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鄱阳湖夜韵:一盏灯火点亮都昌烟火人间
文/冯期武
暮色四合,鄱阳湖的波涛声渐渐隐入朦胧,取而代之的是湖畔新生的璀璨光华。2025年的国庆之夜,总投资1.7亿元的鄱阳湖文体旅游公园正式敞开怀抱,以一场声光交织的盛宴,将都昌的夜点缀得如星河坠地。这座濒湖而生的文旅新地标,不仅重塑了小城的夜间天际线,更以沸腾的烟火气,书写着“夜经济”的鲜活篇章。
一、湖畔灯火:从静谧到沸腾的时空交替
白日的鄱阳湖是诗意的。晨光中,湖面如镜,渔船点缀其间,恍若水墨丹青;午后的波光碎金跃动,映着垂钓者的草帽;黄昏时,夕阳为湖水披上红绸,白鹭归巢,天地沉入温柔的静谧。然而当夜幕降临,公园的26个彩色集装箱组成的“心想市成”夜市瞬间苏醒,霓虹灯牌与湖面倒影交相辉映,宛如一条流光溢彩的缎带。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脚步声、欢笑声与湖风糅合,打破了千年湖岸的沉寂。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景观,而是人与自然共舞的舞台——儿童在乐园里追逐嬉闹,年轻人在潮流摊位前打卡拍照,老者则倚栏远眺,将现代喧嚣与古典湖光尽收眼底。
二、烟火滋味:舌尖上的都昌记忆
夜经济的灵魂,藏在市集的烟火氤氲中。“心想市成”夜市与“国潮美食集市”里,都昌米粉的酸辣、鄱阳湖胖头鱼的鲜嫩、甑糕的软糯、桂花酥糖的甜香,在夜风中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俘获着每一个过往的味蕾。摊主刘鹏一边熟练地打包线上下单的包裹,一边感慨:“都昌人的热情像鄱阳湖的水,深不见底!”
而麟鲤咖啡的主理人黄纪纯则用特调饮品诠释着新潮与传统的融合,她说:“政策支持让年轻人敢把梦想泡进咖啡里。”
这些舌尖上的故事,背后是都昌对本土老字号与创业者的扶持——免租政策降低了创业门槛,让夜市不仅是消费场,更是希望的孵化器。
三、文化活态: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共鸣
如果说美食满足了口腹之欲,那么公园的文化活动则滋养着精神世界。中心舞台上,舞狮的锣鼓声拉开夜间文艺汇演的序幕,现代舞与民歌交替登场,观众掌声如潮;体育运动公园内,年轻人挥汗如雨;儿童主题乐园中,家庭欢聚的剪影被灯光拉长。这种全龄参与的盛况,让鄱阳湖的夜不再局限于自然之美,更增添了人文的温度。正如本地居民王女士所言:“家乡多了时髦的公园和夜市,让我倍感自豪!”
而都昌小龙虾产业的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通过标准化养殖与品牌打造,“鄱湖小龙虾”已从地方小吃晋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8000余人就业。如今,文体旅游公园正延续这一思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让“夜经济”成为都昌的新名片。
四、夜经济赋能:小城发展的星辰大海
一盏灯能照亮一片湖,一方夜市则可激活一座城。公园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游客摩肩接踵的热闹中,更渗透于经济脉络的跃动里。据观察,夜市摊位的聚集效应拉动了周边餐饮、交通、物流的连锁反应;而“线上下单、包邮到家”的模式,则打破了地域限制,让都昌味道走向更远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都昌的盛夏夜经济:东湖广场的“百业千店”活动中,团圆家宴与亲朋聚餐曾创下销售高峰;如今,文体旅游公园以更丰富的业态,将这份活力延续至金秋,并注入青春气息。夜经济不再是简单的“灯光工程”,而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城市、个体与群体的纽带,为都昌的乡村振兴与城市升级注入可持续的动能。
结语:湖夜未央,烟火长明
当月光洒向鄱阳湖,公园的灯火仍如星辰不灭。这里的夜,既有“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的古意,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今韵。都昌以湖为媒,以夜为卷,书写着一部属于小城的焕新传奇——它让经济在夜色中生长,让乡愁在烟火里安放,更让每一个平凡的夜晚,都成为值得珍藏的风景。或许未来,当人们再提鄱阳湖,不仅会想起候鸟与帆影,还会念起那一盏点亮人间烟火的灯,以及灯下生生不息的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