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阅读
  • 9回复

传家训扬新风之538丨都昌信和刘姓:信和祠堂里的那根“文化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416
积分
1377650
贡献值
1177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33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5

【家训家规】忠诚为立身之本,宁朴实勿狡诈,宁愚拙勿乖巧,发一念而必依于理,出一言而必本于心。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仿佛家族的圣殿,记录着家族的荣耀与传统。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传统,那些崇尚“忠孝节义”的家风家训,在古祠堂文化梁柱里立于乡间,并以一种古老的方式流传下来,如同中华民族的血脉,生生不息。
信和祠堂外墙

   坐落于都昌县土塘镇信和村委会老屋里刘村的信和祠堂,1991年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且来以文化的眼光打量这所600余年前的古信和祠堂的“四梁八柱”。
   都昌刘姓就其人口规模,为全县第一大姓。据统计,承袭“彭城世家”的都昌刘姓村庄有270余个,人口逾6万。都昌刘姓奉唐朝巨容(826年——889年)为一世祖,其子刘汾之后裔分四支迁入都昌。刘汾五世孙刘彦诚为由鄱阳始迁都昌的这一大族刘姓村庄之始祖。刘彦诚仕南唐时官至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后归附北宋,是开国名臣,宋太祖封其为彬国公。公元975年殁后,谥武忠,赐葬故里都昌县黄金乡二十都留志桥杏花园木瓜墩(今属鸣山乡七里村委会所辖)。对于都昌一般民众,说刘彦诚知之者不甚多,说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刘锜,耳熟能详。刘锜就是刘彦诚的六世孙。在现今的鸣山乡七里村委会下舍村背后岭,1995年建成武忠公陵园,成为纪念刘彦诚、刘仲武、刘锜等刘氏历史名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万年戏台

   信和祠堂之“信和”,是这一支刘姓族裔的祖先之名。刘信和(1373年——1441年),行名琛八,于明永乐年间由十七都筱港下堡枣树下(今土塘镇辉煌村委会刘贵芳村)迁棠山寨头岭桂花园。后人为纪念先祖开基之劳,将棠山里至托舍村这一从东到西垅形地统称信和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信和乡,合作化时为永丰高级社,人民公社年代属土塘公社永丰大队。1962年分为化民公社信和大队,1968年并为土塘公社永丰大队,1973年复划为化民公社永丰大队,1984年改信和村民委员会。2002年土塘、杭桥、化民三乡并成土塘镇,设信和村民委员会。土塘镇信和村现有人口约5000人,辖19个自然村,其中有14个刘姓村庄。
   我们且来溯信和公之族源。刘彦诚生六子,皆以提手旁字取名,其中都昌刘姓分属其长子刘托一、次子刘折二、四子刘抗四、幼子刘捷六之后裔,另刘披三、刘授五后裔外迁。刘锜属刘捷六之五世孙,刘捷六在都昌发脉最盛,兴112个村庄,比如著名烈士刘肩三的故里汪墩后垅刘村属都昌蒲塘刘氏支系,就是刘捷六的嗣孙。刘信和则属刘托一之嗣孙,从第五世刘彦诚至第廿二世刘信和的世系传承是:刘彦诚——刘托一——刘环——刘惟己——刘子珍——刘忠良——刘添镇——刘思允——刘安仲——刘舜臣——刘梦源——刘庆四——刘同三——刘升六——刘武八——刘训六——刘琛八(信和)。
青石与红石两天井

   刘信和兄弟一人,训六公的这棵独苗与谭家冲(今神六舍村域)谭氏生子五:济一(秉良)、济二(秉彝)、济三(秉昂)、济四(无嗣录)、济五(秉昌)。信和公所繁衍的都昌刘姓村庄包括土塘镇老屋里刘村、墈上刘村、畈上刘村、丁仙庙刘村、棠山大舍里刘村、蚕冲山刘村、刘铎舍村、刘青山村、向家舍刘村、刘洐舍村、古楼村(二舍村)、玉成咀刘村、顶头山刘村、枫树下刘村、刘云村、大屋村、信和街刘村、官桥咀刘村,狮山乡刘文景村等,另还有外迁他省他市者。
本文作者(左)2025年7月16日在信和村采访

