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97阅读
  • 3回复

味蕾中的乡愁,难忘狮山炒花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3232
积分
860200
贡献值
23845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5小时前
   过去,在都昌狮山逢年过节时,各家用来招待客人的点心有不少。有冻米糖、红薯片、董糖、芝麻糖、千层糕等这些甜糕点,都是小孩子们的心头好,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更是馋得不行。以前父母带我去亲戚家做客,那些糕点我不太敢动。大人有交待糕点是主家充当 ”门面担当”。懂礼数的家长们,至多不过是在主客相互客气寒暄之下,才会让小孩子拈起一块糕点浅尝辄止。相较而言,朴实无华的炒花生反倒成了大人们交流时的“常客”。都昌的花生个头小,表面有麻纹,一般里面有两粒或者三粒花生仁。在狮山本地乡下,大家叫它 “麻结的”,也有人叫 “挖结的”。因为个头小,得用拇指掐开,剥起来挺麻烦。虽说炸着吃也香,但都昌本地人大多还是喜欢炒着吃。
   都昌狮山种植花生的历史得有 600 多年。据说在明朝的时候,有都昌人从金陵带了花生种回来。以前全县各地都种花生,后来因为狮山旱地多,种植面积广,再加上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都特别适合花生生长,慢慢地就培育出了如今的本土品种。这种原始的本地花生,从外观上看不太好看,里面的花生仁红皮细长,果实也不饱满,本地人称它为 “挖结的”。
   到了 80 年代末,有人引进了外地品种,乡下叫 “扯结的”。“扯结的” 和 “挖结的”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收果子的方式。收 “挖结的” 得靠人工一个个从土里挖出来,有时候挖的时候还会把花生壳弄破,清洗花生的时候污水渗进去,如果不及时晒干,里面的果仁就会烂掉。“扯结的” 就简单多了,直接把花生藤草扯起来,花生就会连根带果被拔出来,然后再采摘就行,一般也不会损伤花生。“扯结的” 产量高,含油量也高,适合用来榨油和做油炸花生米。而且它收采简单,生长周期短,和 “挖结的” 营养价值也差不了太多。农户们为了图省事,都爱种 “扯结的”。这一来,“扯结的” 种植比例越来越高,一度达到了 9 比 1,原本的 “挖结的” 差点都要绝种了。
   狮山地处都昌东部,是丘陵地带,有田垄也有山丘。每家都有水田和旱地,水田一般种稻米和油菜,旱地就多种花生、黑豆、芝麻这些杂粮。嬷嬷(祖母)还在世的时候,一直坚持种本地花生。那时候,父亲每次去南昌走亲戚,都会带上三种礼物:一是炒花生,二是 “豆冲”(一种豆制品),三是银鱼,银鱼是最值钱的。但姑妈却把都昌老家的炒花生当成宝贝,只有家里来了贵客,才会拿出来招待。一晃 40 多年过去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有时候我和年近古稀的表哥表姐说起以前的事,大家对老家的土花生还是念念不忘。
   谷雨过后,嬷嬷就会把旧年留的花生种选出来,晒干、剥仁。这时候我就借着剥花生壳的机会,偷偷吃点花生种仁。我家地少,嬷嬷每年就种 2 分地的花生。嬷嬷在刨平松好土的地上挖坑,我跟在后面拎着篮子,往每个坑里放两粒花生。全部播种完,再撒上草木灰盖住。种花生最担心遭害虫,土壤里有一种白色的虫子,小拇指那么粗,乡下叫 “地狗子”,专门偷吃地下的农作物,像大豆、花生、红薯这些夏季长在地下的作物,都是它的 “目标”。从播种后,要经过漫长的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有时水肥管理不好,只会光长花生草,根下不结果局面。一直要等到霜冻的时候,才开始收花生,前前后后大概要 6 个月时间。“扯结的” 生长周期就短一些,大概 5 个月。
   挖花生的时候,得先把花生藤草除掉,然后带个小凳子坐在地头,用一把五尺长的小钉耙,一耙一耙地把泥土挖开,再敲碎土块取出花生,这活儿特别辛苦,一天也挖不了二十斤。花生刚挖出来的时候,剥开粉色的外皮,里面白白嫩嫩的果肉吃起来鲜甜可口。嬷嬷一般会把少部分洗干净的新鲜花生,加点盐放在水里煮熟,让我们尝尝鲜。但大多数花生还是收起来晒干存放,留着过年当年货。
   留作种子的花生,嬷嬷会放进瓮里,盖上盖子,用油纸蒙住,再用细绳子紧紧捆扎好,防止老鼠偷吃或者受潮。大部分花生就用透气的蛇皮袋挂在房梁下的钩子上,这样能防止老鼠来祸害。小时候听嬷嬷说,我们家的花生种,至少传承了上百年,每次挖出来的花生,都是先晒干留种。
