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6阅读
  • 2回复

以 “唱晚园” 核心,借都南高速扬帆 ——都昌锚定彭蠡之滨文脉的文旅破局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11
积分
13590
贡献值
86
都币
0
在线时长: 7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1
以 “唱晚园” 为核心,借都南高速扬帆
——都昌锚定彭蠡之滨文脉的文旅破局之路

         地名是城市的文化密码,交通是发展的动脉血管。当都昌县街心花园的改造进入收官阶段,当都南高速的动工箭在弦上,一场以 “唱晚园” 为核心的文旅布局,正为这座鄱阳湖畔的县城打开 “融入环鄱旅游、激活经济动能” 的全新可能。告别 “街心花园” 的平淡,拥抱 “唱晚” 系列的文脉深耕,不仅是一次命名的迭代,更是都昌以文化为帆、借交通为桨,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破题:从 “街心花园” 到 “唱晚体系”,唤醒文化标识的沉睡价值
       公共空间的名称,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代号,而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第一张名片。“街心花园” 作为承载都昌人记忆的老地名,其情感价值值得尊重,但在文旅发展与城市升级的语境下,已然显露三大局限:无地域辨识度—— 全国 “街心花园” 遍布,无法与都昌 “彭蠡之滨” 的独特地理身份挂钩;缺文化延展性—— 既未关联鄱阳湖渔耕文明,也未衔接红色基因与名人底蕴,难以形成对外传播的记忆点;弱功能适配性—— 仅能指向 “城市中心的绿地”,无法承载 “停车便民、休闲服务、文旅引流” 的复合功能,与都昌 “走出去、引客流” 的发展诉求脱节。
        与之相对,“唱晚园” 及配套命名体系的提出,恰恰击中了都昌文旅的 “核心痛点”,构建起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
        “唱晚园” 为核:取自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将都昌 “鄱阳湖北岸核心区” 的地理属性与千古诗文 IP 深度绑定。对游客而言,三字即能激活唐诗记忆,建立 “都昌 = 彭蠡文化实景地” 的认知;对本土而言,“唱晚” 谐音 “畅玩”,既呼应休闲便民需求,又通过园内保留 “街心花园” 主题角落,守住了老市民的情感根脉。
       “渔舟路” 为脉:将公园旁西湖路更名 “渔舟路”,一路延伸至南山大坝头鄱阳湖边,形成 “路名 — 园名 — 湖景” 的场景闭环。行人自 “渔舟路” 入 “唱晚园”,终至鄱阳湖畔,沉浸式体验 “渔舟唱晚” 的完整意境,让道路从单纯的交通载体升级为 “流动的文化走廊”。
       “唱晚亭” 为缀:在园内设 “唱晚亭”,与南山脚下滨湖公园的渔舟雕塑、“彭蠡之滨” 文化铭牌遥相呼应,形成 “一园一亭一路一标识” 的文化矩阵。这种体系化的命名设计,让 “彭蠡之滨” 从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游览、可感知的实体空间,为都昌植入了无可替代的文化基因。
       二、借势:都南高速架桥,串联 “一核多节点” 的环鄱文旅版图
        文旅发展,交通先行。都南高速的即将动工,正是都昌打破地理阻隔、融入环鄱阳湖旅游区的 “关键变量”。过去,都昌的南山风景区、老爷庙、棠荫岛、三尖源等景点虽各有特色,却因交通不便呈现 “散珠碎玉” 之态;而 “唱晚园” 的落地,恰好能成为串联这些资源的 “核心枢纽”,借助高速路网形成 “半小时文旅圈”,真正融入环鄱旅游大格局。
       (一)构建 “一核引领、多极支撑” 的空间布局
        以 “唱晚园” 为中心枢纽,依托都南高速的辐射能力,串联五大文旅节点,形成功能互补的旅游体系:
        核心枢纽・唱晚园:打造 “仿古古镇商业公园”,融合红色记忆微展馆、“雪凝轩” 纪念阁、鄱阳湖非遗工坊等文化载体,配套水产特产馆、本土小吃街等消费场景,成为游客抵达都昌的 “第一站”—— 在此读懂彭蠡文脉,体验都昌烟火。
       生态地标・鄱阳湖 + 棠荫岛:经都南高速支线直达滨湖区域,在南山脚下滨湖公园设置巨型渔舟雕塑与 “彭蠡之滨” 铭牌,打造 “观湖、听涛、忆诗” 的生态体验区;联动棠荫岛,开发 “渔舟研学” 项目,让游客亲历捕鱼劳作、制作渔歌,感受原生态渔耕文化。
       文化秘境・南山风景区 + 老爷庙:从 “唱晚园” 沿渔舟路直达南山,升级登山步道与观景台,将 “唱晚亭” 与南山观景台串联,形成 “俯瞰鄱湖、远眺园景” 的视觉通廊;联动老爷庙,挖掘 “鄱阳湖神秘文化” 与道教底蕴,开发 “文化探秘 + 祈福观光” 线路。
        户外胜地・三尖源国家森林公园:借都南高速便捷交通,打造 “生态康养 + 户外研学” 基地,与 “唱晚园” 的人文景观形成 “山水互补”,满足游客 “白天登山吸氧、夜晚品湖听风” 的多元需求。
     二)融入环鄱旅游,打造 “经典诗文文旅带”
