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9阅读
  • 0回复

从早吃到晚,都昌人的一天,是被米香和鱼鲜叫醒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3998
积分
880323
贡献值
2438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9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鄱阳湖的浪,拍了千年;都昌的灶,暖了千年。一碗银鱼羹盛着晨雾,一屉米粑裹着乡情,那些在烟火里流转的滋味,是土地的馈赠,更是岁月写给乡愁的诗行。一一一题记

       鄱阳湖的水波,是都昌千年岁月里最温柔的底色。这座卧在赣北鄱阳湖臂弯里的小城,没有名都大邑的喧嚣,却凭着一湖碧水滋养的物产,将“食”这件事酿成了刻在骨血里的文化。晨光里,湖畔的渔船载着银鱼归港;炊烟中,米粑的香气漫过青石板路;灶台边,豆豉与五花肉碰撞出的烟火气,是寻常人家最踏实的暖意。都昌的美食,从不是精致摆盘里的噱头,而是鄱阳湖水泡软的米、晨雾里捞起的鱼、老灶台焖出的香,是祖祖辈辈用生活智慧熬煮的乡愁,一吃就懂,一尝就念。
  都昌人对米的感情,大抵是刻在基因里的。毕竟是鄱阳湖畔的鱼米之乡,大米在他们手中,能幻化出百般滋味,米粑便是其中最鲜活的代表。都昌人叫它“饺子粑”,可比起面粉做的饺子,这米做的粑,多了几分湖水的温润。做米粑的工序,得从泡米开始——选当年新收的早稻大米,淘洗干净后,浸在清水中,要泡到手指能捏碎米粒才够。泡好的米沥干水分,送到村里的老磨坊,磨成细细的米浆。米浆倒在纱布上,吊在屋檐下滤去水分,滤出的米团带着淡淡的米香,得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光滑柔韧,不粘手、不裂口,才算合格。

   米粑的灵魂,藏在馅料里。都昌人的馅料,从不拘着,全看时节和喜好。春天里,新挖的春笋切碎,配上腌好的腊肉丁,再掺些豆腐干,炒得油香四溢,是最鲜的“春笋腊肉馅”;夏天,菜园里的豆角嫩得能掐出水,切碎了和肉末同炒,加点辣椒提味,是爽口的“豆角肉末馅”;到了秋冬,萝卜收成了,把萝卜擦成丝,用盐腌出水分,挤干后和猪油渣、虾米一起炒,那股子鲜香,能勾得人直咽口水。还有甜口的,把黑芝麻炒香,磨成粉,拌上白糖和融化的猪油,捏成团,咬一口,甜而不腻,满是芝麻的醇厚。
   包米粑是个技术活。取一小块米面团,在手心揉圆,再用拇指按出一个小窝,慢慢把窝捏大,捏成薄而匀的粑皮——这一步最考验功夫,米皮不像面皮有韧性,稍不注意就会破。把馅料放进粑皮里,用手指沿着边缘慢慢捏合,讲究的人家,还会在边缘捏出一圈花纹,有的像波浪,有的像花瓣,好看又好拿。包好的米粑,摆进蒸笼,水开后上锅蒸,蒸个七八分钟,揭开蒸笼盖的瞬间,热气裹着米香和馅料的香扑面而来,米粑的皮变得半透明,能隐约看到里面的馅料,咬一口,皮软糯有嚼劲,馅鲜香多汁,热乎的米粑下肚,浑身都暖和。要是想换个口味,就把蒸好的米粑放进平底锅,倒点油,煎到两面金黄,外皮变得酥脆,内里依旧软糯,一口下去,脆、软、香、鲜,层次分明,是孩子最爱的零嘴。
   除了米粑,煎粑也是都昌人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西街的煎粑,更是许多人儿时的甜蜜回忆。煎粑的粉,要按比例混合糯米粉和粳米粉——糯米粉多了会太黏,粳米粉多了会太硬,通常是糯米粉占七成,粳米粉占三成,这样做出来的煎粑,既有糯米的软糯,又有粳米的嚼劲。粉里加适量的温水,揉成面团,醒上半个钟头,面团就变得更有弹性。馅料多是咸口的,萝卜丝拌虾米,或是腌菜炒肉末,简单却地道。取一小块面团,擀成薄饼,放上馅料,对折成半月形,再用手掌压平,放进热油锅里,小火慢煎。油不能太热,否则外皮焦了,内里还没熟;也不能太凉,不然煎粑会吸太多油,变得油腻。煎的时候要勤翻面,直到两面都煎得金黄酥脆,捞出来沥干油,咬下去“咔嚓”一声,外皮脆得掉渣,内里的米饼软糯,馅料的咸香在嘴里散开,越嚼越香。小时候,放学路上要是能买一个刚出锅的煎粑,捧着烫手的油纸,一边吹一边吃,那便是一天里最幸福的时刻。
