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8阅读
  • 9回复

你支持街心花园哪个命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4173
积分
28216
贡献值
179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77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4-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9小时前
投票截止时间:2025-10-23 10:20
注册于2025-09-22前,方可投票

最多可选1项,共有20人参与,

16(80%)
 
2(10%)
 
0(0%)
 
2(10%)
 
一个名字争论许久,公众的事情,公众投票决定吧。


3条评分积分+80
chinjingo 积分 +40 - 5小时前
都昌零距离 积分 +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7小时前
都昌平安幸福 积分 +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8小时前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103780
积分
1406059
贡献值
1188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3886
积分
875587
贡献值
24295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8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7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8334
积分
26356
贡献值
99
都币
0
在线时长: 4543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7小时前
新街心花园、枭阳公园、昌园、礼贤公园、西湖公园、东街公园、北门公园、东风公园等应该参与公众投票。

发帖
824
积分
13626
贡献值
87
都币
0
在线时长: 74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4小时前
从大部分人投票保留街心花园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因循守旧,不思变革,难以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这种投票是毫无意义的。

发帖
614
积分
221767
贡献值
88
都币
0
在线时长: 453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9-30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4小时前
个人觉得:“街心”两字宜保留下来,这是都昌人民心中一代一代人传下去的美好记忆,不能因一时想高大上,把“街心”这一极其普通的名字因改造而更换掉。打比方讲,一条道路如都蔡公路或者万里大道将来提升改造了,难道它的名字也会换掉吗?我想不会,去年东风大道等道路改造过了,现在不还是东风大道吗。
1条评分积分+1
chinjingo 积分 +1 加分专用:你的回帖太精彩了,支持! 3小时前

发帖
188
积分
618
贡献值
41
都币
0
在线时长: 62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12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小时前
街心花园 这个名字 外地人心里没知名度不重要,改名了连本地人都不知道,那就麻烦多了 ,形象升级了 内容丰富了 仍然用类似原名并没什么不好, 能不能打造成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文旅IP 关键是形象和内容是否够吸引人,内容不行,就是取名都昌天
*门广场也没用

发帖
4173
积分
28216
贡献值
179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77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4-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小时前
回 醉解兰舟 的帖子
醉解兰舟:从大部分人投票保留街心花园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因循守旧,不思变革,难以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这种投票是毫无意义的。 (2025-09-23 14:56) 

我认为你所谓的“唱晚公园”才是思想陈旧,非要沾上八杆子打不着的自认为的古代名人“王勃-藤王阁序”,沾点所谓名人就是社会进步了吗?你大马路上问100个人,谁还记得“滕王阁序”。一个文明城市社会是否进步,不是靠一个公园名称就能决定的。而是靠服务意识,和对未来的期许。

发帖
4173
积分
28216
贡献值
179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77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4-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小时前
参考下一线发达城市苏州的公园,人家是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东吴的国都,历代的才子之乡,文人墨客比比皆是。但公园名称个个都是接地气的,【虎丘湿地公园】因在虎丘区而命名。【新区何山公园】就因是在新区的一座何山(山上还有范仲淹的墓)。【桐泾公园】因在桐泾路边上。【苏州桂花公园】就因为之前是一片桂花树林。【狮山公园】就是因为在狮山脚下。【苏州中央公园】规划定位是苏州城市版图的中心。不会因起个文邹邹的名称就显得高大上。也不会因接地气的名字,城市定位就不高端。

发帖
824
积分
13626
贡献值
87
都币
0
在线时长: 74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分钟前
回 风情浪子 的帖子
风情浪子:
参考下一线发达城市苏州的公园,人家是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东吴的国都,历代的才子之乡,文人墨客比比皆是。但公园名称个个都是接地气的,【虎丘湿地公园】因在虎丘区而命名。【新区何山公园】就因是在新区的一座何山(山上还有范仲淹的墓)。【桐泾公园】因在桐泾路边上。【苏州桂花公园】就因为之前是一片桂花树林。【狮山公园】就是因为在狮山脚下。【苏州中央公园】规划定位是苏州城市版图的中心。不会因起个文邹邹的名称就显得高大上。也不会因接地气的名字,城市定位就不高端。
兼答 “天涯浪子” 网友:“唱晚园” 非 “陈旧蹭名人”,而是都昌文旅破局的精准选择

