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芦峦向家”只出现在都昌《向氏宗谱》里,并未单独成村,与伍家垅、李泊嘴如今合称伍李向村,伍姓110余人、李姓50余人、向姓40余人,属左里镇傅桥村委会所辖。刚过200人的伍李向村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是一个村庄,三姓村民和谐共处,团结友爱,一直以来红白喜事都是在一起合办,比如如今村上办起酒宴来,都是“泥巴搭灶”,也就是各家各户灶堂不开火,在家的一个不漏都去赴请,乡间又有个形象的说法,叫“通门不烧烟”,这烟火气透着乡里乡亲的温馨。伍李向村开始的村址所在叫芦峦咀,有时写作芦潭咀。因为向姓在斯地田地多,亦称向家垅。所谓“咀”,就是邻湖的港汊地貌,这湖就是新妙湖,先前未筑新妙圩堤(当地人叫“大坝”),这方湖域叫北庙湖。1954年那场大水,三姓人家从向家垅往上高处的伍家垅迁,就是现在站在村头能望到的耸立高压电塔的那方青翠林中。1998年的那场号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国家实行移民建镇惠民政策,伍李向村又往更高处整体搬迁,形成现在的村址。 

伍李向村三姓祖祠
左里镇傅桥村委会现在通常简写成“付桥”,其村名之得,是缘于境内有傅家桥。1970年,傅桥大队与南连的城山大队一度合称为永忠大队,1984年更名为傅桥村委会至今。说其辖的伍李向村,行车导航没有此村导储,而要导“伍家垅”才可顺利到达。据有关资料显示,伍李向村徙居此地最早的是李泊嘴的李姓,有载是南宋景炎年间(1276年——1278年)迁入;随后而迁的是向姓,都昌“芗林”向氏之祖向经,其长子向公振之七世孙向继臻于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由高桥向家排迁傅家桥;再随后伍达先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由县城西街迁入四十一都芦潭咀(又叫草皮滩),伍达先之孙伍经棠(1526年——?)号裕吾,于明嘉靖末期由县城西街迁芦潭咀,所以又称裕吾湾伍家垅。在如今伍李向村入村路口,树立一块麻石料的“三嘴中心村”,“一嘴”就是指芦峦嘴(亦称李泊嘴)。另两嘴,一是汪家嘴傅村,傅桥有桥头港汪孟村,其北有汪家嘴,属傅姓村落,现有村民180余人;一是芦溪嘴下万村,现有村民100余人。 二
2025年8月11日下午,我在左里镇干部王英、傅桥村委会党支部书记董文显的陪同下,选择到伍李向村之芦峦嘴向家采访家训家风系列,是源于我对岳母大人的缅怀。岳母李润英生于1922年闰五月廿一日,殁于2022年农历九月廿四日。2021年5月2日,我岳母的百岁寿诞就是在芦峦咀向家举行的——我岳父向北吾(1918年——2000年)居县城焦子巷向家院,而向家院向姓是清同治年间由芦峦咀向家分迁的,所以芦峦咀向家是我的内兄向梅村、向松村等的寻根之地。县城焦子巷向家院2021年我岳母做百岁寿诞时已在棚改中拆除不存,更遑论有祖祠,于是,岳母期颐寿匾挂在了芦峦向家的祖祠内。
原村址处
当天采访时,在浙江温州办水泵厂的向惟刚等村民陪同我到了向氏祖祠,我重又仰视岳母大人两块百岁寿匾,右墙是她娘家大树乡枫树李村侄子李木森、李小林率子孙的落款匾额,左墙是我们女婿辈及后代落款的匾额,所注“期颐庄椿”四字是出于我的选定。再次见到署了我之小家庭以及淑莲姐、淑敏姐各自三代人姓名的匾额,那天岳母大人百岁寿诞现场晚辈渐次拜寿的场景浮于眼前,对老人的崇敬缅怀之情倍增。想到我的子嗣里也流淌着向氏家族的血脉,作为向家女婿的我站在“河内世家”向氏祖祠内的亲和感亦倍添。都昌向氏从第30世至第39世的世派是“庆延有本源,礼恭惟汝逸”,我妻子属“恭”字辈,出生于1978年的向惟刚笑着称我为“姑爷”。 
