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13阅读
  • 8回复

菜油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2855
积分
982532
贡献值
1049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38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菜 油 坊
于爱民


   我们那里的农村,早年合作社没见过出售菜籽油。每家都种油菜,收割的菜籽送去榨油,吃的油来自油坊。
   乡民们说:明天去“榨里”称油。榨里,指的就是油坊。
   一个村委会,叫一个大队,我那大队十来个村子,四五百户,共一个油坊。
   古老的或并不古老的油坊现在都消失了,回忆八十年代之前的乡村,油坊是标志性的景物。
   老一辈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常有油坊,很多人写过它。我这一辈之后的人,是见不到带石碾的油坊。
   我读的那个小学,旁边有一座油坊。小路经过油坊门口,从那经过,老远就能闻到四处飘散的油香。油坊在大队的中心位置。一九八几年油坊还在,现在一点踪迹都没有,被推土机推平了种上了果树。
   油坊有四五个工人,都是附近村子里的,他们中午在油坊吃饭,傍晚回家,清早赶来。除了一个记账称油的人略显瘦弱,其他几个身型健壮。冬季之外,他们光着膀子,满身粘着粉尘,乌黑的的裤子吸足了油,油光闪闪。那时有点羡慕油坊工人,他们油水足,有人说油坊中午炒菜把油当水,油淹着菜。我家里的菜,油水少的可怜。
   油坊是大队公有,以什么方式经营,是承包还是自营自收,我不清楚。
   菜籽收割完毕,全部送进油坊,管账的记下菜籽多少,算出兑换油的数量。拿壶来称,称一次记录一次。
   堆积如山的菜籽,工人师傅要忙大半年,农忙就歇工回家干农活,闲一点就来榨油。
   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油坊,家里叫我顺路称油来,上学时把油壶放在油坊,放了学就带油回家。一次称七八斤,一年下
   来一家人吃三四十斤油。
   爹对我说:拿油壶去榨里称点油,家里没油了。
   称了几次油,工人师傅就熟了,偶尔会拐进去看榨油,铃一响,急忙跑去教室,工人们很少驱赶我们。如果一次跑进去的孩子多,或有调皮的干扰他们作业,就赶我们出来。
   这油坊和古代油坊的样貌差别应该不大。很古老的油坊我没见过,我见过的已经用上了突突炸响的老式柴油机,机身庞大,机体乌漆嘛黑、油污斑斑。机器取代了部分畜力。
   油坊哪一年建的,无从猜出,从里面的陈设和外观来看,几十年的历史是有的,或者更古老。柴油机是后来加装的,以前用牛拉滚子。两间连通的青砖瓦房,一大一小,大的面积两三百平方左右,比民房大的多,小瓦房堆放油菜籽,大瓦房是榨油场地。
   大瓦房东边,地面陷着一圈石质碾沟,圆形碾沟直径约十米,沟深半米,占据了大瓦房的三分之一。巢沟里压着一个石质滚轮,粗木杆连着,柴油机把动力传到滚轮,滚轮直径过两米,这么大,骡子根本拉不动。滚子不停的碾压菜籽饼。简单说:就是碾粮食的大碾子,只是没有用上骡子或牛。
   靠北的墙边,是土砖灶台,一天到晚烟汽腾腾,油菜籽炒熟才能榨出油,碾碎的菜籽饼要回锅蒸,有专人围着锅蒸炒。进门的边上摆着几口油腻腻的大缸,油就存放在那里。
   大瓦房中间位置架着榨筒,油坊的核心就是它,榨筒是一整段树木,长约六七米,中间掏空,一摞菜籽饼码在榨筒内,像一堆月饼。榨筒什么树木不知道,我惊讶于它的粗壮,要两三人合抱,这么粗壮的一大段树木,当地山林里没见过。  
   炒熟的菜籽放在一个圆形模子里,模子临时做,做模的人光着上身,赤着脚。铁圈放在地上,压在扎了一头的稻草上,倒进熟菜籽或碾细的菜籽饼,稻草翻转过来盖住,光脚踩实踩平,再加一个铁圈套住,一个可以放进榨筒的饼块就做好了。
   现在的榨油机先进,一次就能把油炸干净,省时省工省力。原始的手工撞击榨油,工序繁杂,耗费体力,一次榨不干净。压榨了的菜籽饼坚硬如铁,一锤一锤敲成小块,放到碾沟里,沉重的石碾子把它反复碾成粉。碾完了回锅蒸,又用模子做成菜籽饼,塞进榨筒接着榨。
   榨筒前面,摆放着大小不一的木楔子,楔子头上套着像算珠的铁锤头,房梁下悬吊着撞击杆,如一杆能称大象的秤,杆长五六米,碗口粗细,被摸的油光泽亮,杆端也套着铁锤头,铁锤头属于撞击部位。
   菜籽饼装满了榨筒就开榨,那时,几个工人暂停各自手里的活走到一起,三四个人抓住撞击杆,拉开架势,步调一致,他们像攻击城门士兵,有时喊着简短的号子:嗨哈、嗨哈,嗨哈…。
   他们慢慢后退,撞击杆拉足势,然后一起突然向前快速一推,当啷一声,插在榨筒里的楔子受到猛然一击,菜籽饼被强烈挤压,一拉一撞,又一拉一撞,楔子不断挤进去,菜籽饼被挤得要涨出来似的,油就哗啦啦的流出来。
   一筒榨完,会消耗工人很多气力,几个光膀子的男人喘着粗气,坐在那里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恢复体力。
   撞击声传的很远,在家里能隐约听到,当的一声,从田野响过来,传到池塘边,石板上洗衣服的一群女人里,有人说:“听到响没,开榨了,明天去榨里称油不?”
   另一个说:
  “我榨里还剩十来斤油,不吃细一点,怕接不上明年的油。”
   又一个说:
  “阿兰会过日子,分了家就晓得顾家,一年才吃十来斤油,经常吃“红锅”。
  “红锅”是家乡语,炒菜不放油的意思。不放油的锅容易烧红,故名:吃红锅。
   家乡土语听起来既形象又心酸。
   几个女人继续洗衣服。
   当,一阵风过。当,又是一声……。
   那来自油坊的声声撞击传进村庄,飘向天空,传进了历史和回忆。(本文选自都昌作协《土地》杂志
2条评分积分+135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03-07
好好活着 积分 +125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03-07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1870
积分
15084
贡献值
63
都币
0
在线时长: 6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3-07
这种古老技术木榨出来的油香。现在这样的木榨很少了。

发帖
1499
积分
64047
贡献值
217
都币
0
在线时长: 5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9-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3-07
油榨作坊,是那么回事。点赞!

发帖
21977
积分
440312
贡献值
762
都币
12
在线时长: 59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9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3-07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990
积分
26954
贡献值
18
都币
0
在线时长: 8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9-01
我的老家
土塘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03-07
曾经的油仔饼是上等肥料。

发帖
17083
积分
21938
贡献值
21
都币
0
在线时长: 107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03-07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043
积分
806
贡献值
38
都币
0
在线时长: 483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8-2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03-07
那时的芝麻油饼可好吃了,我二爷爷给我吃过一小块,到现在还记得起来

发帖
9581
积分
142574
贡献值
352
都币
0
在线时长: 2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03-07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730
积分
115599
贡献值
105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9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5-2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03-07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