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都昌苏山多山,“苏山”本身就是一座山之名,又称元辰山,海拔达386米。苏山之“苏”,指的是西晋真人苏耽在此修炼得道,升天成仙。苏山上的元辰寺(苏仙庙)是道教第五十一福地。苏山乡域还有马鞍山,在马鞍岛上,海拔123米。马鞍之名,是因山形似马鞍而得,后来人简写成了马安,今天有苏山乡马安行政村。马鞍山上也有寺,称青云寺,是佛教圣地。入山道
2025年8月23日下午,我偕四位诗友游马鞍山巅青云寺。山下第一村是马安董家、马安邓家合居的一个小村庄。我们将车停在入山路口处冠“豢龙世家”的董姓祖祠前。当地人告知说,越野车是可以直接入驰寺前的,但一般的小车路难行,不如步行上得山去,也就20多分钟行程。 我们谈笑着盘旋而上,先是砂子路,后是铺了苏山麻石板的石板路。路旁篁竹簇秀,幽境可触。站高处南望,平视处是轮廓清晰的庐山,俯瞰便是浩淼的鄱阳湖。今年的初秋,鄱阳湖水位偏低,但因视野的开阔,水面见船,呈开阔状。见岸边有塔架矗立,同行者介绍说那是日昌升集团公司的石材骨料码头区。我想,有了建设中的工业项目的码头,待后或许顺势可成游人入马安的码头,在现今仅倚马安大桥入得村来外,又平添一水路入岛,也是可期待的好事。山下马安董家、邓家祖祠
同行者中有诗友来过青云寺,介绍寺是依山势的三层,不是通常印象中的大雄宝殿居中的佛寺一座。在我四处寻认寺牌时,诗友指着上了数级石阶入得第一重门的门楣,让我辨认。涂成金黄色带有隶书体的“青云寺”三字嵌于一块长方形青石上,碑面完全被青翠的藤蔓遮掩住了,要从透出的空隙处才能认得。何识青云真面目?只缘绿意掩其中。这是游青云寺的人感受到的一层神秘。 当日山巅寺内没有其他游人和信众,当我们游过三层佛宇下得平地的坦场,一个年轻的尼方丈走上前来陪着我们。她倒着茶水,还取出前不久有金榜题名的人家祈福带来送给尼师的喜糖,让我们来分享。交谈中,尼师说她是东北人,来青云寺修行有七八年了。问起青云寺的建寺历史,尼师说出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历史,因为是外乡人,所以对朱陈大战中的一方“陈友谅”之名,就说得有些尽力回忆的样子,不像我们会脱口而出。绿藤掩映的青云寺
一个多月前,我是来过一次马安村的,只是没上得马鞍山巅来。那次是来老屋戴村采访清末在庐山海会寺刺血书经的普超法师的人生磨砺。普超法师早年的身份是小教书先生戴圣谦,他斩断尘缘、皈依佛门的首站,便是家乡湖洲山的青云寺。当年23岁的他与寺中老僧法圆相谈甚契,受戒向佛。对于普超家乡青云寺的人文历史背景,我亦是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的。青云寺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毁于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战乱,重修于光绪年间。民国二年(1913年),住持性明作马鞍山青云寺序。序云:“马鞍山者,发迹于南海普陀山,衍派于梅邑(指湖北黄梅县)多云山之广福寺分支而至于斯者也。左卫苏峰,右罗庐阜,前临蠡水,后托屏峰。山水迥环,四周护远,方诸蓬莱仙境是不过也。溯厥由来,明太祖驻兵鄱阳湖与陈寇角力,山神屡著灵异。定升之日,敕建庙于其巅,故曰‘青云寺’。”普超在青云寺向佛时的师父法圆大师,是一位“精通梵典,博览群书。周易地理,神而明之”的高僧,吸引不少文人学士常来寺内揽胜吟诗。高僧圆寂塔林
二
入游一座胜迹,最好的攀援石自然是其人文历史。当天晚上,我在家中书架上翻找出江西社科院著名学者胡迎建三年前题名赐我的《昭琴馆诗文集笺注》(200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先生老家是紧邻苏山马安村的土目益溪舍人,“昭琴馆”主人便是他祖父、清末民初江西名诗人胡雪抱(1882年——1926年)。胡雪抱家族是苏山的名门望族,其伯父就是清同治十三年登进士的胡廷玉。胡迎建先生将其祖父所著诗文予以笺注,成书出版。在《昭琴馆诗文集笺注》“卷之八文存”首篇,就收录了胡雪抱写家乡马鞍山的《秋津山记》——胡雪抱以己之文,将马鞍山易名为秋津山。山巅胜景
