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73阅读
  • 12回复

[湖风杂志]二舍村:岁月如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5208
积分
1016421
贡献值
106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48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14
— 本帖被 都昌在线巡检员 从 今日都昌 移动到本区(2019-06-04) —

  传说宛如歌
  都昌县和合乡滨湖村委会二舍詹村的村址所在,有“仙女现掌地”之说,“掌心”就是二舍祖堂座落处。形如“美女侧卧”的杜家山是属于和合乡田畈村,杜家山又称岸头山。相传清朝时和合的杜家与大树的陈家争这座山的归属,陈姓最有力的证据是山头有其先人的坟墓。县令亲临裁断,杜姓人家得到此消息后,提前来到现场,给漫山遍野各村放牛的孩子分发糕饼,并嘱咐得了甜零食的放牛娃见了县官的身影就欢呼:“到杜家山见县老爷!”县令在热喊承欢之余作出断语:“孺子都道‘杜家山’,此山定为杜家山。”从此再无争执。当地村民把逶迤静山直观地形容为“仙女献羞”,“仙女”伸展出的手掌,在堪舆老者的眼里,是块福地。

  “二舍”村的得名,一说二舍村是从老舍村分迁而至,相对于“老舍”便有“二舍”之分。还有一个关于“二舍”由来的传说:明嘉靖年间,二舍村的祖先全诚公在小泞池树峦居住(现滨湖村委会所在地),全诚公家里养了母猪,母猪常带着一群仔猪到一里外的马家鞭放逐。每天傍晚,主人都要赶着猪回树峦里的圈。主人不耐其烦,干脆在母猪善拱之地搭了二间茅舍,让自家的猪不回圈里也有栖身之处。后来风水先生看了此地实为一方宝地,于是兄弟分家时,全诚公在“二舍”旁筑屋而居,瓜瓞芃芃至现今1100余人的二舍村。

  不只是“二舍”村名有故事,村上附近的山山水水传说也不少。大沔池圩堤的内湖,有个池湖潭属二舍村。村民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内湖的一条沙埂下埋藏着一根金扁担,要亲兄弟10个掘埂才能获取这根金扁担。往事越百年,也没找到一母生十子的亲兄弟。有亲兄弟九人者,外加一个姐夫,10个人以愚公精神挖埂不止,果然见到竖立着的闪闪发光的金扁担,一寸一寸里露出来灿烂着撸起袖子的十人。老大兴奋地吆喝一声:“姐夫,斩劲挖!”这一声呼喊,泄露了十个中有一个“内兄”非亲兄弟,露出二尺有余的金扁担应声而隐,找寻不着。二舍村最为神秘的还是“赶龙祈雨”的传说。大旱年份的农历六、七月间,乡间有“赶龙祈雨”的习俗。二舍人“赶龙”的方式是村民扛着笤帚、粪勺、猪屎扒等秽器,去村后万茅山的山凹,那里有终年不涸的一水潭。赶龙人搅动清澈潭水,惊醒龙王关心民瘼,为人间降雨。赶龙的人,可以是孤身一人,也可以男女老少成群的去。早先的赶龙,口诵“咒语”,后来只剩下简单的搅潭之举了。神奇的时候,赶龙者还未下山,顷刻便乌云翻滚,狂风暴雨,赶龙人只得抱住树木才不至被刮倒。通常赶龙后三天之内下起雨来也属应验。周边村庄得了雨霖的百姓,主动送来米、麦、花生等酬谢二舍村人。外村的人到同一水潭去赶龙,不只失效,而且赶龙者还会闹个头疼肚痛的。
  祈雨的那泓潭也颇具神性。潭是在一个香炉石钵旁,此处先前有座龙王庙,清朝末期毁圮,只遗墙基残迹。原址有两棵大栎树,是村民心中的“把口龙王”。上世纪七十年代,二舍村人常到万茅山弄柴旺炊,其它松树一类被删枝,这两棵庙前的“神树”从来不会有人去削斫。时至民国,庙早已毁,但在大沔池水域过往的船主还会怀了虔诚,从池口嘴寻迹而来焚香乞安。庙侧平地处,本来有块大岩石,约3米长2米宽,“火石”的仰面像个人形,有鼻有眼的,是二舍村放牛娃休歇的好去处。40多年前的植树造林,掩埋了像形石。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20-07-08 22:48重新编辑 ]
1条评分积分+100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4-14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75208
积分
1016421
贡献值
106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48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14
飘荡高腔曲
  和合乡滨湖村是“十三五”贫困村,精神扶贫、扶志扶智成为滨湖村脱贫攻坚的一个亮点。滨湖村2017年成立了高腔剧社,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腔,因起源于江西弋阳,又被称为“弋阳腔”,也称“青阳腔”。高腔剧种鼎盛于明代,其特点是表演质朴,唱腔高亢激越,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辅之以喇叭、唢呐伴奏。唱词往往雅俗共赏,比如唱词从不出现“死”字,而用“殒”来表达。节奏上“三眼一板”,“三眼”舒展着悠长,“一板”铿锵着矫捷。二舍村人唱高腔戏历史悠长。年逾古稀的詹冬初老人记得小时候村上新居上梁、年轻人拜堂成亲、老人庆生做寿,都有高腔曲热热闹闹登堂入室唱起来。詹冬初16岁同村上詹昌宏、詹九红等10余人小伙伴,跟着他的大伯父詹昌宋学高腔戏,义公村的熊先彩也是教高腔戏的名师。从1961年到1963年每年冬季农闲时学一个多月,二舍村老一辈扎实的戏功就是那时打下的。1964年轰轰烈烈的社教运动,在文化上“破旧立新”,高腔戏沦为寂静,且一喑就是20余年。



