隧道,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足以让后人万世景仰的一代名相。 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小神隽有锋颖,为官后成为一代诤臣,曾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1275年退隐后,以78岁高龄与其弟江万顷(授翰林院中书)在饶州(今江西鄱阳)与元军血战,寡不敌众,率子江镐及家人投水尽,其弟江万顷被捕后,大义凛然,至死不降,遭肢解遇难。 详情参考,中国都昌网。
后人评价
  江万里一生历两朝,宦海几度沉浮,先后任过吉州、隆兴知府、驾御郎官、尚右兼侍读、察御史、右正言殿中待御史、左丞相兼枢密使,但他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贬谪期间,始终不忘国,正所谓届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南宋理宗时,江万里任待御史,其母病危,江万里因公务繁忙不能脱身,只是派其弟回家探望,当他亲返家里,其母已病故。这时,朝中有人诽议说他不忠不孝,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罪状,江万里因此在家赋闲12年。宋度宗即位,度宗念江万里之远见卓识,任命他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逢权臣贾似道得宠,与贾曲阿逢迎不同,江万里因刚直不阿而为贾不容,江万里被再次罢官。南宋将亡,宋度宗再次想起曾被己誉为国之柱石的江万里,遂任命江万里为左丞相兼枢密院使。江万里一身领两府,加上时局维艰,公务更为繁忙。因湖北襄樊被元兵围困,临安危在旦夕(军事家有襄樊破,南宋亡之说),江万里力主抗元,提出襄樊解围良策,与贾似道相抵触被再度罢官。罢官赋闲后的江万里对前来探望的学生文天祥执手相看泪眼,嘱予国事并寄予殷切的希望。
  作为著名学者,史书称江万里问学德望,优于诸臣,议论风采,倾动一时,是历史公认的与欧阳修、司马齐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天祥称江万里都范(范仲俺)、马(司马)之望于一身。文天祥曾在《贺江左丞相除湖南安抚使判潭洲》一文中对江万里的学问名节有过精彩的评述:……修名伟节,以日月为明,泰山为高;奥学精言,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江万里壮烈殉国后,门生刘辰翁(著名国诗人)在《江文忠公祠堂记》中说:斯文一变而至欧公,再变而至先生……其好士似欧公论谏似欧公,变文体似欧公,而又得谥似欧公。
  作为书院教育家,江万里依然成就斐然。他先后创办了白鹭洲书院、道源书院、宗濂精舍等三所书院,就是在被贬期间还被邀请到安徽黟县石鼓寺讲学。江万里一生奖掖人才,培养出了一批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杰出人士,另外还有刘南圃、刘辰翁、欧阳守道、邓荐等都是他的学生。
  兄宰相,弟尚书,联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后人把这样一副楹联镌刻在都昌江万里老家古心堂的门楣上,正是对一代名相最客观、真实的评价,也体现了后人对他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
  图为江万里纪念碑,位于都昌县南山风景。详情参考,中国都昌网。
《宋史·江万里传》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其父烨始业儒。大父璘,乡称善人,其邻史知县者夸其能杖哗健士,璘俯首不答,归语烨曰:史祖父故寒士,今居官以杖士人憙,于我心有不释然。审尔,史氏且不昌,汝其戒之。是夕烨妻陈梦一贵人入其家,曰:以汝家长有善言,故来。已而有娠,生万里。少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理宗在潜邸,尝书其姓名几研间。以舍选出身,历池州教授沿江制置司准备差遣,两浙安抚司干办公事。召试馆职,累迁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创宗濂书院。迁考功郎官,命旋寝。久之,以驾部郎官召,迁尚右兼侍讲。
  史嵩之罢相,拜察御史,仍兼侍讲。未几,迁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又迁侍御史,未及拜。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尝丐祠、省母疾,不许。属弟万顷奉母归南康,旋以母病闻,万里不俟报驰归,至祁门得讣。而议者谓万里母死,秘不奔丧,反挟妾媵随,于是侧目万里者,相与腾谤。万里无以解,坐是闲废者十有二年。后陆德舆尝辨其非辜于帝前。
  贾似道宣抚两浙,辟参谋官。及似道同知枢密院,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大元兵围鄂,似道以右丞兼枢密使移军汉阳,万里迁刑部侍郎。似道入相,万里兼国子祭酒、侍读。入对,迁权吏部尚书,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随以言者去官。后以原职知建宁府兼权福建转运使。已而,加资政殿学士,依旧职,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人不能久在位。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万里以身掖帝云: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万里四丐祠,不候报出关。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不拜,予祠。后二年,知太平州兼提领江淮茶盐兼江东转运使,召拜参知政事,进封南康郡公,既至,拜左丞相兼枢密使。丐祠,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辞,依旧职,提举洞霄宫。又授知潭州、湖南安抚大使,加特进,寻予祠。时咸淳九年,万里年七十有六矣。
  明年,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戕,既而脱归。先是,万里闻襄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圃,扁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及饶州城破,军士执万顷,索金银不得,支解之。万里竟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翼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万里无子,以蜀人王橚子为后,即镐也。事闻,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万顷历守大郡,为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官至正郎。城破时,郴州守赵崇榞寓居城中,亦死之。



详文参考:http://www.sj525.com/news.aspx?id=558505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9-28
杜可用,元初农民起义首领。江西省都昌县人。靠白莲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举义旗反元,义军达万余。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西山横跨今都昌县多宝乡、左里镇)僧为国师。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压被俘杀。


事件

  宋末元初,江西省都昌县反元浪潮此起彼伏,三年之内就连续发生了三次武装抗元。杜可用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
  宋祥兴元年(1278年),杜万一“僭号倡乱”,“拥众数万”。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贾居贞提兵征讨,擒万一磔之(凌迟)。
  见《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六十四》:至元十五年(即宋祥兴元年),都昌杜万一僭号,拥众数万,居贞乃遣部将方招讨伪为贾,径造都昌,擒万一磔之。


过程

  祥兴二年(1279年),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但是,抗元的烈火并未熄灭,又爆发了都昌及鄱阳等地南宋遗民大规模抗元,遭到江西宣慰使张宏略镇压。见《元史·张宏略传》
  至元17年(1280年),即杜万一兵败遇害的第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刚刚定都大都(今北京),屁股还没有坐热,都昌又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事,南康杜可用登高一呼,聚众数万,发起了一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他自称天王,立年号“万乘”。再次举行武装反元。元世祖闻报大惊,于四月初二,命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提兵前来镇压。面对大兵压境,杜可用不惧强敌,率众抵抗,经过前后九天(4月2日至10日)激战,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军兵败,杜可用与“丞相”曹某等被俘,被压往龙兴(今南昌市)受刑,英勇就义。4月11日,史弼入朝复命。
  见《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至元十七年夏四月癸酉(二日),南康杜可用叛,命史弼讨擒之。壬午(十一日),史弼入朝。又见《新元史卷十·本纪第十》记载:至元十七年夏四月癸酉,南康贼杜可用伪称万乘元年,伏诛。

发帖
29935
积分
120323
贡献值
25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5-12-04
我的老家
大树乡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10-1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