      “天涯浪子” 网友对 “唱晚园” 的质疑,本质是混淆了 “不同城市的文化传播逻辑” 与 “公园命名的核心价值”—— 苏州的 “接地气” 命名适配其成熟的文化底蕴,而都昌的 “唱晚园” 则契合其 “借文化破圈、促文旅发展” 的现实需求。以下针对您的核心观点逐条探讨,以期厘清认知差异:
       一、反驳 “‘唱晚园’思想陈旧,王勃与都昌八杆子打不着”:非 “硬蹭名人”,而是 “地理与文脉的天然绑定”
       您认为 “沾王勃” 是 “八杆子打不着”,实则忽略了《滕王阁序》与都昌的地理必然性关联:
王勃笔下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的 “彭蠡”,正是鄱阳湖的古称,这是历史地理学的共识;而都昌地处鄱阳湖北岸,滨湖线长达 185 公里,是 “彭蠡之滨” 的核心县域,县志中 “鄱湖之北,渔帆暮归,歌声相和” 的记载,更是将 “渔舟唱晚” 的诗意转化为了都昌的本土记忆。这种 “诗文实景 + 县域历史” 的互证,绝非 “硬蹭”,而是对都昌文化根脉的正当梳理。
         称其 “思想陈旧”,更是误解了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唱晚园” 不是把《滕王阁序》刻在墙上就完事,而是通过 “名称 + 渔舟路 + 滨湖雕塑” 的体系,让千年前的诗意融入现代市民的休闲、游客的体验中(如老人在园里听渔歌、孩子在雕塑前听诗文故事)。这种 “让文化活在当下” 的设计,恰恰是 “守正创新”,而非 “抱残守缺”。
       二、反驳 “问 100 人没几个记得《滕王阁序》,名人关联≠社会进步”:非 “靠名人显进步”,而是 “借 IP 降低文化传播成本”
        您提出 “100 人记不住《滕王阁序》”,并否定 “名人关联” 的价值,需厘清两个关键:
       “记不住”≠“无认知”——《滕王阁序》是古今骈文第一,“渔舟唱晚” 更是其中最具画面感的名句,大众或许不能完整背诵全文,但看到 “唱晚” 二字,大概率能联想到 “鄱阳湖上渔船晚归” 的意境。这种 “唤醒式认知”,正是欠发达地区最需要的文化抓手 —— 都昌没有苏州 “虎丘”“狮山” 那样自带全国知名度的地理符号,若不用 “唱晚” 这样的经典 IP,外地游客对 “街心花园” 的认知,只会停留在 “一个县城的普通公园”,何谈 “让都昌被看见”?
       “关联王勃” 从不是为了 “证明社会进步”,而是为了 “给都昌找一个对外传播的‘文化名片’”—— 社会进步确实靠服务意识、产业发展,但 “让外界知道都昌、愿意来都昌”,需要一个低门槛的记忆点。就像苏州的 “虎丘湿地公园”,靠 “虎丘” 这个 IP 吸引游客,都昌的 “唱晚园”,就是靠 “渔舟唱晚” 这个 IP 降低传播成本,两者逻辑一致,只是 IP 类型不同(苏州是地理 IP,都昌是诗文 IP)。
       三、反驳 “文明进步靠服务意识和未来期许,非公园名”:非 “公园名决定进步”,而是 “名与服务的相辅相成”
        您将 “公园名” 与 “服务意识” 对立,实则两者是 “1+1>2” 的关系,而非 “非此即彼”:
        没人否认 “服务意识” 是核心 ——“唱晚园” 的设计中,本就包含 “停车便民、休闲设施、红色服务驿站” 等民生内容,名称是 “文化外衣”,服务是 “内在骨架”,没有骨架的外衣是空壳,没有外衣的骨架缺了辨识度。比如苏州的 “何山公园”,既靠 “何山” 明确地域,也靠 “范仲淹墓” 的文化服务(讲解、纪念设施)提升体验,若只讲服务不讲名称的文化锚点,游客只会记得 “一个有墓的公园”,不会记得 “何山与范仲淹的关联”。
