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1阅读
  • 0回复

我的都昌县城生活日记:当卖艺的二维码伸出 我看见生活最真的样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3938
积分
879896
贡献值
24340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前几日,晚饭后散步至东湖广场。远远便见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好奇心驱使下,我也挤了进去。

   待我站定,看清了场子中央的景象,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那是一群身体有着明显缺陷的人在表演才艺。有人用裸露的肚皮,在碎玻璃上艰难地磨动;有人拄着拐杖,握着话筒,奋力地唱着有些走调却高亢的歌。他们之中,有好几位身高只有一米左右,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也有腿脚严重残疾,依靠简陋工具支撑着身体的。
   我大约看了十来分钟,才从旁人的议论和他们的自述中明白,他们是辗转各地的卖艺者,以此谋生。
   围观的人很多,窃窃私语也从未停止。“不知道他们是真残疾还是假残疾……”这句话,像一缕轻烟,飘进了我的耳朵。
   我淡然一笑。
   其实,心里泛起一丝苦涩。现在这社会,连施予一点最基本的信任和善意,都变得这么困难了吗?

   我心想,就算他们之中真有“表演”的成分,只要这“才艺”——无论是磨玻璃还是嘶吼的歌声——是他们真实付出的,他们凭借此道赚钱,就一点也不丢人。他们至少没有跪地磕头,没有编造悲惨的故事,而 是试图用一点“本事”来换取生活所需。这一点,就值得肯定。
   广场上灯光昏暗,主要靠他们自带的一台小发电机供电。表演间隙,他们拿出了募捐箱和打印好的收款二维码,小心翼翼地绕着场子走。

   别看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我仔细观察,其中大多都是面孔稚嫩的学生。当募捐的环节到来,热闹的围观瞬间冷却了不少。学生们大多面露难色,或低头玩手机,或悄悄后退。
   那几张单薄的纸币和零星的手机提示音,在空旷的广场上显得格外寂寥。我暗自算了一笔账,恐怕他们这一晚的所得,连那台轰鸣的发电机的油钱都没赚回来。真正在底层挣扎的人,想靠一点力气和技艺讨生活,竟是如此不易。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有人嘲笑我,靠一个影楼养不起三个孩子。也有人质疑他们,靠着有缺陷的身体表演是在博取同情。
   本质上,我们不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吗?
   他们卖艺,是用身体的疼痛和嘶哑的嗓音换馒头。
   谁不喜欢体面光鲜地站在舞台上,享受纯粹的掌声?但是,体面的舞台,它不养家啊。对于他们而言,这片粗糙的水泥地,就是他们唯一的舞台。
   能力和资源有限,只能靠这最直接、也最辛苦的方式,赚取一点微薄的希望
   我本身并不鄙视金钱,但我更敬重那些为生活拼尽全力的姿态。
   他们的身体或许有缺陷,但他们的努力是完整的。
   我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明天又会去往何处。但在那十几分钟里,他们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才艺”,给我上了一课:所谓生活,就是即使手握一副最差的牌,也要咬着牙,把它打下去。
   今天,我把那晚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写下来。
   也想把那晚没能说出口的尊重,放在这里:靠自己力气吃饭的人,都值得尊重。无论这力气,是脑力,是体力,还是那不愿屈服于命运—一点点倔强。(溪畔志坚 曹志坚)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