   还有那印子粑,是都昌人节日里的仪式感。印子粑的粉和米粑类似,但要更细腻些。面团揉好后,分成小块,放进特制的木模里——木模上刻着花纹,有的是福字,有的是寿桃,有的是鱼和莲花,都是吉祥的寓意。把面团在模子里按实,再轻轻磕出来,一个个带着花纹的印子粑就成型了。蒸好的印子粑,花纹清晰,白嫩嫩的,透着米香。逢年过节,家里蒸上一笼印子粑,摆在家里的供桌上,既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生活的期盼。孩子会挑花纹好看的印子粑,拿在手里把玩,舍不得吃,直到大人催了,才小口小口地啃,把那股子米香慢慢咽进肚子里。
   都昌的手工索面,更是把米的细腻发挥到了极致。索面的历史,在都昌能追溯到几百年前,老人们说,以前只有家里有大事,比如老人祝寿、媳妇生小孩,才会做索面。做索面的工序,比米粑还要繁琐,得有耐心。选上好的面粉,加适量的盐和水,揉成面团,面团要揉得“三光”——盆光、手光、面光,然后盖上湿布醒面。醒好的面团,切成小块,搓成细细的长条,盘在竹匾里,再醒一次。接着,把面条挂在特制的木架上,用手轻轻拉扯,面条会慢慢变长,变得细如银丝,挂在架子上,像一帘白色的瀑布。阳光好的时候,把木架搬到院子里,让面条在阳光下晾晒,风一吹,面条轻轻晃动,带着淡淡的面香。晒干的索面,收起来捆成小把,吃的时候,抓一把放进开水里煮,煮个两三分钟就熟了,捞出来拌上酱油、香油,或者加点肉末、青菜,就是一碗简单却鲜美的索面。老人吃索面,说它“软和,好消化”;媳妇坐月子吃索面,说它“补身子”;订婚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家送索面,寓意“长长久久”。索面在都昌,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藏在细面条里的祝福。
    鄱阳湖的水,不仅滋养了都昌的米,更孕育了满湖的鱼鲜。都昌人吃鱼,吃得讲究,吃得地道,每一道鱼菜,都是对这湖碧水的致敬。
    银鱼,是鄱阳湖给都昌人的馈赠。都昌的银鱼,通体透明,像一根根细细的银丝,在水里游动时,几乎看不见身影,只有捞起来,才能看清它小巧玲珑的模样。都昌产银鱼的历史悠久,明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如今还得过农业博览会的金奖。银鱼的吃法很多,但最经典的,还是那道银鱼千刀汤,也叫银鱼千刀羹。做这道汤,得先把银鱼洗净,沥干水分;再把精瘦的猪肉切成肉末,要切得细,切得匀,仿佛切了千刀一般,这也是“千刀汤”名字的由来。锅里烧开水,先把肉末放进去,用筷子搅散,再放入银鱼,接着淋上用红薯粉调的水淀粉,边淋边搅拌,让汤变得浓稠。最后加点盐、胡椒粉调味,撒上葱花,一碗银鱼千刀汤就做好了。汤里的银鱼细嫩,肉末鲜香,红薯粉让汤变得顺滑,喝一口,鲜得能鲜掉眉毛。都昌人说,这汤是“补身子的”,冬天喝一碗,浑身都暖和;夏天喝一碗,清爽不油腻。    
   都昌红鱼,是另一道让人称道的鱼鲜。红鱼生长在鄱阳湖的深水区,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因为鱼身泛红,所以叫“红鱼”。都昌人做红鱼,喜欢先腌制再烹饪——把红鱼处理干净,在鱼身上划几刀,抹上盐、料酒、姜片,腌上一两天,让盐味渗进鱼肉里,然后挂在屋檐下晾晒,阳光把鱼肉里的水分晒干,留下的是浓缩的鲜美。烹饪的时候,可清蒸,可红烧,可炖汤。清蒸红鱼最能体现它的原汁原味,把腌好的红鱼放进盘子里,放上姜片、葱段,上锅蒸,蒸好后淋上香油和生抽,鱼肉鲜嫩,带着淡淡的咸香,没有一丝腥味;红烧红鱼则更下饭,把红鱼煎到两面金黄,加料酒、酱油、糖、姜片、葱段,再倒点水,焖煮一会儿,让鱼肉吸满汤汁,出锅前撒上葱花,鱼肉紧实有嚼劲,汤汁浓郁,拌米饭能吃两大碗;炖汤的红鱼,要和豆腐一起炖,鱼的鲜和豆腐的嫩融合在一起,汤汁乳白色,营养丰富,冬天喝一碗,暖身又滋补。
