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2回复

[民间文学]永不落幕的都昌鼓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
积分
2793
贡献值
4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8-07-2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网络配图)
这几年,刷抖音、看短视频时,都昌鼓书总会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的手机屏上。这既是鼓书热度的直观体现,也得益于网络平台强大的数字推算功能只要你刷到过相关内容,在在页面停留过一定时间,之后平台便会源源不断地将都昌鼓书内容推送给你。
我算不上鼓书爱好者,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但作为土生土长的都昌人,我亲眼见证了都昌鼓书从上世纪末走向萧条,又在当下迎来鼎盛时期的全过程,在这一领域还是有些话语权的。
曾经,鼓书是盲人无需申请的“专利”,是他们赖以谋生的主要技艺。在农村,每逢建房暖梁夜或丧事装殓夜,必定会请盲人来唱一夜鼓书。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我,成长阶段娱乐形式单一匮乏,因此亲身经历过不少盲人唱鼓书的场景。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最大特点便是“一鼓一槌一板”,凭借平仄韵律朗朗上口的唱词、高潮迭起的唱功,以及富于表现力的演绎,总能吸引附近村民前来观看。
我老家所在的九山,地处都昌、鄱阳两县交界处。当时鄱阳响水滩有位名叫起水的盲人,唱功十分出众,所以大小九山两个垅的村庄,每逢红白喜事都会请他来唱鼓书。起水先生演唱时,不允许围在身边的人随意说话。有些旁听者,要么是想显露自己的能耐,要么是担心其他人听不懂,竟在他演唱过程中对他人滔滔不绝地讲解。这时,起水先生会冷不丁地用鼓槌敲在对方头上,警告其不要打岔。
在都昌,能唱鼓书的盲人其实不少,甚至大人小孩都能随口哼上几句。可为什么我们九山宁愿去请隔壁邻县的鼓书先生呢?一来是九山与鄱阳距离较近,往来方便;二来是起水先生不只是将鼓书当作一门谋生职业,更在其中融入了真情实感,每一场表演,他都全情投入,他的面部表情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变化,他的说唱一会儿如万马奔腾,一会儿似潺潺流水,兴奋时站起身来手舞足蹈,悲哀时,如泣如诉,总是用心、用情将在场观众带入鼓书的故事情节之中。
后来,起水先生在九山收了个徒弟,名叫又喜。在他的悉心传授下,又喜先生无论是算命还是唱鼓书,在九山周边渐渐声名鹊起。可惜的是,20 世纪70年代末,正值又喜先生演艺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的情妇在他手中骗去了一包老鼠药将自己丈夫闹死,为此连带坐了十多年牢。出狱时,他的人生已步入暮年。而且就在这一时期,随着电视、电影在农村市场逐渐兴起,鼓书几乎退出了大众视野,盲人除了四处算命谋生,再也没人请他们唱鼓书了。
都昌鼓书的没落期并不算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近十多年的复苏,前后也就二十年左右,因此传承的纽带并未断裂。它之所以能成功复苏,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一是政府部门的重视2007年7月起,都昌县正式启动“非遗”申报工作。刘章高老师担纲做“都昌鼓书”项目,,经过十三年的研究,先后研究撰写了十一稿篇申报书,最终“都昌鼓书”成功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笔者在此纠正一点:都昌鼓书此前称作“唱传”,或许是后来为便于“申遗”,才采用了鼓书这一称谓;事实上“鼓书”这一称谓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远不及“唱传”这一称谓更能彰显都昌鼓书的独具特色。
二是民间力量的推动。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都昌当地涌现出了一大批鼓书爱好者。在邱团结先生的主导下,当地每年都会举办都昌鼓书大赛,这一活动不仅让都昌鼓书得以发扬光大,更重新唤起了都昌人听鼓书的热情。
三是网络视频的传播。正如我开篇所讲,都昌鼓书不断在网络视频中出现,既有鼓书爱好者的个人分享,也有部分人士出于特定目的的包装炒作,使得鼓书热度在民间持久不衰,进而为从业者创造了不菲的收入。
都昌鼓书能再次兴起,政府与民间人士的共同推动功不可没。据我所知,刘章高老师为了鼓书申遗工作,前后仅获得补贴两千四百元,这笔费用远不够覆盖他为此支出的招待费、电话费、交通费与材料费,最终只能自掏腰包完成这项工作。邱团结先生组织鼓书比赛所需的经费,大部分也来自民间赞助。这些甘愿投入大量精力、不计个人报酬的都昌鼓书推动者,值得所有人敬佩。
时至今日,都昌鼓书已不再是盲人的“专利”,反而盲人渐渐退出了鼓书市场。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盲人因无法识字和上网自然失去了传播鼓书的优势;加之鼓书热度兴起后,部分民众的欣赏水平有限,遇上丧事时请人唱鼓书,大多只是为了图个热闹,避免场面冷清。在我看来,这种盲目喜爱并非好事,还催生了一些人将鼓书当作追名逐利的工具,其实并不利于鼓书的长远发展。
在都昌各地,每逢丧事,家中操办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十来天。家境殷实的人家会请戏班子唱戏;家境一般的,到了晚上就会请人唱鼓书今晚可能是逝者的女儿请,明晚说不定就是外甥请。请人唱鼓书而不再像以前局限于装殓那一夜。这种需求使得鼓书生意十分兴隆,如今唱鼓书的人唱一场大概5小时(通常是上半夜),报酬不少于600元,有时甚至能达到1000元,远远超出了当地一般民众的工资水平。也正因如此,很多从业者并未将心思放在提升业务水平上。
我再次申明,我并非鼓书研究者,但对都昌鼓书的发展仍有一些忧虑和期待:即便每年的鼓书大赛能评选出一批优秀表演者,他们的水平与当年盲人鼓书传唱者相比,大多数人只是学会了韵律、学会了说唱,在演绎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鼓书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不应一味迎合当下市场,毕竟市场是会变化的。只有不断挖掘鼓书的精髓与内涵并实现质的超越,都昌鼓书才能真正实现“永不落幕”。
前两年,在都昌文联的倡导下,成立了都昌鼓书协会。我也真诚希望通过这一民间组织,能以‘提升技艺、挖掘内涵’为核心,搭建从业者交流平台,推动鼓书从‘热闹工具’回归‘文化载体’,让都昌鼓书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持续成为都昌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杨求贵)

1条评分积分+61
田畈人 积分 +6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3小时前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7240
积分
411085
贡献值
30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68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3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8378
积分
26542
贡献值
100
都币
0
在线时长: 4591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都昌鼓书应创作“都昌方言版”“普通话版”“粤语版”“英文版”多种版本,让更多的人听得懂,听得懂的人越多影响力越大越有“钱”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