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85阅读
  • 6回复

谷田里的稻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47
积分
12679
贡献值
117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9小时
注册时间: 2020-04-09
我的老家
蔡岭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5-01
前段时间,一则李克强总理来到家乡江西调研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从新闻联播的画面中可以看到,总理平易近民地与老乡拉起了家常,看着老乡手中壮硕的秧苗,一段关于干农活的记忆涌上心头。

我的家乡赣鄱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农业大省,家乡的红土地虽然不像东北的黑土那般肥沃,却也养育了几千万的赣鄱儿女。如果说提到江南鱼米之乡,人们第一印象想到的是苏杭的小桥流水与才子佳人,那么家乡所处的江南给人的则是真真切切的物产供给。我经常在想,苏杭把江南鱼米之乡的表面神韵要了去,家乡则是利用自身富饶的物产赋予了江南神韵的根基,毕竟只有仓禀实,而后才知礼仪。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一次,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遇到了罕见的三年困难时期,虽然还未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但是吃过树皮野草的人不在少数,我的奶奶曾经就给我说过一种叫做观音土的东西,她说当年就是靠吃这种东西熬过来的。当时的情况极其不易,全国各地都在挨饿,有些人口大省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也是总理来到了南昌,说服了江西老表节约出了几亿斤的口粮,支持其他情况危急的兄弟省份。我的家乡位于鄱阳湖畔,要是放在其他地区,可能就是标准的靠水而生的小渔村,但是家乡仿佛是个异类,不仅没有成为渔村,也没有成为拥有大片耕地的农村,更像是一个有城镇影子的高级乡村。家乡的土地大多被用于城镇化,仅有的一点点土地也被用于先人福地或者种种自家吃的菜。在我自己的家乡,我所经历的农活并不多,干的最多的应该是帮奶奶施肥,一年偶尔也会去扯扯花生,如果能去捡一次绿豆,那应该就算农业大家了。

与我自己的家乡有所不同,外公这边更像是一块适宜农业发展的沃土,这里的土地被运用到了极致,平地种粮食,山地种果树,总之荒地的存在是绝不允许的。所以,从小到大我所经历过的农活,大都是在外公家经历的,在农活之中感受大地的炽热,在培育之中感受成长的意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按照季节来排序,最先要干的农活便是种棉花了,我不知道像我这样的九五后,有多少人经历过种棉花这种农活,我想很多的年轻人参与更多的应该是捡(摘)棉花吧。其实,对于种棉花的过程我也是知之甚少,因为参加的机会不多,但是我对种棉花需要运用到的工具记忆深刻。这种工具学名叫做棉钵,用我们家乡的话来说就是“棉花钵的”,它的使用并不复杂,令我好奇的是它很像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盗墓神器---洛阳铲,每次种棉花培土时的动作像极了摸金校尉在辨土。到了夏天,常见的农活应该就是拍菜籽了,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油菜籽,总有一样是你无法忘记的。菜籽成熟的时候虽然不是极热的伏天,但是积蓄过力量的初夏也是很熬人的,戴着草帽,手拿连盖,像极了古时征战的将军,伴随着连盖充满节奏的拍打声,地上的油纸布上密密麻麻都是细小的菜籽。这个时候你会感到惊讶,春天一眼望去满是金黄的油菜花,真正成熟掉落时才是小小的一袋,可是当你看到它们榨出香喷喷的菜籽油时,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大概到了初秋的时候,地里的“一季晚”也就到了收割的季节。关于这个一季晚,开始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记得每次谈到一季晚乡亲们都会变得很忙,从插秧到施肥,从灌溉到收割,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心血的凝结。插秧的过程最有趣,水田里插秧就像在水中摸鱼,再加上标配的大洋马,顷刻之间便有了稳坐钓鱼台的感觉,只是手动插秧的时候我还小,过程的参与度不高,待到我差不多可以独当一面之时,传统的人工插秧已经渐渐被机械所代替。施肥的过程过于简单,很多时候都轮不到我们,但是对于装肥料所用的尿素蛇皮袋我却记忆犹新,用它摘过棉花,上学的时候装过棉被,反正看到尿素袋子,我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灌溉这个环节有些复杂,然而它却是我参加的较多的一个环节。农村的水田都有灌溉用的水渠,水渠通过水沟与水田相连,禾苗生长的季节,仅仅靠天气预报与修渠筑坡很难应付作物生长的需求,人工灌溉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个时候家家都流行使用柴油抽水机,对于种地的人来说,家里有台柴油抽水机其意义不亚于九十年代家里有辆拖拉机,我清楚的记得外公家的抽水机也是攒了好久才买来的。抽水机水量大,用起来也方便,但是它也有缺点,太笨重还需要引水才能抽水,每次都要人抬到目的地,把它喝饱了才干活。外公需要抽水的时候,我总是被安排去抬抽水机,每次都感到很重,每次又都是咬牙坚持到了最后。

到了冬天,随着寒风不断地吹来,时节已经不太适合种东西了,田地大多呈现出一种被收割之后的荒凉感,偶有的点点绿色那应该就是萝卜地了。这个季节能干的农活不多,因为天气寒冷热量不足,作物的生长都到了更新期,到处草木枯黄一片萧条,但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打柴期。说到打柴估计很多年轻人应该没有经历过,打柴也叫捡柴捽(zhuo)柴,通俗的说就是把田里山上枯萎的植物茎干收回家,用来做生物燃料。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柴火灶越来越少了,相应的打柴人以及打柴活动也就跟着少了。我小的时候就去捡过柴,主要是捡一种松树的细枝叶,这种东西用来引火十分方便,用家乡话来说它叫:琼毛丝的。打柴是用来干嘛的?当然是做饭了,做饭就要去碾米,所以碾米也是冬季常见的农活之一。如果仔细来讲,碾米并不是冬季的专属,好像每个季节都可以,但是冬季代表新陈代谢,这个季节碾米恰得其时。每次碾米外公都会拉着大板车,他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遇到下坡的时候我也会调皮的跳上车帮忙减速,总之从不闲着。碾米的过程很单调,机器轰鸣米尘四起,从来都不想多待一会,然而看见白花花的大米从机器流下,大米纯净的白色带来的视觉冲击,瞬间带走了碾米的单调感,那一刻感觉什么都是值得的。如果要问我那时最幸福的事是什么?我想一定是碾米回家的路上,躺在自家的大米上望着天空。谁不爱自家的大米呢?

如今的田地已大部分被专业的大棚所占据,那条通往田地的马路也满是大型农用机械碾压的印迹,如果还能找到那些年干农活的痕迹,就只有那座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土地庙了,它见证着土地的变迁与你的成长,却从不言语……




3条评分积分+140
涛心依旧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02
都昌零距离 积分 +3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01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01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247
积分
12679
贡献值
117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9小时
注册时间: 2020-04-09
我的老家
蔡岭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05-01
有过同样经历的90后00后,出来交个朋友

发帖
140404
积分
10197522
贡献值
33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105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2-05-0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084
积分
133124
贡献值
11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70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5-2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2-05-01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3052
积分
858362
贡献值
237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2-05-0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51817
积分
63232
贡献值
248
都币
10
在线时长: 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2-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2-05-02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1617
积分
323652
贡献值
1008
都币
1
在线时长: 155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6-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2-05-02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