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训扬新风之528丨都昌籍教授风采篇(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级教授杜杨松——
在和合乡设立“泽丁奖学金”感恩父母、关爱家乡
2025年7月2日,我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杜杨松教授(已退休)京城电话之邀,参加了在他的家乡都昌和合中心小学举办的2025年“泽丁奖学金”颁奖仪式。杜先生因另有他事,这次并未亲临颁奖现场。关于杜教授的生平故事,2019年7月5日,我曾以《杜杨松:故园里的丁香花开》为题作过报道,后来还收录进我的《村庄里的人文》地方文化散文集中。
杜杨松父亲杜泽党、母亲杜丁香瓷像
杜杨松先生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先来摘录一段关于他的简介文字:杜杨松,1957年8月出生于都昌县和合乡田畈村。在父亲杜泽党和母亲詹丁香的养育和关怀下,1964年9月至1970年1月在田畈小学学习,授业老师主要有汪芝梅女士和吴维珍女士等;1970年2月至1973年7月在和合二中学习,授业老师主要有吕敬前先生和于英恭先生等;1978年2月至1988年6月在南京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主要有彭亚鸣教授、孙鼐教授和王德滋院士。1988年7月至1990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指导教师是翟裕生院士。1990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副教授,1993年7月任教授,1995年7月-1995年12月和1996年10月-1996年12月分别在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任短期访问教授,1999年12月任博士生指导教师,2008年7月任二级教授。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和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1994),以及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2001)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个人(2001)等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赴加拿大、美国、巴西、瑞典、挪威、丹麦、英国、瑞士、意大利、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进行短期国际合作交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曾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和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以及研究生院和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并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和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地学组)委员、北京市属单位职称评定委员会(地学组)委员、北京市教委所属单位职称评定委员会(地学组)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委员会和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等职。2024年10月当选为都昌县鄡阳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监事长。
2019年暑期杜杨松(左)与本文作者(中)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合乡滨湖村支教点
作为京城的名教授,杜杨松对家乡故土情深,关爱家乡教育,2019年设立田畈小学丁香奖学金,对和合乡田畈小学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予以奖励,“丁香”是其母亲詹氏的名字。2019年6月28日,我陪同时任都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樊珈妤参加了此次活动。从2024年开始,杜杨松先生与夫人周蔚萍在和合田畈小学设立丁香奖学金的同时,又在和合中心小学设立“泽丁奖学金”,范围也扩展到和合乡中心小学。“泽丁”之“丁”,杜先生仍是嵌入了其母之名;“泽丁”之“泽”,则是取了其父杜泽党名字中的一字。我在2025年7月2日参加“泽丁奖学金”颁奖仪式致辞时,自然将“泽丁”含义进行了一番解读——杜杨松先生夫妇在家乡设立奖学金奖教奖学,也是以此感恩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作为获奖的教师,要向杜先生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爱润“泽”学生心田;作为获奖学生,要像“丁”香花一样绽放芬芳,健康成长,长大后更要传递爱,让爱的百花园里满是春色。当天的颁奖仪式上,我问坐在我身旁的杜教授的三哥杜青松先生,2025年这届“泽丁奖”奖金设置情况,杜青松大哥告诉我,今年田畈小学的丁香奖学金是4800元,和合中小的泽丁奖学金是2万元。杜先生从2019年开始,坚持年复一年地倾情在家乡小学奖教奖学,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和合中心小学
