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禁止“一刀切”行为和集中停工停业。“一刀切”式的工作方式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变相的懒政怠政。虽说治理污染是为了百姓,最后却是老百姓买单。环保执法本是好事,但一味的拆除、关停,善后工作不到位,使本来意义重大的“保卫蓝天行动”变成了无数中小民企的哀号。
企业不易,能在环保严查下生存下来的企业更不易。在这场“一刀切”式的风暴中,又有多少合法企业被“错杀”。环境部部长:
决不允许平常不作为,督察时乱作为新华社在去年曾发文《环保管控不能“一刀切”》痛批“环保一刀切”的做法,文章认为,好的环保管控措施,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人民日报今年6月也发表《莫让环保一刀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一文,认为“一刀切”看似一视同仁,实则有碍市场公平竞争。
对无证无照的污染企业应该坚决整改,确需关停的要依法关停。但在个别地方,一些已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型升级、环保达标的企业也被一并限电停产,无疑会影响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
可见“一刀切”的做法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地方有关部门若再不加以改正只能说是与中央基调背道而驰,势必引发群众和企业的不满。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