   过去,女方出嫁的时候,花生也是嫁妆里的 “传家宝”。一般会将生花生放在鞋子、木盆之类的家具服饰里,寓意是早生贵子。这里的 “早” 指的是 “枣子”,“生” 指的是 “花生”,“贵” 指的是 “桂圆”,“子” 指的是 “莲子”。谐音,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家族繁衍昌盛。在这诸多寓意之物中,唯有花生,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与广泛的种植,真正实现了百年传承,成为家乡民俗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过了腊月初八,各家开始准备年货,这时候才会炒花生。炒之前得先挑一遍,将那些空壳、瘪粒挑出来,选出饱满的花生果,把那些发黑、破口的去掉,留着以后剥出好的果仁炸花生米。嬷嬷炒花生的手艺特别好,从我记事起,炒花生和蒸米粉肉就是她的拿手绝活。炒花生的时候,先将铁锅洗干净,确保没有油污,把晒干的河砂炒到 200 度左右,再把花生放进去一起翻炒,这时候就不再加柴火了,靠砂子的余温把花生炕熟。在花生还没散发出香味之前,得一直留意砂子的温度,火太大花生就烤糊了,火太小又炕不熟,香味出不来。等花生炕成六成熟的时候,砂子温度下降 40 到 50 度,就用这余温再炕一晚上。
   第二天把砂子筛掉,这时候的花生色泽金黄,外壳酥脆,剥开外壳,香气扑鼻。用拇指和食指一搓花生衣,红衣就脱落了,露出白玉般的果仁。放进嘴里,香味瞬间充满整个口腔,这就是花生最原始的香味,这样的花生才是真正的极品。纯粹而热烈,让人欲罢不能,但凡开了口,便难以停下,非得将面前这一盘花生消灭干净,方能心满意足。  
   等我真正懂得品味花生的醇香时,嬷嬷已经去世多年了。嬷嬷炒的花生、蒸的米粉肉,香味似乎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怎么也抹不掉。近些年,母亲接过了嬷嬷手中的 “接力棒”,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得心应手,唯独炒花生这门技艺,相较嬷嬷,还是略逊一筹,要么火候过了头,花生带着焦糊味,要么火候欠些,花生略显生涩。但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却尽力了!虽然也想坚守,也想传承!奈何人已老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炒花生大多已被机器取代,虽说效率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可我总觉得,机器炒制的花生,好似缺了些“灵魂”,再也寻不回记忆中嬷嬷亲手炒制的那般韵味。走南闯北多年,我品尝过形形色色的花生品种,油炸的,水煮的,盐焗的,制作工艺五花八门,产地亦是天南海北,然而,唯有家乡狮山的炒花生,宛如一位久违的故友,让我心心念念,魂牵梦萦。那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情,一段深深的回忆,它承载着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想起,心底便会涌起一股暖流,慰藉着漂泊的灵魂!(乡土拾贝 鄱湖牧童)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1198
积分
1240
贡献值
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6小时
注册时间: 2024-03-21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6小时前
谢谢分享。

发帖
1995
积分
77974
贡献值
2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651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9-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7小时前
我们这里原先的本地花生叫牵藤花生,特香;后引进来的叫强盗花生,粒大量多,但香味差些。

发帖
7082
积分
36421
贡献值
1134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狮山花生吃过,确实不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