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东汇邵氏村落都发脉于县城邵家街,邵家街古称恭仁坊,此文广搜资料,来钩沉都昌邵氏八代先祖弘扬和光大“理学家风”。2006年版邵氏大成宗谱
第一代邵维周,剿黄巢有军功,为范阳一世祖
都昌东汇邵氏徙迁都昌县市恭仁坊,最初的出发地是在古范阳(今河北涿县)。天下邵氏尊周文王时的召公奭为鼻祖,奭公第103世孙邵维周,号乾一,字升昌,世居之地为范阳,袭父亲邵一松之功补宁夏都指挥使。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烽烟四起。那个在年轻时以《不第后赋菊》为题吟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抒发豪情壮志的黄巢所率领的起义军,动摇了李唐的天下。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被官军追杀战败身亡,黄巢以“冲天大将军”之称收服王仙芝部将,建立政权,转战中原。是年,邵维周奉诏领兵围剿黄巢红巾军,会取沂梁,以剿巢护唐有功,转授覃州(今四川省黑水县一带)节度使。勇猛的邵将军后来战死兵营。邵维周没有在孔孟儒学上著书立说,却以捐躯书写了一行“忠君”的义理。都昌邵氏一世祖邵维周谱像
邵维周德配黎氏,生德和、德新、德华三子,善慈、善惠二女。第二代邵德新,潜心理学,隐居不仕,为范阳二世祖
邵维周之长子邵德和,徙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幼子邵德华,徙居洪州(今江西南昌),次子邵德新,仍居范阳(今河北涿县)。邵德新(931年——1003年),行坤五,其崇“德”之“新”处,在于不走父亲尚武之路,而是“潜心理学,一生不仕”。他与夫人徐氏的飘然绝世富有传奇色彩。说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室外望际皓月当空,庭内邵德新夫妇沐浴更衣后,召集众子孙于明月光朗的床前,谆谆告诫:“我们老矣,顷刻将谢世,一生持廉节俭,没给你们留下遗产,但平生积德,贻之子孙,你们必会载德而昌盛。”话刚语毕,夫妇俩同辰而逝。时年邵德新73岁,徐氏70岁。夫妇俩同刻亡、联冢葬。若干年后,因为孙子邵庆之荣华,邵德新赠银青荣禄大夫。都昌邵氏四世祖邵庆谱像
第三代邵时,始迁都昌县恭仁坊,嘱子邵庆等师事周敦颐
邵时(972年——1055年),行艮七,字道鸣,号月斋,别号碧桃野老,是邵德新之三子。邵时应时而生,闻道而鸣。他好学不仕,专注儒家经典而矢志四方,卓然有乃父遗风。北宋景德年间末(1004年——1007年),邵炎与其兄邵古、弟邵国一道,由祖籍范阳迁徙至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邵古至江州(今九江)探望大伯父邵德和(坤二),见江南形胜,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尤佳,尽管形制上年久失修有些衰落,但儒家气象充溢,特别适宜讲学。于是回到家后叮嘱两个弟弟邵时、邵国南迁卜居。也是奉兄命,宋宝元二年(1039年)鄱湖之水浩荡的春天,邵时率全家南迁。先是至饶州,某日因与都昌县知事洪沂有旧谊,遂留居城内恭仁坊。汇东邵姓落籍都昌,自邵时始。邵家街的历史距2025年已历986年;如果恭仁坊早就在邵时徙居都昌时就已建成,只是洪知事从中转圜让此坊归邵时备用,那么恭仁坊的历史总在千年以上。邵家街旧照(来自宗谱)