        “未来期许” 更需要 “文化载体”—— 都昌的未来期许是 “融入环鄱旅游、让特产走出全国”,而 “唱晚园” 就是这个期许的 “具象符号”:游客因 “唱晚” 而来,体验了好服务(停车方便、休闲舒适),才会愿意去南山、老爷庙,才会购买都昌银鱼;若还是 “街心花园”,即便服务再好,游客也很难将其与 “都昌特色” 关联,“未来期许” 便少了一个关键的落地抓手。
        四、反驳 “苏州公园接地气命名,文绉绉不代表高端”:非 “接地气 vs 文绉绉”,而是 “城市发展阶段决定命名逻辑”
        您以苏州为例否定 “唱晚园”,却忽略了苏州与都昌文化基础、发展需求的本质差异:
        苏州的 “接地气” 命名,实则是 “自带 IP 的地域锚定”——“虎丘湿地公园” 的 “虎丘”,是全国闻名的 5A 级景区,本身就是苏州的文化符号;“何山公园” 的 “何山”,因 “范仲淹墓” 有了文化分量;“桐泾公园” 的 “桐泾路”,是苏州城西的核心干道,本地人熟知、外地人易定位。这些名称看似 “接地气”,实则每一个都有 “成熟的地域 IP 支撑”,无需额外用 “文绉绉” 的词强化辨识度。
        都昌恰恰缺的是 “这样的 IP 锚点”——“街心花园” 无地域特色,“西湖路” 全国重名,若照搬苏州模式,只会陷入 “全国游客记不住、本土文化传不出” 的困境。“唱晚园” 的价值,就是为都昌创造一个 “类似苏州虎丘” 的文化 IP:用 “彭蠡之滨 + 渔舟唱晚” 的组合,让都昌从 “鄱阳湖畔的普通县城”,变成 “《滕王阁序》诗意实景地”,这不是 “追求文绉绉的高端”,而是 “为都昌找一个能被记住的身份”。
        苏州的 “不文绉绉”,是因为其文化底蕴早已通过园林、古镇、名人故事深入人心;都昌的 “唱晚”,则是 “用一个名称激活一套文化体系” 的起点 —— 当 “唱晚园 + 渔舟路 + 滨湖雕塑” 形成联动,当游客因 “唱晚” 了解都昌的渔耕文化、红色历史,未来都昌的公园即便叫 “鄱湖湿地公园”“南山休闲园”,也能因 “唱晚” 打下的 IP 基础被记住,这正是苏州现在拥有的 “文化溢出效应”,而都昌需要从 “唱晚园” 开始构建。
         结语:“唱晚园” 不是 “沾名人的陈旧选择”,而是都昌 “量力而行的破局之路”
       苏州的命名逻辑,是 “成熟文化的自然表达”;都昌的 “唱晚园”,是 “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突围”。我们不否认 “服务意识”“未来期许” 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对都昌这样的县城而言,一个好的地名,是 “让外界看见、让文化落地、让经济起步” 的最低成本抓手。“唱晚园” 不是为了 “显得高大上”,而是为了给都昌一个 “能被讲述的故事”—— 当游客问 “为什么叫唱晚园”,我们能骄傲地说 “这是王勃笔下‘彭蠡之滨’的实景地”,这才是都昌需要的 “文化自信”,而非简单的 “接地气” 或 “文绉绉” 之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