   信和祠堂是刘信和后裔共同敬祖崇宗、商议族事、纂修宗谱、助学育人、文艺娱情的场所。据信和刘氏相关资料记载,主持建造此祠堂的是信和公的长子刘秉良(济一)。刘信和耕商皆精,以勤劳和智慧在垅内垅外攒下了家财万贯,长子秉良与众弟秉承家规良训,发扬光大,更有乐善好施,广树口碑的良德,家道日炽。明景泰元年(1450年)是个彭蠡之滨的大水之年,五谷不升,赤地千里,饥馑相仍,以至饿殍载道。刘秉良开仓拯民,一次施谷一千三百担入官备赈。第二年,景泰帝赞刘良秉之替天行善美德,御封其为“义民大夫”,登承议郎,并降旨在村中罗星墩(现信和祠堂正门临塘处)建旌表坊。景泰六年乙亥(1455年),作为一家之长兄的刘秉良主持修建家族祠堂,为纪念已辞世四年的父亲,凝聚家族“信而笃行,合而兴家”的力量,遂命名为信和祠堂。至2025年,信和祠堂建成年限为670年。有资料言建造祠堂是请了“当朝地理大师”杨筠松看风水,这显然是种误载。杨筠松(广东窦州人)是唐朝风水大师,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务。他创立的形势派(江西派),核心理论为“地理五诀”(寻龙、察砂、观水、点穴、定向),强调实地勘测与自然协调。所以,明代所建信和祠堂请来堪舆的,不可能是杨筠松,有可能是他的风水术传人。得高人指点,祠堂选址在桂花园九尾松下,亥山巳向,坐西北朝东南。
祠堂石与木构件

   占地近3亩的信和祠堂,属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面阔14米,进深41米,建筑面积达580平方米。三进二天井三开间,按其规制分三大部分。居后者为祖厅,进深9米、宽6米、高6.5米,是敬置历代祖宗牌位、逢年过节虔奉祖先的地方。信和公会也设于此,族中田产收租放租、借贷放贷事宜在此商议。中间部分为官厅,是接待官家和外来客人的场所。前面是万年台,是演戏的舞台,祖厅与官厅之间有红石天井,长4.5米、宽1.5米。官厅与万年台之间有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长10米、宽8.5米。两边有与官厅相接的游楼,最多可容纳千名观众赏戏。万年台深9米、宽14米,台底高2米、台上高6米。
万年台顶蓬图案

   信和祠堂建成后,成为万千信和公后裔在此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之心灵家园。在风雨的侵蚀下,祠堂几经修葺。自清中期以来,有记载的修缮有:乾隆三十年(1765年),族中人捐资大修过一次;道光三年(1823年),“信和公裔新镌牌位碑”,各族房捐资在祖厅立碑位;2007年,村民捐资小修了一次;2024年信和公嗣孙自筹资金41万余元,向县有关部门履行报批手续后,进行了一次大修。在土塘镇信和村委会,还有一座刘溉古楼2018年被列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溉古楼是刘信和的曾孙刘溉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所建,建造年代比信和祠堂晚79年。有资料介绍刘溉是正德二年(1507年)的进士,实际古都昌县志记载刘溉只是这一年的举人,并未登过进士,当然,是否是进士,不影响他“声闻于天”的政声。
罗星墩旁古道

   上了年纪的当地信和村民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祠堂旁侧办过养猪场;八十年代办过村小学。现在的信和村小就紧临信和祠堂。信和祠堂也见证了时代变迁。脱贫攻坚期间,土塘镇信和村是九江市委统战部的定点帮扶村,通过多方齐努力,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3年,从佛子村至信和村的公路铺设了沥青,经信和祠堂正大门,使得交通变得畅达起来。1991年,信和祠堂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信和祠堂在承载着信和刘姓村民“尊祖、敬宗、睦族”功能的同时,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作为一座历史建筑,也成为乡风文明的一方乐土,精神家园的一根纽带……


来源: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2004
积分
78335
贡献值
261
都币
0
在线时长: 6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9-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7:45
拜读了!很有意义的记载!

发帖
8203
积分
26022
贡献值
99
都币
0
在线时长: 44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7:51
江西省刘姓人口超过282万,九江市刘姓人口超过26万,都昌县刘姓人口超过6万,土塘镇刘姓人口  ,皆为第一人口大姓。

发帖
25401
积分
158975
贡献值
361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08:58
感谢汪部长的精彩分享

发帖
980
积分
4603
贡献值
2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2-27
我的老家
多宝乡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昨天 09:43
回 弓箭手 的帖子
弓箭手:江西省刘姓人口超过282万,九江市刘姓人口超过26万,都昌县刘姓人口超过6万,土塘镇刘姓人口  ,皆为第一人口大姓。 (2025-07-29 07:51) 

都昌刘姓汪墩才是第一位

发帖
5661
积分
180723
贡献值
1305
都币
0
在线时长: 735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6-07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昨天 09:49
拜读了!很有意义的记载!感谢汪部长的精彩分享!

发帖
36976
积分
41878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昨天 10:16
拜读了!很有意义的记载!

发帖
36976
积分
41878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昨天 10:16
感谢汪部长的精彩分享!

发帖
8203
积分
26022
贡献值
99
都币
0
在线时长: 44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昨天 10:18
根据都昌县信和祠堂的建筑特点,其建筑形制与浮梁古县衙等诸多建筑相似,是依据朝廷规制,由当地官员及地方工匠主导设计和建造,不是“地理大师”们设计的。

发帖
7120
积分
36459
贡献值
1134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75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昨天 12:00
谢谢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