三嘴中心村牌
我岳父这一支县城焦子巷向氏,是清同治年间“有”字辈迁入,距今历150余年。从“有”字辈至我岳父“礼”字辈中间有“本”“源”两辈。说到县城焦子巷,留下了我太多的人生记忆。从1985年3月我调进都昌县实验小学任教,到2018年初棚改,我在焦子巷生活了33年。作为县城焦子巷乃至西街的老居民,我萌生过写一篇我知晓和亲历的焦子巷的风物人情的文章,甚至连题目都想好了,拟为《我亲爱的焦子巷》。“城绪”与“乡愁”一如酿制美酒吧,且待以更长些的时光浸染再着笔。在此,对向家院所处的“焦子巷”其名来番钩沉。由都昌县政协主编的《都昌老城记忆•九街十三巷》(2019年2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十分有历史文化记忆价值的书。焦子巷列“十三巷”之一,对其名之得书中有如此叙述:“清乾隆年间,有一刁姓县太爷在都昌任县令,他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任期将满,全县百姓联名请愿,要求他在都昌连任,经上级批准,结果连任三期。二期时在焦子巷建造一栋刁府(现邵林松、吕九莲房屋地基),因此焦子巷也称刁子巷。 ”考究这一“焦子巷”得名之说时,的确能增其地名学底蕴。但查清同治版《都昌县志》,有清一代此前并无刁姓县令,连相当于副县长的“刁县丞”都无记载。倒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都昌县县令是王天策,手下有县主簿叫焦默。主簿为正九品,职责相当于如今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如果说焦子巷与一个姓焦的当地官吏有关,绝不是无历史记载的清乾隆年间的焦县令或刁县令,倒是明末焦主簿的存在,可供演绎其名之得。焦子巷之名,源于古时此地曾居住过一个焦姓名士,此说更可信。 
村居
听内兄向松村讲述,芦峦咀向家与焦子巷向家院真正来往密切,是在我岳丈1978年做60岁寿庆时。2021年5月2日岳母的百岁寿诞,芦峦向家人的热诚,令我感触很深。我想,无论以何种篇幅,我都要为我拙荆娘家的根脉之地留下些文字。

百岁老人李润英2021年5月2日庆寿诞匾额
三
从左里芦潭咀向家到县城焦子巷向家院,可有古代先贤的故事挖掘?松村哥从原医药公司退休后,近年来在九江一家民营药店受聘为站中药柜台的营业员。他是向家“医药世家”的第三代传人,知晓从一颗中药材到一粒中药丸的泡制技能。松村哥说,从芦潭咀搬到焦子巷的,是一个叫“有终”的先辈。年逾七旬的松村哥从父亲“礼”字辈往上溯着家族赓续脉络:父亲北吾——祖父源珽——曾祖父本荣——高祖父有终,也就是到他这一辈,是向氏分迁焦子巷的第五代。在我的案头,有一本四个月前采写汪墩乡向道山村村史时借阅的2006年编修的《向氏宗谱》卷首。我发现在“列传”里收录有冠“芦峦”字样的传记,其一题为《诰授奉政大夫芦峦雨亭公并序》,此序传中的雨亭公竟然就是向有终。此传记是向有终的三子向南鹏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亲撰的,且来疏其史料。
2021年5月2日本文作者与百岁岳母在芦峦咀留影
一是向有终什么时候从鄱阳湖畔芦峦咀迁徙县城焦子巷的?传记明确记载是“同治十三年,迁居邑城”,也就是公元1874年,距今151年。焦子巷周边此前当有向氏宗祠,当然祖祠不是芦峦向家独有,而是整个都昌向姓共有。向有终迁居焦子巷,做了件敬祖崇宗之事,“见祖祠规模废弛,锐然整节,条理聿新,宗族称之,佥谓先君随地皆多善举,而先君固谦让未遑也”。 
焦子巷古井 (资料图)