五年前,杜先生曾撰写过以《我是一名十足的幸运者》为主题的回忆文章,陆续用微信发给我欣赏。当年,我还将他回忆父母的一部分文字以《劬劳情深》为题,推荐给《今日都昌》报,2020年3月23日予以刊发,让家乡的读者了解杜先生对父母亲的深切纪念。在此,特转发此文,以此缅怀逝去的杜先生的父母,亦向杜先生的善德致敬!《劬劳情深》
我的家乡是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和合乡田畈村委会畈上(磨盘洲)杜家村。从出生到上小学前,我一直享受着父母的宠爱,懂得了一些浅显的做人道理。劬劳父母,抚我棘心,父母的养育之恩,没齿难忘。
2025年7月2日给泽丁奖学金获奖老师代表颁奖
杜家村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村庄。一条弯曲的大水沟将村庄分成北和南两部分。依据亲族和聚居关系北部磨盘洲又分为墩上杜家、七房里杜家和畈上杜家,南部又分为山下杜家、新屋里杜家和老屋里杜家。我家所在的是畈上杜家,其标志是三栋呈北东-南西向平行分布的大楼房,每栋楼房都有两个天井间隔前、中和后三个大厅,大厅的两侧是正房,天井的两侧是偏房(旁边临和合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名的西田小学),我家就住在南西端的大楼房中。在我离家上大学前,我家只有中厅东北侧的一间正房(含阁楼),外加一间紧邻大楼房西侧的侧房(兼作厨房、猪栏和卫生间),同时还借用了在景德镇做陶瓷工人的一位远房叔叔(名叫杜寿生)紧邻我家正房的一间偏房(含阁楼)。印象中正房、偏房、正房阁楼和偏房阁楼我都先后住过。我家所在的大楼房前有一个小广场,小广场上有三株口径一米多的参天古樟树,广场前有一个大池塘,东北和西南两侧连着前述的大水沟。当时那里水青树绿,环境宜人,民风淳朴,但交通闭塞,观念陈旧,经济落后。
2025年7月3日给泽丁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父亲杜泽党是地道的农民,尽管没有什么文化,却是当地有名的庄稼把式,兼编鞭炮和杀猪匠,以德立世,正直能干,是家中的顶梁柱。儿时记忆中的父亲很慈祥,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过小年那一天都让我坐在他的脖子上(俗称“骑马”),步行到离杜家村不到两公里远的舍里詹家村外公外婆家,让我在那里过小年,第二天又让我“骑马”从外公外婆家回家过大年。1964年夏初,有一次我玩小皮球时不慎跌入我家大门外池塘边一口新开挖的超深井中,被在附近打篮球的社教队员搭人梯救起来,当时我满脸煞白,惊恐万分。父亲见到我时即刻背起我往家跑,到家后把我放到床上,和蔼地摸着我的头,反复说“不怕、不怕”,使我感受到依靠,很快就平复下来。在我读小学期间,每年中秋节晚上九点左右,父亲都会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一块饼,早几年的饼无馅,可能就是现在的桃酥,后几年的饼有馅,但很薄,切成几小块,然后拿一小块给我,让我先吃。每次我吃着饼,在感受到油酥和甘甜的同时,也体会到快乐和幸福。
西田杜家磨盘洲株树塘今貌
父亲自己不识字,但懂得知识重要,尽可能支持子女读书。记得是在1968年初秋的一个星期六凌晨四点多,父亲推着一辆像一座小山一样满载棉花的手推独轮车,从家里走到县城去卖棉花。我有幸作为父亲的助手在前面拉车,从而有机会第一次前往县城。大概在早晨7点多就到了县城,九点多就卖好了棉花并拿到了钱。当时父亲对我说,今天我拉车有功,可以奖励我一下,让我喝一碗肉片汤。我当即就说不想喝肉片汤,想到新华书店买一本书名为《十万个为什么》(代数 1)的书。记得那时一碗肉片汤大概1毛2分钱,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要1元3毛5分钱,父亲不仅给我买了这本书,还让我喝了一碗肉片汤。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也有几次拉车到县城,父亲又为我买了《立体几何》和《十万个为什么》(代数2和化学)。如果知道当时一个男劳力一天才挣1毛2分到2毛2分钱,就可以知道父亲对我学习支持的力度有多大。 读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令我永生难忘。记得是在1966年下半年,我正在当时的西田小学三年级读书。有一天上午,教我们算术的老师找到我与另一位同学,要我们写大字报批判我们的班主任汪芝梅老师。但我们平时对汪老师印象很好,觉得汪老师和蔼可亲,工作辛苦,因此不知道大字报应该如何写。当时数学老师就“启发”我们说,汪老师让我们整天学习是提倡“业务挂帅”,因考试成绩优异而奖给我们笔记本是搞“物质刺激”。由于我们年龄小,不懂是非,就按照数学老师的意思写了一张大字报,并将大字报像封条一样贴在汪老师1号宿舍门和门框接合处。贴好大字报后我们就像没事人一样走开了。临近中午汪老师下课后走回宿舍,看到她住的宿舍门被人用我们写的大字报封了,感情受到很大伤害,门又进不去,悲苦难禁,只能坐在宿舍楼大门门槛上哭,不一会儿眼睛就又红又肿了。恰巧那天中午我父亲干完农活后正走回家准备去吃午饭,路经宿舍楼,看到汪老师一个人坐在门槛上,眼睛又红又肿,十分关切,遂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汪老师起初不肯说,但我父亲执意要问清楚。她没办法只得将大字报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父亲。我父亲听后十分愤怒,即刻把大字报揭下,“咔、咔、咔”几下就撕得粉碎,之后请汪老师回房间休息,一再安慰,并说有责任他全负。
