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1阅读
  • 4回复

家训扬新风之537丨土塘镇冯家坊:《宋史》里的冯椅之子冯去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259
积分
1377332
贡献值
117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33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32

【家训家规】吾家素守善德,子孙毋敢非习妄为以败家,素仍以“仁义礼让”四字存心。  
   都昌县土塘镇冯坊村委会多冯姓村庄,承袭“理学世家”,源于其南宋先祖冯椅,冯椅(1140年——1231年),号厚斋,是都昌“朱门四友”之一,《宋元学案补遗》有源于朱熹理学的“厚斋家学”之说。冯椅之子冯去非在《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有单传。此篇对冯去非在煌煌《宋史》中的本传来番解读,追寻其历史背影,丰富都昌历史名人研究资料。
冯家坊出村口门楼

   《宋史•冯去非传》云:“冯去非,字可迁,南康都昌人。父椅,字仪之,家居授徒,所注《易》《书》《诗》《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子弟子传》《读史记》及诗文、志录,合二百余卷。”
   冯去非是冯椅第几子?南宋孙德之所撰《深居冯公墓铭》载冯椅生四子,依齿序为:冯素餐、冯去非、冯去辨、冯某筹。此说学界多不认可。都昌《灵芝冯氏宗谱》明确载冯去非为冯椅(厚斋)之长子,冯椅生四子,依齿序分别为冯去非,字可迁,号深居翁;冯去辨,字可讷,号皆山;冯去弱,字可久,号蠹公;冯去疾,字可大,号雪岩。《江西通志•人物志》亦载冯椅:“子四人,去非,仕至谏议大夫;去辨,仕至侍郎;去弱,知宁国府;去疾,直徽猷阁。”《宋史》所列冯椅系列著述200余卷大多散佚,仅《厚斋易学》与《周易明解辑说》流传至今,2006年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将此汇入新编的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
冯椅《厚斋易学》书影 (选自“湖畔黄昏”公众号)

  《宋史•冯去非传》云:“去非,淳祐元年进士。尝干办淮东转运司,治仪真,欧阳修东园在焉,使者黄涛欲以为佛寺,时已许荐,去非力争不得,宁不受使者荐,谒告而去。”  
   冯去非(1188年—1265年)于淳祐元年(1241年)登进士,时年43岁。初授滁州户曹。淳祐二年(1242年)六月,宋理宗命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冯去非为制置使司准备差遣,随余玠守四川。此后十年间,冯去非作为余玠的幕僚,参与谋划对蒙作战,协助余玠涌蜀有功。淳祐十三年(1253年),因丞相谢方叔屡进谗言,余玠遭理宗猜忌而愤懑成疾,于同年七月暴卒,冯去非亦因此被罢为郴州桂阳丞。不久,又迁为淮南东路转运司主管。淮东转运使司治所在仪真(今江苏仪征),仪真有一座欧阳修东园,转运使黄涛打算将其拆除改为佛寺,当时黄涛已经许诺举荐冯去非,但冯去非坚决反对此事,力争不得,便宁可不接受他的举荐,毅然告假离去。
清雍正版《江西通志》载冯椅四子 (选自“湖畔黄昏”公众号)

   《宋史•冯去非传》云:“宝祐四年,召为宗学谕。丁大全为右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帝为下诏禁戒,诏立石三学,去非独不肯书名碑之下方。监察御史吴衍、翁应弼劾诸生下狱,去非复调护宗学生之就逮者。未几,大全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蔡抗去国,去非亦以言罢。”      
   宝祐四年(1256年)六月,时为侍御史兼侍读,后晋升为右谏议大夫的丁大全专横弄权,太学生刘黻等六人率领太学、宗学和武学的学生们,跪在宫门前联名上书,劾奏丁大全奸邪误国、不堪重用。宋理宗对此大为恼怒,下诏禁戒三学学生,并在三学的门口立石碑,让官员和学生们在石碑下方签名以示顺服,唯独冯去非不肯书其名。同年十一月,丁大全又唆使其同党监察御史翁应弼、吴衍弹劾太学和武学学生刘黻等八人不守礼法,理宗下诏将刘黻等人削籍并流放江西、湖南州军,另外还对参与此事的七名宗学生削籍并关押。冯去非为解救被关押的宗学生,再次上书进言为诸生辩护,理宗不听进言。不久,丁大全小人得志,擢升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见皇帝昏聩如此,时为参知政事的蔡抗也心灰意冷,坚决辞官回乡。宝祐五年(1257年),冯去非也因屡进忠言而被罢免。
朱熹《朱子白鹿洞教规》