   最让都昌人骄傲的鱼菜,当属鱼头煮豆参。这道菜曾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是都昌美食的一张名片。做这道菜,鱼头得选鄱阳湖的鳙鱼,也就是胖头鱼,这种鱼头大,肉质鲜美,富含卵磷脂。豆参则是都昌的特色,以南峰镇的豆参最好——用黄豆或黑豆磨浆,点卤,做成豆腐,再切成小块,放进油锅里炸,炸到金黄酥脆,像人参一样,所以叫“豆参”。煮这道菜的时候,先把鱼头处理干净,在油锅里煎一下,煎到鱼头两面金黄,加姜片、大蒜、小米椒爆香,再倒上开水,大火煮开,等汤汁变成乳白色,再放进豆参,转小火慢煮。豆参吸饱了鱼头的汤汁,变得绵软,用筷子夹起一个,咬一口,热汤从豆参里流出来,鲜得让人陶醉。鱼头的肉质鲜嫩,轻轻一抿就下来,汤汁浓郁,不管是泡饭还是下面条,都好吃。都昌人说,这道菜是“待客的硬菜”,家里来了贵客,一定会做上这么一道,既好吃又有面子。
   除了鱼鲜,都昌的家常菜也充满了烟火气,豆豉爆肉就是其中之一。豆豉是都昌人家家户户都有的调味品,用黄豆发酵制成,咸香浓郁。做这道菜,要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薄片。锅里放少许油,把五花肉放进去,小火慢炒,把五花肉里的油脂炒出来,这样五花肉吃起来才不油腻。等五花肉炒到金黄,加姜片、蒜末爆香,再放入豆豉,继续翻炒,豆豉的香味和五花肉的油香融合在一起,瞬间弥漫整个厨房。最后加点生抽、料酒调味,翻炒均匀就可以出锅了。这道菜,五花肉鲜嫩多汁,豆豉醇厚入味,咸香适中,配米饭是绝配。小时候,妈妈做这道菜的时候,我总是围着灶台转,等菜一出锅,就迫不及待地夹一块放进嘴里,五花肉的香和豆豉的咸在嘴里散开,能吃好几口饭。
   都昌的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都昌也在积极弘扬当地的饮食文化,“寻味江西·百县百味”鄱阳湖第二届美食文化节暨都昌县“十大名菜·十大小吃”评选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活动上,经过网友投票、专家评审、大众评委等多个环节,选出了都昌的“十大名菜”和“十大小吃”。“十大名菜”里,鱼头煮豆参、银鱼千刀羹、都昌红鱼这些经典菜肴赫然在列,还有盐菜炖猪肠、黄花炆线鸡、大港熏猪头肉等特色菜;“十大小吃”里,都昌米粑、西街煎粑、老面端午泡粑等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小吃也榜上有名。这些菜,是都昌美食的精华,是都昌人生活的缩影。
   如今,很多都昌人离开家乡,去外地打拼,但不管走多远,他们对家乡美食的思念,从来没有变过。有人会从家里带一罐豆豉,有人会让家人寄一些索面,有人会在异乡的厨房里,试着做一碗银鱼千刀汤。因为他们知道,家乡的美食,是连接自己和故乡的纽带,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的归属感。
    都昌的美食,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形容,没有精致的摆盘去点缀,它就是鄱阳湖畔的米香,是老灶台上的鱼鲜,是妈妈手里的米粑,是爸爸炒的豆豉爆肉。它是都昌人数千年的传承,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是民以食为天的最好诠释。只要尝过一口都昌的美食,就会明白,这座被鄱阳湖滋养的小城,藏着最踏实、最温暖的人间烟火。(乡土拾贝 詹国寿)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