2019年6月28日丁香奖学金颁奖旧照
那天中午放学后,我像平常一样哼着小调蹦蹦跳跳着回家,刚跨过家门,一只脚在门内,一只脚还在门外,“啪”的一声,我的头挨了一鞭(赶牛的麻绳鞭,前头有两寸多长的粗圆头,浸了水),脸上顿时出了一道很深的血印子,痛彻心肺。我赶紧用双手掌盖着头,委屈地说今天学习很用功且什么坏事都没做,不明白为什么要挨打。“是吗?”伴随着父亲的质问,只听到“啪、啪”两声响,我的头又挨了两鞭。打完三鞭后,父亲问我今天是否写了大字报,我才想起这事,并说是数学老师让我们写的,不知道有什么不对。父亲听后,对我说:“老师像父母一样用心教学生,必须尊重,何况汪老师还是一名好老师,不仅关爱学生,而且认真负责。”他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老师。受了父亲的教育,尊师这一观念就在我心中扎了根,永远不变。此后,我没有写过一张大字报。 母亲詹丁香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勤劳慈爱,仁厚贤良,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从我上学起,就看到母亲整天为全家人操劳。夏天农忙时学校放假我全天在家,父亲与哥哥和姐姐(后来还有嫂嫂)每天天未亮就出工割稻或者插秧。母亲同时起床烧开水和煮稀饭并收拾屋子。待水烧开后将开水舀入放好茶叶的壶内泡好茶,再将从楼上缸中拿来的炒粉(用炒熟的大米磨成的粉)分到一个个蓝边碗中,然后将茶壶和粉碗放到一个菜篮中用毛巾盖好,让我送到父亲那里让他们吃早点。父亲他们早晨干完活后就回家吃早饭。待大家吃完早饭后,母亲就收拾锅盆碗筷,喂猪食。之后即刻起身到自留地或菜园子中采摘果蔬,再拿到池塘中清洗好后拿回家。然后又马不停蹄地拿起全家人昨晚洗澡后换下的一大篮衣服,到池塘中清洗。由于天气热,不一会儿母亲的后背衣服都被汗湿透了,有时还从脸上掉下汗珠。衣服洗好后再拿到家门前晾在晒衣杆上。衣服晾好后立即开始炒菜做饭,待全家人吃过午饭后又要收拾锅盆碗筷。中午稍稍休息一下后,又要准备好下午的点心让我送到父亲那里去。接下来还要叠衣服和喂猪食。之后有点空余时间,有时缝衣补袜,有时为我剪指甲,有时还到自留地里除草摘南瓜。到了傍晚又要为一大家人准备晚饭,待大家吃完晚饭后还要收拾,烧好热水让大家洗澡。直到所有人都休息了,母亲才整理好屋子里的东西,最后一个上床睡觉。母亲一生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如此她也十分开心,这让我从小就明白了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
2025年和合中心小学泽丁奖学金颁奖现场
母亲对我特别宠爱,在我已经好几岁的时候还允许我往她怀里钻,在生活上时常给我开小灶。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在1965年初夏我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母亲从一个铁鼎罐中盛一小碗熬好的超稠热稀饭放到饭桌上晾,同时叫我拿一个扫把将厅堂打扫干净。扫完后母亲对我说,你今天扫地劳动有功,应该奖励你,你就把那碗晾好的稀饭吃了吧。听到母亲这句话,我当即端起碗狼吞虎咽地把稀饭吃了。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晚上吃的饭是用很多红薯梗和叶与极少的稀饭混合而成的,很难下咽。我这一小碗稀饭中所含的饭粒可能超过一个大人吃的一餐晚饭中所有的饭粒。母亲给我吃的这碗稀饭不仅让我感受到如山的母爱,更让我懂得不劳不获的道理。以至于后来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跑到厨房中拿起扫把去扫厅堂的地,好像这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印象中母亲特别善良,乐于助人。记得我家有一位邻居,属于我奶奶辈,叫杜雪春,无儿无女,是一位孤寡老人。在我童年时期,只要我家做了好吃的,母亲都要派我端一小碗送到雪春奶奶家去。母亲闲暇时,常找雪春奶奶聊天。后来雪春奶奶年龄很大,卧床不起,我母亲又无私地承担起照顾她的重任,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直至她过世。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了母亲的仁爱之心。 我年逾花甲,生活在繁华的京城,回首人生路时,唯有以挚念告慰逝去的父母,传承好父母的美德。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