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都昌县街心花园改造定位、文旅发展诉求及征名核心要求,不建议保留 “街心花园” 命名的十大理由如下:
1. 通用化严重,缺失地域辨识度
“街心花园” 是全国中小城市公共空间的 “通用名”,从县级城区到乡镇街区均有大量同名场所,无法与都昌 “鄱阳湖北岸、彭蠡之滨” 的独特地理身份建立关联。外地游客初见此名,完全无法联想到其与鄱阳湖文化、都昌地域的专属绑定,违背征名 “彰显都昌特色” 的核心原则。
2. 文化元素空白,割裂历史文脉
“街心花园” 仅描述 “位于街心的绿地” 这一物理属性,未融入都昌任何文化符号 —— 既无鄱阳湖渔耕文明的印记,也未衔接红色记忆馆、“雪凝轩” 等本土人文元素,更无法关联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 的经典 IP。名称本身是 “无文化载体”,与项目 “提升文化辨识度” 的改造目标完全脱节。
3. 功能定位狭隘,适配性严重不足
此次改造已将单一公园升级为 “停车、休闲、文化” 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但 “街心花园” 仅能指向 “休闲绿地” 功能,完全忽略 “停车便民” 的核心民生属性,更无法体现红色文化展示、地域特色传播等新增价值,与征名 “契合项目复合功能” 的要求相悖。
4. 传播引流能力薄弱,阻碍文旅发展
都昌亟需通过文化地标吸引外地游客、融入环鄱阳湖旅游区,而 “街心花园” 无任何传播记忆点 —— 既无诗意意境,也无文化话题性,无法成为短视频、旅游攻略中的 “打卡符号”。反观 “唱晚园” 等名称,可直接借 “渔舟唱晚” IP 降低传播成本,“街心花园” 则完全不具备文旅引流的基础价值。
5. 与城市发展战略相悖,格局局限
都昌经济突破需 “走出去、引客流”,但 “街心花园” 自带 “本土小圈子标识”—— 如网友所言,连县域内偏远乡镇居民都未必知晓此名,更无法承载 “向全国推广彭蠡文化” 的城市品牌诉求。名称的 “小格局” 与都昌 “融入环鄱旅游、推动经济转型” 的大战略形成鲜明反差。
6. 情感联结狭隘,无法兼顾多元需求
虽 “街心花园” 承载老县城人的记忆,但名称仅能覆盖部分群体的怀旧情感,却忽略两类核心需求:一是新市民、乡镇居民对 “城市新地标” 的身份认同;二是外地游客对 “可感知的都昌文化” 的情感共鸣。保留此名相当于将公共空间局限为 “老县城人的怀旧角落”,违背 “服务全民、面向游客” 的公共属性。
7. 与文旅配套体系割裂,无法形成合力
此次规划已明确打造 “唱晚亭、渔舟路、滨湖渔舟雕塑” 等文旅配套,形成 “彭蠡文化符号矩阵”。而 “街心花园” 与这一体系完全脱节 —— 既无法与 “渔舟路” 形成 “路名 - 园名” 的场景呼应,也不能与滨湖 “彭蠡之滨” 标识形成文化联动,导致配套资源的文化价值被稀释。
8. 未体现项目迭代价值,掩盖改造成果
从 “单一花园” 到 “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 的升级,是都昌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体现,但 “街心花园” 的保留让外界无法感知改造带来的变化 —— 名称未变,易让公众误解 “仅做简单翻新”,无法传递 “旧城改造、文化升级” 的时代信号,削弱了民生工程的社会价值。
9. 不符合征名 “原创性与独特性” 要求
征名明确要求名称 “原创、不与县内现有公共设施重复”,且隐含 “独特性” 期待。“街心花园” 既非原创(全国通用),也无独特性,甚至可能与县内其他小型绿地重名(或易混淆),从合规性与价值性双重维度均不达标。
10. 缺乏品牌化潜力,无法赋能长效发展
优质地名是城市的 “无形资产”,可衍生文创产品、旅游 IP、特产包装等价值。“街心花园” 无任何品牌化开发空间,而 “唱晚园” 可联动都昌银鱼、藜蒿等特产打造 “唱晚礼盒”,或开发 “渔舟唱晚” 主题文创。保留 “街心花园” 相当于放弃了一次低成本塑造城市品牌、赋能特产推广的关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