邵德新的理学之绪,不在书边在话边,崇德才可泽后,他算是体悟到了理学的其间真谛。 恭仁坊之“坊”,现行的《新华字典》注释有两种读音:一是作坊的“坊”,念二声;一是街坊的“坊”,念一声,音同“方”。恭仁坊之“坊”,原意是指一条叫恭仁坊的街巷,“恭仁”者,以“崇尚礼仁为美”。恭仁坊成形于宋仁宗时期,所恭敬之仁义,当然也含有取誉皇庭之意。《宋史》赞宋仁宗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邵时也是位儒雅之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与洪沂坐了渡船,从县城去对面的南山,联袂唱诗,有“碧桃花里景常在,白雪阳春和再难”的佳句在都昌诗友间流传。邵时深爱都昌南山之形胜与意趣,以至取号“碧桃野老”——“碧桃”者,千年前的南山有灼灼桃花美景;“野老”者,南山有野老泉,相传泉涌于汉代(详见本系列《恭仁坊:都昌邵氏的寻根之所》)。 邵时结识一代硕儒周敦颐是在濂溪先生早年任分宁主簿之时,邵时比周敦颐要年长45岁,周敦颐仅比邵时之四子邵庆大两岁。邵氏宗谱如此记载邵时对周敦颐的推崇:“庆历初(1041年--1048年),游袁州(今江西宜春),结交周敦颐,以其年少学优,有古君子风,遂归嘱其三子亨、四子庆、五子序师事之。”邵时享年83岁,殁葬于都昌县城近郊(今万里大道北侧)。 都昌恭仁坊的理学园林里,因为有邵时以谦卑的姿态为儿子援师,而平添了一股莲花般的高洁芬芳。 第四代邵庆,曾师从周敦颐,后得欧阳修举荐入徽猷阁大学士,是恭仁坊“理学世家”的标杆式人物
邵雍 像 (网络图)
邵庆(1019年——1092年),行震四,字尧锡,别号五湖闲客,时公之四子。邵庆随父亲迁居都昌时正是20岁的小伙子。他幼承庭训,天资聪颖。邵庆从都昌出发,与哥哥邵亨、弟弟邵序、同乡学友吴锡等赴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师从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时,当年二十五六岁。两三年后的庆历六年(1046年),邵庆登丙戌科贾黯榜进士。邵庆在他“七旬有二”的暮年,撰写了一篇《邵氏家记》,如此评述他的登进士一事:“前时,都昌儒风未振,吾兄弟幸有家传,数逢严傅,始登科第,后之子孙,可不切切以德业为务也哉。”显然,周敦颐是他“严傅”中重要的一位。邵庆评价从周敦颐那儿求学回来的明显收获是“资讲益笃”。
进士及第的邵庆随后的官履是:渭州(今甘肃平凉)司法——鄠县(今陕西户县)县令——祁州(今河北安国)佥判——虔州(今江西赣州)参知。宋嘉祐七年(1062年),邵庆庆幸地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欧阳修(今江西永丰人)。是年醉翁先生参知政事,进阶正奉大夫,加柱国,并赐号推忠佐理功臣。他为朝廷选拔人才,尤器重小他12岁的邵庆办事忠勤,特向仁宗举荐,召进徽猷阁待制,协大学士掌徽猷阁事务。43岁的邵庆正处于承袭周敦颐道统为人处世的成熟期。他以进言论儒生之学与帝王之道的关系,力陈“儒生从事章句文义,帝王务得其要措之事业”,切勿“兴儒生异”。此番宏论得宋仁宗赞许,特赐绯鱼袋官饰,进阶通议大夫殿中丞,兼徽猷阁大学士。邵庆在朝28个春秋,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元祐五年(1090年)72岁高龄归休故里恭仁坊。三年之后仙逝,葬在东新城乡三都凤凰山(今属都昌大沙镇辖)。
正在建设中的邵家街一角
