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1阅读
  • 0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557/都昌县城邵家街(一):恭仁坊,都昌邵氏的寻根之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3706
积分
1405885
贡献值
118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43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11

【家训家规】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施为欲似千钧弩,磨砺当如百炼金。  
   都昌县城邵家街,古称恭仁坊,是都昌所有邵姓村庄的寻根之地,当然也包括从都昌邵家街外迁别省他县的子嗣,“恭仁坊”,就是他们寻根问祖的地标式“大槐树”与“瓦屑坝”。
邵家街邵家厅旧照 (网络图)  

   邵家街,狭义的当然可理解成一条街道所指,从都昌县实验小学原正门(老储运股处)至东街,长逾千米,旧时相对于东街之位前,邵家街称过后街,1966年改称过带有时代气息的解放路。广义的邵家街是城中心一大片区域,总有六七百亩面积的广阔街域。有人描述其方位四址为:东与吴家街相连,拓延至罗家圈中间段;西与余家厅齐平;南沿蒋家塘角(原县体育馆)至焦子巷;北涵希古堰、黄婆岭(老电影院处)。这样的大致定域在老一辈县城居民中可以建立起邵家街的地域概念,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无甚印迹,因为随着都昌县城2020年前后的大范围旧城改造,老地名所框设已没地缘边际了。老一辈人说出先前都昌县城两大强势姓氏的情状,流传下来有“吴老虎、邵半街”之说,后生们揣此,也就会对邵家街的昔日辉煌颔首称许、啧啧道是。  
   邵家街又名恭仁坊,那么,是先有恭仁坊,还是先有邵家街?邵姓人的言说是其先祖邵时(973年——1055年)北宋仁宗当朝时徙居都昌县市,建坊宅,尔后命名恭仁坊。
都昌2006年版《邵氏大成宗谱》记先祖邵时生平  

   邵时,行艮七,字道鸣,号碧桃野老。从中华邵氏的始祖、周文王的信吏召公奭而序,属105世。都昌邵氏奉召公为鼻祖,邵时的祖父邵惟周被都昌邵氏尊为一世祖。邵时从卫州(今河南辉县)徙居都昌县城的准确时间为北宋仁宗宝元二年己卯(1039年)春。宋仁宗赵祯从公元1022年至公元1063年坐上皇帝金銮殿,历时四十一年更换了九个年号。如果要给邵时迁居都昌确立个都昌人容易参照的时间坐标,就是比大文豪苏东坡元丰七年(1084年)过都昌游历南山,吟唱“鄱阳湖上都昌县”之千古绝唱还要早上45年。邵时自号“碧桃野老”,皆源自都昌南山的名胜碧桃园与野老泉。苏轼游历都昌南山时吟哦“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的时间早了40多年,显然不可能是化苏子诗章而取名。我们且来稽阅《邵氏大成宗谱》对邵时徙居都昌的描述:“公尝以洪君(注:指其好友、都昌县令洪沂)游憩南山野老岩,握手吟和,有碧桃花里景常在,白雪阳春。”邵氏家乘记载,为我们理解苏轼的“东风吹老碧桃花”之诗意提供了一种接近真实诗料的解读——苏轼诗中所言“碧桃”,哪是什么随从小妾或都昌红粉之名,分明宋季的都昌南山脚下,确有大片实景的桃花。所以,当下有人建议在南山山麓可新置景桃花园,打造南山4A景区新景致,大可标示“这芬香飘过千年,苏轼嗅过吟过”。
正在提品升级改造的邵家街文化休闲区(摄于2025年9月19日)  

   恭仁坊立于都昌城内,距今已有980余年了。邵时何故适时而居都昌?且说980余年前的那个鄱阳湖春水泱泱的季节,邵时携家眷由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一带)前往饶州(今鄱阳县),因与时任都昌知县洪沂有旧谊,停舟拜访叙旧,大有“彭蠡湖水深千尺,不及洪沂送我情”之李白式感慨,觉都昌县市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遂留寓于县市,建恭仁坊落籍。都昌邵氏宗谱冠“东汇邵氏”,盖因都昌处鄱阳湖之东而得。
北宋理学家邵雍像  

