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0阅读
  • 6回复

游鄡阳遗址 看历史钩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3484
积分
867462
贡献值
2401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6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1
   又骑车去了周溪的鄡阳遗址。从县城过去,路不算短,蹬上一个小时四十来分钟就能到。这地方,我记不得来过多少回了,可每次都总有说不清的感觉。

   坝头上,竖着块碑。很普通的水泥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鄡阳城遗址",是国务院立的。它就那样孤零零地杵着,四周什么都没有,除了草,还有风。初来的人,肯定要疑问:城在哪?遗址在哪?就剩块碑了?蹲下身,把坝坡上的杂草和碎石扒开,东西就现出来了。
   是陶片。灰的、红的、绳纹的、几何印痕的...大小的都有,散在土里,俯拾皆是。捡起来看,边缘被岁月和水流磨得圆钝了,有的还带着窑烧的痕迹。运气好点,还能碰到半块汉砖,沉甸甸的,棱角分明些,上面有时能摸到模糊的字痕或纹路。
   捏着这些冰凉的碎片,指尖触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过去。坝的东边,就是城头山。这山的样子挺怪的。不是我们常见的石头山,它整个山体像是由红色的砂子混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硬生生胶结起来的,远看近看,都像粗粝的混凝土。
   风吹雨打,山体被剥蚀得厉害,岩壁嶙峋,裂着深深浅浅的沟壑,有些地方鹅卵石都裸露出来,嵌在红砂里,显得突兀又结实。我沿着山脚慢慢走,脚下踩着松动的碎石和砂砾。再看那些或直或斜或立或卧的山壁,想的是县志上那些文字。说是两千多年前,汉元帝初元元年,地动山摇,震得惨烈。就那么一震,整个鄡阳县城的房舍、街道、人烟,全被掀翻,埋进了地底。
   接着,鄱阳湖水涌来,漫过松门山,一路往南淹。水越聚越多,就成了今日望不到边的的鄱之大湖—鄱阳湖。而鄡阳城,连同它所承载的一切,也就此沉入水底泥中,彻底隐没,只留下"沉鄡阳"三个字在故纸堆里。
   站在这些由红砂、卵石"浇筑"成的山壁前,看着它们对抗着风雨的侵蚀,仿佛能感触到那场剧震的余威。脚下的土地,曾是古城的基址;眼前这片浩渺的鄱阳湖,是它吞噬的巨口。而湖对岸那片渐渐兴起的烟火之地,便是"浮都昌"了。
   世事变迁,城郭沉浮,有时竟真如这湖水涨落一般自然。鄡阳沉入水底,成了史书里的一个注脚;都昌浮出水面,接续起人间的烟火。历史,就在这沉与浮之间,无声地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坝头的孤碑,山上的砾石,还有散落泥土中的碎陶片,便是它偶尔翻动时,遗落的几粒尘埃。我拍拍手上的灰土,跨上车,沿着来路往回骑。风里,似有湖水的湿气和红砂的土腥味。(溪畔志坚 曹志坚)
1条评分积分+10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昨天 11:19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6604
积分
9533
贡献值
1134
都币
5
在线时长: 67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7-16
我的老家
大树乡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7:53
          

发帖
37765
积分
42667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60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8:45
    

发帖
3517
积分
26562
贡献值
48
都币
0
在线时长: 365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2-13
我的老家
苏山乡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09:02
遗址的确是,现在都是一片荒地

发帖
8237
积分
26168
贡献值
99
都币
0
在线时长: 4441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昨天 09:32
诸多文献佐证“鄡阳在汉代是县治,不是郡治”,唐扶公元183年任鄡阳县令,佐证“鄡阳县城在公元183年没有沉入湖中。公元210年隶属鄱阳郡(公元210年鄡阳县城没有沉入湖中)”。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及地质科学文献佐证“鄡阳县成立于公元前201年。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鄱阳湖区发生大地震,鄡阳、海昏沉入湖中。”


发帖
37765
积分
42667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60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昨天 11:19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972
积分
3923
贡献值
53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6-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昨天 16:25
有否考古发掘的价值?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