   南宋时的“三学”所指为何?“三学”通常指属国子监的三种官办教育机构太学、宗学与武学。太学是最高学府,设在临安(今杭州),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宗学以培养宗室子弟为主,地位低于太学;武学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标,主要教授兵法、武艺等实用技能。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九•理学”在“冯去非”条注“三学”为“太学、京学、宗学谓之三学”,究其实“京学”不在“三学”之列。南宋时期的京学通常指杭州府学,属于地方官学体系,主要面向地方学子。冯去非得同邑江万里等名流举荐入朝担任掌管宗学的宗学谕,此前历经地方官场的辗转,先后知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一带。一说未赴任)、宝应县(今属江苏扬州市)、寿春府(今安徽寿县一带)通判、两浙转运司主管等职。
冯家坊民居嵌“理学世家”

   在此不妨叉开一笔,来说说冯去非与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其故里在今都昌阳峰乡府前江村)之师生关系。冯去非比江万里大10岁,早年他在白鹿洞书院担任山长,办“去非书舍”时,教过求学白鹿洞书院的江万里。元代大儒吴澄是首先将黄灏、彭蠡、冯椅、曹彦约归为都昌“朱门四友”,他曾如此论及冯椅之子冯却非与江万里的交集:“深居(指冯去非)者,古心江丞相同乡里之父师也。古心之家自有深居《洪 范 》印本 ,其有取 于贺者 ,亦喜其与乡里前 辈之书同故尔。”都昌《灵芝冯氏宗谱》记载,冯去非之子娶江万里之女, 江万里题《冯氏大成宗谱序》曰:“万里与有通家之好, 见不忘先派之诚,故为叙之。”        宋史•冯去非传》言:“归舟泊金、焦山,有僧上谒,去非不虞其为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僧乘间致大全意,愿毋遽归,少俟收召,诚得尺书以往,成命即下。去非奋然正色曰:‘程丞相、蔡参政牵率老夫至此,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斯言何为至我!’绝之,不复与言。”
村中古树

   时年69岁的冯去非被罢官后,坐船回乡,途中夜晚停靠在金山、焦山(今属江苏省镇江市所辖)之际,偶遇僧人来访。冯去非最初不知其为已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奸相丁大全派来的说客,对僧人热情款待。谈话间,僧人便找机会向冯去非表达丁大全的挽留之意,希望冯去非暂时不要回乡,在此处住上几日,便可以等到朝廷重新任用的诏书,并恳请留下书信给他带回去复命。冯去非闻言,非常气愤,正色道:“程丞相(指程元凤)、蔡参政(指蔡抗)牵率老夫至此,当不负其望,刚正自守!今天我自归我家乡庐山,不再涉足官场矣。想不到尔等竟出这话来羞辱我!”冯去非严词拒绝后,话也不愿多说便挂印而去。
   400余字的《宋史•冯去非本传》行文至“绝之,不复与言”处戛然而止。那么,冯去非人生的舞台何时落幕呢?且检索相关资料略陈。冯去非年过古稀后居家著述,闭门谢客,并于景定元年(1260年)徙居瑞阳(今江西高安)。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丁大全遭贬黜,宋理宗为三学事平反,遣使诏命冯去非主管仙都观(在今江西抚州市),知兴国军。咸淳元年(1265年),偶染微恙,卒于金陵寓舍,享年77岁。冯去非一生仕途坎坷,辗转任职州县间,因其为官清正廉洁,死后竟无余财,幸得友人捐赠丧费,安排舟船,其灵柩才得以运回都昌故里。都昌冯氏谱乘载,冯去非与夫人黄氏合葬于泓潭之东坳上石窟嘴(今属都昌土塘镇冯坊村所辖)。  
冯家坊村文化活动中心

   “天地一深翁,匡庐气所钟。”这是名僧释文珦在《冯深居挽词》中对好友冯去非的哀赞。“匡庐岩岩兮,公学与之而颉颃;左蠡淼淼兮,公之文与之而汪洋。”这是南宋朝担任过建宁通判、秘书中丞的大儒孙德之在收入其《太白山斋遗稿》的《深居冯公墓铭》对冯去非的铭赞。“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舵月,浩歌归去。”这是冯去非自己的词作《喜迁莺•凉生遥寄》中发出的人生慨叹。冯去非自号“深居翁”,面对龌龊的时局,他不会同流合污,而是以“去非”的姿态,深处隐居,淡定明志。《宋史》中的冯去非传略,史家对其品行没去置评,但我们在品读之余,分明看到了一个“理学世家”的传人那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弘扬理学、清廉卓立的身影,清晰地留在不朽的史册里……


来源: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2条评分积分+50
都昌零距离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昨天 12:15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昨天 10:39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25333
积分
158907
贡献值
361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31
感谢汪部长精彩分享

发帖
36879
积分
41781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0:39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3283
积分
864907
贡献值
23883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2:15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7111
积分
36450
贡献值
1134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7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昨天 17:57
谢谢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