  高腔剧在老一代二舍村人的心中薪火从未灭过。2003年10月,59岁的村民詹济生老来得子,狂喜之余找到詹冬初商议,在第二年的正月初六,让“启灯”的习俗复活。2004年正月初六,詹济生邀上2003年喜得贵子的人家,买来蜡烛、鞭炮、糕点,请上詹冬初四、五个老角,在祖堂唱起高腔戏,咿咿呀呀欢闹到深夜一点。正月十五,又依了旧的习俗,在高腔戏的锣鼓中耍舞狮、发龙灯,谓之“闹灯”。自此,二舍村的高腔曲年年伴着“启灯”“闹灯”,乐了全村人。2016年正月初六,二舍村举办了一场“九龙八凤闹花灯”活动,去岁,村上有9个男孩8个女儿幸福降生。滨湖村其它村庄也有唱高腔曲的传统,三汊港中学退休教师王未水热心组织二舍、彭婆垅、西崖咀等村的高腔戏爱好者,组成滨湖村高腔剧社,活跃一方文化。王未水捐资2000元,添置了大小锣、钹、答鼓等,“东厂”(指唢呐)、“西厂”(指鼓)一应俱全。村剧社成立后,老戏迷翻出箱底保存下来的旧戏本,排练起高腔曲的传统曲目《逼上梁山》《长坂坡》等。老调识谱是“工尺调”,詹冬初请村上科班出身的音乐人,照着他的录唱,转换成“哆唻咪”的简谱,让年轻人好接受。



  詹冬初是村上高腔戏的“台柱子”,唱、击皆通,他的老年生活也因了高腔曲而变得充实、快乐起来。大树乡、西源乡等不少村庄慕名请他上门教戏。他的高腔唱曲被人录制了视频,在朋友微信圈流传开来,吸引不少“粉丝”。



发帖
10932
积分
7746
贡献值
2049
都币
156
在线时长: 8165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3-08
我的老家
和合乡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4-14
岸头山的传说第一次听说。

发帖
134491
积分
10052134
贡献值
328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2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04-14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6812
积分
395709
贡献值
2839
都币
0
在线时长: 65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8-04-14
乘着音乐的翅膀,似有不妥,一般乘着的宾语是东风,宾语为翅膀,前面的动词应该是插上和展开,即,插上或展开音乐的翅膀。

发帖
6216
积分
362513
贡献值
209
都币
2
在线时长: 828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04-14
深入研究下!

发帖
9980
积分
23439
贡献值
119
都币
0
在线时长: 16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4-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8-04-14
二尺有余的金扁担

发帖
7866
积分
57664
贡献值
497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6-15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8-04-14
夕阳无限好!老有所乐。。。。。。。传承民间文化。王会计加油!

发帖
22056
积分
440983
贡献值
766
都币
12
在线时长: 59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9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8-04-14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287
积分
2924
贡献值
7
都币
0
在线时长: 90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4-21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8-04-14
回 快乐丶在明天 的帖子
快乐丶在明天:岸头山的传说第一次听说。 (2018-04-14 11:01) 

都是现编的故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