       环鄱阳湖旅游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山水与文脉的共生”。都昌以 “唱晚园” 为支点,可主动对接滕王阁、石钟山等周边文旅 IP,打造 “《滕王阁序》彭蠡文化带”:从南昌滕王阁品读 “渔舟唱晚” 的诗句源头,到都昌 “唱晚园” 体验 “彭蠡之滨” 的实景意境,再到石钟山探寻 “水石相搏” 的自然奇观,形成 “诗 — 景 — 史” 贯通的旅游线路。都南高速的通车,将彻底打破三地的空间壁垒,让都昌从 “环鄱旅游路过地” 升级为 “必停站”。
       三、落地:文旅引流与特产变现,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文旅发展的终极目标是 “以文促产、以旅富民”。“唱晚” 系列文旅布局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 “让游客来、留得住、带得走”,通过 “文旅引流 — 消费转化 — 特产出圈” 的闭环,推动都昌经济脱胎换骨。
      (一)场景化赋能:让特产成为 “可带走的都昌记忆”
       都昌银鱼、鄱阳湖水产、鄱阳湖藜蒿、都昌米粑、都昌豆豉、都昌豆参等优质农产,长期受限于 “知名度低、渠道单一” 的困境。而 “唱晚园” 及周边  文旅场景的打造,恰好为特产提供了 “文化包装 + 场景销售” 的解决方案:
        园内直供:在 “唱晚园” 的鄱阳湖水产品体验馆设置 “银鱼品鉴区”,现场制作银鱼蒸蛋、藜蒿炒腊肉等特色菜肴,游客品尝后可直接购买真空包装产品;在文创商店开发 “唱晚礼盒”,将米饺、茶饼等小吃与 “渔舟唱晚” 主题文创结合,打造 “都昌伴手礼” 标杆。
        景区联动:在棠荫岛研学基地设置 “渔产加工体验区”,让游客参与银鱼晾晒、鱼干腌制,增强产品粘性;在南山观景台配套 “都昌茶舍”,以藜蒿茶、鄱阳湖莲子羹等特产茶饮,延伸消费场景。
        线上延伸:以 “彭蠡之滨・唱晚都昌” 为 IP,在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设 “都昌特产旗舰店”,拍摄 “从湖面到餐桌” 的特产溯源短视频,将线下文旅流量转化为线上销售订单,让都昌特产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二)业态化升级:让旅游成为 “全天候的经济引擎”
         依托 “唱晚园” 核心区,延伸 “日间游览 + 夜间消费” 的全时段业态:
        日间:以 “唱晚园 — 南山 — 滨湖公园” 为核心,推出 “彭蠡文脉徒步游”“渔舟研学体验游”;以三尖源为支点,开发 “森林氧吧亲子游”,满足家庭游客需求。
        夜间:点亮 “唱晚园” 仿古街区灯光,举办 “鄱阳渔歌夜演”“非遗皮影戏” 等活动;在滨湖公园设置 “星空露营地”,配套湖鲜烧烤、篝火晚会,让游客 “留下来、住下来”,带动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
       结语:以文脉为根,以交通为翼,重塑都昌的 “彭蠡名片”
        从 “街心花园” 到 “唱晚园”,是都昌城市发展 “格局打开” 的生动注脚;从孤立景点到 “一核多节点”,是都昌融入环鄱旅游的战略布局;从特产滞销到 “文旅 + 农产”,是都昌激活内生动力的现实路径。当 “唱晚” 的诗意浸润在公园的草木间,当都南高速的车流连接起远方的游客,当鄱阳湖畔的特产带着文化印记走向全国,都昌不再是 “彭蠡之滨的无名县城”,而是一座 “有文脉、有风景、有温度” 的文旅新城。
       这场以命名为起点的文旅变革,终将证明: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最宝贵的资源从来不是现成的财富,而是沉睡的文化基因;最有力的发展路径,莫过于以文化铸魂、以交通赋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 “可讲述的故事”,每一份特产都成为 “可带走的乡愁”。都昌的 “唱晚” 之歌,已然奏响。


2条评分积分+30
都昌零距离 积分 +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昨天 23:15
笑看风云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昨天 16:12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27272
积分
160912
贡献值
363
都币
0
在线时长: 2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6:12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3880
积分
875579
贡献值
2429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8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15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