   都昌邵氏祖祠有冠“博陵世家”(2022年3月本系列《大树乡下垅邵村:“博陵第”浅探》已详辨),有冠“理学世家”,这理学之光,是从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齐名的北宋理学大家邵雍(河南南阳人)、几乎与邵雍(尧夫)同时代的都昌恭仁坊四世祖邵庆等先祖身上散发开来的。邵庆(1019年——1090年),字尧锡,别号五湖闲客,邵时之四子,登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榜进士。有都昌地方史资料称邵庆为“都昌县第一位进士”,这显然是误读。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四选举表一”是将邵庆列为表中第一人,但撰志者有“隋唐五代俱无考”的注释,也就是说因为缺少记载,北宋邵庆之前的都昌登进士者未详录。煌煌都昌进士榜,邵庆肯定不是“第一人”。《都昌县志》“卷之九儒林”有邵庆事略,兹录于下:“邵庆,字尧锡,受业于周茂叔(指周敦颐)讲求理学,登进士。任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司法,擢知处州(今浙江丽水一带)。时欧阳文忠(指欧阳修)参知政事,意在为朝廷得人,引庆授殿中丞。庆奏对称旨,赐绯鱼袋,入徽猷阁,旋致政归。”邵庆直接受教于一代硕儒周敦颐,可谓学源广进;入仕又得欧阳修之举荐,可谓名士提掖。邵庆曾入徽猷阁待制,也就是皇家藏书阁为官,学养深厚。绯鱼袋服饰宋时是赐予五品以上官员的。说到“徽猷”,从字面表意来理解,“徽”为美善之义,“猷”为谋略之道,也就是秉持美善之道的意思。都昌邵姓第30世至36世的辈派是“同继徽猷广嗣承”,这“徽猷”之承载里,有家训对美善之道的谆谆教诲,也有追慕先祖邵庆徽猷阁仕功之意。
2022年3月本文作者在大树乡下垅邵村采访“博陵第”史料  

   要追溯都昌邵氏从恭仁坊的开枝散叶,我们先来叉开一笔考证都昌县城丝瓜堰之地名与邵家街的渊源。丝瓜堰建于宋代,原称希古堰,丝瓜堰是后人谐音而呼叫的。邵时四子邵庆之长子叫邵希古(1048年——1111年),小名邵怫,字维宪。邵希古“应贤良科授翰林院检讨”,贤良科不是春闱、秋闱一类的科举考试,是古代通过皇廷策问为考核优异者授予官职,这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和文化传承的一种延拓。“翰林检讨”是从七品官衔。“赠”是指朝廷对亡人的一种追赠官职,以示褒扬其生前功德;“银青光禄大夫”在宋代为从三品官位。邵希古“生平积德好施,熙宁四年(1071年)季冬建桥城西北堰,后世赖之”。希古堰桥后来俗称了丝瓜堰桥,古桥今不存。  
   兴建希古桥的邵希古是邵庆之长子。邵希古生三子,长子邵谷之子嗣多移居湖口县。次子邵集,仕至翰林院正字,也就是在翰林院负责校对文字、典籍等,居京城。三子邵棠(1080年——1164年),字国华,号西坡。邵棠登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1124年)进士,官至翰林院学士、黄门侍郎,主南京鸿庆宫。“黄门侍郎”一职是皇帝近侍之臣,负责传达诏令,协助处理朝廷事务,并监督尚书事,有“西坡诗集”传世。邵棠是个慷慨激昂之士,颇有浩然正气。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九?仕绩”如此记载其耿介之举:“劾蔡京父子专国之罪。及徽钦北狩,望阙哭拜,挂冠归里,构草堂与樵牧为侣。南渡后,痛山陵陷殁,屡辟不就。”邵棠敢于弹劾权相蔡京父子专权误国。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虏北返,北宋灭,邵棠痛伤靖康亡国之耻,为明志,挂冠而去,回到家乡都昌县市恭仁坊,亲近渔民樵夫,察验世风民情。南宋偏安杭州后,邵棠忧国忧民之殇日甚,多次回绝仕宦之任,在乡间著书立说。邵棠原配饶氏是名门之后,其父饶鲁(双峰)是朱熹再传弟子,南宋著名理学家。邵棠继娶副室冯氏、彭氏,夫妇墓茔皆葬十三都孝行乡长山坳(今属都昌土塘镇所辖)。
南山美景 (吕敬建摄)  

   邵棠与饶氏所生儿子邵执中(1099年——1175年),讳绪,号养轩。邵执中“荫补江南润州法曹”,所谓“荫补”,是封建社会基于祖业功勋或地位获恩荫的官职。润州在今江苏镇江市。法曹是司法官吏,宋代为从七品,也就是相当如今的副处级。邵执中生三子,分别以单人旁字取名:邵侦(1117年——?)、邵侃(1121年——1183年)、邵伋(1123年——1194年)。县城恭仁坊是三兄弟共同的家园,都昌邵氏108个村庄皆分属邵侦、邵侃、邵伋之后嗣。      
   本系列后续还会挖掘邵家街的人物与风情,为人文底蕴深厚的都昌县城打捞历史印记。


来源:图/文 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