二是向有终“诰授奉政大夫”“五品蓝翎”,有着怎样的仕宦经历?“诰授”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诰命文书授予官员或者亲属生前封号的制度。“奉政大夫”是正五品的文散官,也就是一个虚衔,级别上相当于如今的副市长。“蓝翎”是清朝用蓝色鸟羽制成的冠饰,通常由六品以下的低级军官佩戴,级别上低于有眼纹的花翎。向有终的“五品蓝翎”一职,颇有来头,是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保奏的。骆秉章(1793年-1867年),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晚清的中兴名臣,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历任侍讲学士、御史、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他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赣人向有终与骆秉章有交集,是“咸丰初年,粤匪倡乱,先君(指有终公)适在湘省与办军粮,以功沐湖南巡抚骆秉章保奏五品蓝翎,候选县丞。” 向有终在官途上没有有始有终地走得更远,是因为母亲年老体衰,他“遂请终养”,回到家乡照护母亲。骆秉章一生清廉公正,被誉为“晚清第一清官”,他对向有终的保荐,可见被荐之人的确筹办军粮立下战功。 三是向有终早年是个怎样的高德之人?向有终讳阳春,号雨亭,字伯遐,也就是说,他当时行之于世的大名叫向阳春。他少年时因贫废学,躬耕田垅。20岁弱冠之年,赴湖南、湖北做生意。“继父兄志”,说明向家“南游湘楚,懋(贸)迁有无”有家传。当年家道拮据,全家20余口人的生活,全凭向阳春(有终)“仰事俯育”。经20年栉风沐雨,艰辛创业,向家渐渐富裕起来。作为家中顶梁柱,向阳春持家立德,秉持“正”“孝”“义”三字。比如正直方面,母亲提出家大了要分家析产,向阳春听从母亲甘旨主持分家,他将家中最好的良田分与寡嫂与孤侄,而将硗瘠的土地留给自家。比如孝道方面,向母以86岁耆寿辞世,向阳春侍母,“远近皆以孝闻”;慈帏谢幕时,作为孝子的向阳春是擗踊号泣,哀悼不已。比如忠义方面,平日里向阳春一如阳春三月的风,给人温柔谦逊的恂恂状之感,一旦临事则毅然有为,成为众人的主心骨,给人以可倚长城的安稳,以至老小咸称他为“老先生”。 
百岁老人寿诞的欢乐(摄于2021年5月2日)
四是向有终如何教育后辈?他“素重儒,遇学者尤折节相下” ,比如对教诲儿子的老师,所给“仪物必敬必丰”。每当夜读时,他常站在学馆外听儿子们的读书声,看是勤是惰,对懒惰者必严之庭训。向有终常以自身的处世经验告诫儿子:“古圣贤莫不戒骄逸,你等持身涉世,当以‘吃亏’二字为本!”向有终在母亲驾鹤西去后不久,以54岁憾别人间,葬高桥向家排(今属都昌徐埠镇辖)。他生前与夫人汪氏举案齐眉,共兴家业。汪氏娩婉承顺,善事翁姑。在夫君常年奔波在外时主持家政,操作勤俭,教子有方。汪氏终积劳成疾,在丈夫谢世12年后相随而去,享寿66岁。向有终与汪氏生五子:长子向兆清,五品蓝翎候选巡检;次子向本宇,幼殇;三子向南鹏,邑廪生,也就是乡间所言的“补了米的秀才”;四子向兆(本)荣,我岳父之祖父,邑庠生,也是考中过秀才,只是“没补米”,没膳补;五子向海鹏,郡廪生,也就是参加府学考试的廪生,功名上离举人只差一步之遥了,享受官府廪膳补助的生员(秀才)。生三女:长适监生陈贻序,次适国学伍绍高,三适儒医万盛华。看向家门当户对的三女婿姓氏,像是芦峦咀本地人。
本文作者(右一)2025年8月11日在伍李向村采访
向有终四子生八孙,属“源”字辈,皆以王字旁取名,依齿序名:璋、瑚、瑜、琪、璧、珽、琬、琚,其中排行老六的向源珽便是我岳父之父。县城焦子巷向家院的后裔皆可在“八玉”中找到镜像…… 来源:图/文 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