倘要编新的“名人与都昌”,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合称“北宋五子”的理学家邵雍是一位应该要列入的历史文化名人。邵雍(1011年——1077年)是哪里人?有资料说他是范阳(今河北涿 州)人,那里是他的祖籍地;有说他是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他后来随父邵古迁居那里;有说他是河南府(今洛阳)人,是因为他38岁那年就定居在洛阳。没有史料证明“北宋五子”之一的大名鼎鼎的邵雍到过都昌,但他与邵庆是血亲的堂兄弟关系:他的父亲邵古是邵时的胞兄,拿都昌人的表述去说,就是邵雍与邵时的血缘关系是“共爷爷的堂兄弟”。俩兄弟从小在卫州共城共同成长。邵雍绝世不仕,著书立说,著有《皇极经世书》《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邵雍还是北宋一名数学家,他的《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邵雍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去世,终年67岁,获赠著作郎。宋哲宗元祐年间,赐谥号康节。咸淳三年(1267年),从祀于孔庙。 邵庆在《邵氏家记》中记下了堂兄邵雍的家世和他与邵雍的一些交往,是研究邵雍的可信资料。他称:“二伯艮五,名古,字文鸣,称天叟。生于乾德五年八月,娶李印。淳化四年,生姊曰淑贞;至道三年生姊曰淑和;祥符四年(即1011年,比邵庆长8岁)辛亥生兄曰雍。继娶杨氏,祥符八年乙卯生姊曰淑才。”“惕思一脉,兄弟志行虽殊,荣显则一,深得祖父(指邵德新)临终之言,不胜感慕,遂同亢兄(邵亢为邵才鸣之子)上章,乞回原籍祭视,蒙准,书约雍等兄弟偕往。” 都昌恭仁坊汇东邵氏四世祖邵庆,得“严傅”周敦颐等之施教、堂兄邵雍之切磋,潜心问道,成为都昌邵氏一脉“理学世家”的代表性人物。2024年10月本文作者(左)在三汊港升阳垅邵村采访
第五代至第八代,恭仁坊邵氏承袭“理学世家”,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都昌恭仁坊邵氏五世祖邵希古(1048年——1111年),是邵庆的长子。以荫补正九品的籍田令。宋绍圣元年(1094年)乡荐,应贤良科,授翰林院检讨。生平积德好善,熙宁四年(1071年)季冬,建桥于城西北堰以利行人,民感其德,将该堰呼之“希古堰”,后人谐音唤作“丝瓜堰”。次子邵棠贵,赠银青荣禄大夫、翰林院学士。 都昌恭仁坊邵氏六世祖邵棠(1080年——1164年),行任十五,字国华,号西坡。邵希古之三子。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登沈晦榜进士,仕至翰林院学士、黄门侍郎,差驻南京鸿庆宫。曾上奏劾蔡京父子专国之罪。经靖康耻,南宋立,他屡辟不就。邵棠著有《西坡集》,兹录其诗二首。其一《上巳散步汇东》:“江皋雨过弄晴晖,水滚桃花去似飞。今日已成曾点服,舞雩风里带春归。”其二《晚秋江皋见菊》:“景物如随逝水流,诗人虚负一番秋。黄花不入渊明眼,岑寂西风古渡头。” 都昌恭仁坊七世祖邵执中(1099年——1175年),行元八,号养轩生,邵棠之长子。以荫补江南润州法曹参军。邵执中殁葬十三都孝行乡长山坳传钟坂(今属土塘镇辖)其父棠公冢右。 都昌恭仁坊八世祖邵侦、邵侃、邵伋三兄弟,为邵执中之子。现今都昌东汇邵氏108村,分属此三大房。长房之祖邵侦(1117年——?),字公和,与熊氏生子二:邵莹、邵珪;二房之祖邵侃(1121年——1183年),字公科,与吕氏生子二:邵璟、邵璆;三房之祖邵伋(1123年——1194年),字公稷,与林氏生子二:邵琼、邵珂。都昌县城万里桥山水美景 (尹志 摄)
从范阳到卫州再到都昌,都昌恭仁坊邵氏八代祖先近200年来,累世簪缨、道统继传。新时代,都昌邵氏三万余子嗣秉承“理学世家”,不坠家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书写着新的华章……
来源:图/文 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