胡雪抱先生在《秋津山记》开篇状形胜:“乡有山曰马鞍者,从其似也。距屏风山五里为邻。天清雾没,远见湖口,汽船烟出鞋山以北;东十余里,有苏山、尖山;南抚左蠡诸沙山。重湖叠𪩘,烟云草树如织。隔水背南康(注:今庐山市,清时都昌属南康府辖)而蹠大姑(注:“蹠”为至意,“大姑”为大姑山),各水程三十里。南康楼塔参差,匡庐瀑布及内湖往复商船、电灯、煤火,都历历在目。” 览胜之余,当然要记登山临水景之乐趣。胡雪抱“为余居村”五里远的青云寺胜境如此着墨:“山色苍而少树,惟凹际小壑青松数百,临波翠竹修森。穿竹径,入故青云寺。其屋因山架楼,曲折四五层,足揽彭蠡全胜。老僧法圆在时,疏钟鱼梵,与橹歌樵语、砧碓诸声相赠送于风涛林籁间者。趁斜阳时往闻,则山一水响。已而月上,又寂如也。隆冬水降,东渡桥约共五里,为余居村,开门即面马鞍山。秋九观涛,春山看竹,登游之乐,盖不胜纪。”胡迎建先生题赠《昭琴馆诗文集笺注》
民国初年的青云寺也是有径通幽的。“因山架楼”的寺体原有“曲折四五层”,现在仅存三层。与风涛林籁相和的青云寺之声特别迷人,有寺里的晨钟暮鼓与和尚敲木鱼念经声,有渔民的棹歌声、樵夫的山歌声、农妇的捣衣声、良家的舂米声,与“山一水响”。到了晚上,月上湖山,世间由动而静,寂然一片。 诗人气质的胡雪抱在感叹“美哉山乎”后,想到的是为之易名:“于是雪抱生叹曰‘美哉山乎’!然而犹有憾。马鞍之称,第从其形,要为不雅,当易其名。且山形起伏,辄似马鞍,多同亦在所恶,而考图经者或误焉。”胡雪抱之所以要为家乡的马鞍山改名,一是认为状形起名不雅致,二是以“马鞍”命地名者众,会产生定位误导。胡雪抱1913年在南昌留影
那么,该易更个什么山名呢?胡雪抱续叙灵思:“顾余思易之而久未得,适瘦道人者东游太平洋归,偶指此山,谓大似日本内地山景,第色稍苍,葱翠较减耳。余检日本山水影画,果不诬,遂亦以为然。考日本古国称秋津洲,既以此山为似日本之山,而山又趾峙洲之上,于是毅然易命曰‘秋津’,命故青云寺曰‘搴若’。‘搴汀洲兮杜若’,《楚辞·九歌》语也。虽然吾赤县神州所以不及小秋津洲者,其人民性质咸乐因仍之而惎变易,吾乡民智愈益拘墟。”正在胡雪抱为改山名而苦思冥想之际,他的堂弟、自号“瘦道人”的苏存东游日本回来,无意中提及家乡马鞍山像日本的山景。胡雪抱没到过日本,他找来刊印的日本山水影册,亦深以为然。日本古称“秋津洲”,于是将马鞍山易名为秋津山的想法迸发出来胡雪抱对青云寺也施之配套改名,叫“搴若寺”。出处来自《楚辞•九歌》中的“搴汀洲兮杜若””,思是在水边平地采摘杜若香草,有表达思念美好人与物之意。2023年3月25日本文作者(左)与胡迎建、柳春蕊先生参加江西省诗词学会会议合影
胡雪抱是个有着奇思妙想的大诗人,其诗风也有精工巧丽、瘦硬通神的一面。深究胡雪抱要将叫了千百年的马鞍山改成有异域背景的秋津山,当然不是崇洋,而是恣意洒脱的诗人与当时对黑暗腐朽时政谋求变法的一种思维的契合。胡雪抱拟《秋津山记》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年正值挥斥方遒的25岁,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的1898年过去了八年。戊戌变法经103天后而告失败,八年来,慈禧还是那个慈禧,光绪还是那个光绪,时局还是那样的晦暗,可天下热血男儿求变法维新的血从未冷却,取异域“惎变易”之思潮,醒“吾赤县神州”之“拘墟”。胡雪抱当然知道改名之不易,进而一声长叹“况国政乎”:“今乃举数百千年固有之山名,忽变以东岛国旧谥,则大书曰某年月日改马鞍山为秋津山,山之寺为搴若寺,吾知虽勒碑十丈,必不能知其说、乐其雅而遂改呼此山之名也。噫,况国政乎!”当我们抽去胡雪抱此番改名的深层变法之绪,以纯粹地名学的视角去打量胡氏命名,异邦之鉴山名而带来文化元素上水土不服、过于费解之撷寺名而带来民众口语传播的不便,改名之不通行,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如今马鞍山还是那个马鞍山,青云寺还是那个青云寺。立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山名寺名还会流传于千百年。马鞍山巅俯瞰鄱阳湖
后人游马鞍山巅青云寺,可不认胡雪抱施之的易名,但他游斯山斯寺的诗作可供吟诵。兹录两首于文尾—— 《秋津山寺登高同两徐、戴、袁群公》
一醉狂歌入翠微,
疏钟斜照憺忘归。
无多风景娱羁客,
不合年华隐钓矶,
野溆秋痕凉拭面,
僧楼竹色古侵衣。
凭栏远览寻常事,
玉树珊瑚喜共依。
《同万生宿青云寺》
山僧作苦有余欢,
野客谈禅喜暂安。
妥缀松篁开别景,
浓和云水入清餐。
联席夜枕槟榔钵,
警梦晨参舍利龛。
尘网劳劳吾与子,
焚香诵呗此生难。
来源:图/文 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