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41阅读
  • 13回复

[其他文体]明然|研读余二矶《都昌县志后序》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330
积分
171091
贡献值
386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8-20

研读余二矶《都昌县志后序》随记

明然

    近几日,我一直在研读康熙十三年的《都昌县志》,并从中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昌县自唐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的622年建县之始,一直到明朝的崇祯六年,亦即是公元的1633年以来,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都昌县就从来没有正经撰修过一部属于自己的地方志书,这的确是一个耐人百般寻思而不得其解的恼人话题

尽管,我们可以抛开八百多年的鄡阳县史不谈,因为那一段历史早已被浩浩汤汤的湖水冲走,被洗刷殆尽了。但在之后的这千余年里,为什么就一直沉寂呢?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委,我细细研读了本土人士,首部《都昌县志》的撰修人余二矶先生在志末撰写的后记,亦不由无奈地叹息起来。

二矶先生说:“我都旧无志,有之自陈云洲父母始。去今六十余年,不惟来事宜续。抑觉往事多遗,若创始,若斯之难也。今之,陈父母澹庵于字氓之暇,辄为葺来补往,欲成邑之全书,属润色于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都昌县自古以来就没有撰修过县志,即使有,也是自今天的父母官陈云洲大人开始。想想,去今已六十余年,不管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只为记住那经年过往的旧事,也应当撰修一部自己的县志。更何况,我们已经觉得有太多的往事,被大家给遗忘了,再不动手记住的话,以后就真的没有办法可想了。可这话是说归说,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真要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今天,陈大人每在忙于政务工作之余,认认真真地搜罗前事,补充后面发生的事,想尽早地完成撰修我县第一部志书这么一件大事,还特意邀请我来负责这件事情,将这么一份重大的责任交付在我的身上。二矶先生这段话的意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都昌旧无县志,到他承接参与修志的任务始,是我县撰修的第一部志书。

他接着说道:“乃于新开寺,得纵观陈父母之所集,大都仍杜贡元之草,而核之省郡,询之父母,以修饰之予。”

二矶先生言说,他自从接受了陈知县的邀请,担纲撰修都昌县志,于是,他便来到了新开寺,得以坐了下来认真阅读陈大人搜罗过来的所有有关修志的材料,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杜贡生以前所收集的,继而,他便带着这些材料,去了省、郡等各个有关的部门,进行认真的查核论证,还去全县的乡里各村,找一些年长的老人来问询一些往事,借以纠正掺杂其中的不实之事。由此可见,余二矶应桂先生,在对待志书的撰修工作上,是多么地自觉担负起对历史的责任,他的这种治学精神,仍然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榜样。

接下来,二矶先生话锋一转,沉沉言道:“为俯仰古今,尚论其人,秦汉以前,存而不论。迨于马晋,如陶士行之忠,足卑王谢。陶元亮之节,不愧夷齐。至于赵宋,如刘琦之捷,颖昌肩随靳鄂;江古心之沉止水,伯仲文章又如彭冯之学;行传程朱之薪火,云住之礼,作周孔之功臣。及于本朝,如于光之百战,致命泪洒鸡笼。余空夫之九死不沦,光争龙比,恭承古人,挹其风采,我都千古上下,尽不寂寞。矧自今已往,更有以我作古者乎?都虽弹丸不乏,文献数百年影灭尘雍,一遇道子虎头,始开生面,则我陈父母之谓欤。”

在这里,应桂先生谆谆告诫大家,为了鉴古察今,体恤过往,我们就暂且不去过于追究某个人的历史,更何况自秦汉以前的事,我们只记而不论,放在那里不用去管它。但是,我们应该从晋朝的大司马陶侃先生开始作记,不能遗漏了他。之于如陶侃之忠义节烈,足以睥睨古之王、谢的建树;陶元亮的高风亮节,一点也不比夷齐逊色。到了宋朝,刘琦将军自颖昌挥军收复失地,一直将敌寇赶到了靳鄂以外的地方;古心堂主江丞相,虽然他的忠诚止于之水,但是他的文章也做得十分锦绣,与彭师范,冯椅等名儒硕彦们比起来也是不相上下;承继程朱理学之一脉,发扬光大,有我们都昌云住先生的《礼记》一说,他可真算得上是推广庄周与孔子两家的有功之臣。及至到了本朝,又如于光将军之百战,致惨遭杀戮而战死疆场,不失其民族气节等等的轰烈事迹。我空余八尺身躯,虽九死而不能赎也。看他们在历史的星空里,光彩照人,辉映千秋,荣耀无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他们的凌云壮志,将它们留下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今天,我们尽力挖掘出历朝历代先辈们的壮烈伟迹,向世人展示出他们英武、正气,逼人的人杰风采,相信在全县上下,都会被先辈们的精神所感动,而掀起一股学习英雄的热潮的。况且,自今已往,还会有英雄辈出,定是不输前人的。

都昌,虽然不过只是一块未开发的弹丸之地,所有的文献,也早已经影踪渺远,化作了尘土,但是,一旦被开了头,动了手,就一定会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令大家放心的了。当然,这一切均皆感谢我们的父母官,陈云洲陈知县陈大人。

最后,说到动情之处,二矶先生不由感叹道:“嗟乎,志亦邑史,史岂易才?予安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也?”

是啊,简单地说,撰修一部全面的地方志书,其实就是在编写一个地方的编年史,历史岂非因人而异?有谁知道,以后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当前的这些人呢?不就犹如今天的我们去看待先辈们一样么?在序文的篇末处,二矶先生用心注明了撰写此篇序文的日期:“明崇祯六年癸酉秋邑人余应桂顿首撰”。

读罢二矶先生的序文,他留给我一个诺大的思想空间以及一个值得冗长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都昌人,还真有必要将自身的来历及过往弄个清楚明白,这才不枉了“我是都昌银”这么一个称呼。同时,他也在告诉我,难怪这么多年来,在都昌的整个文学艺术界,四处都充斥着一种找不到“根”的文化思潮,那么,在如今看来真的是事出有因了。在此,我强烈呼吁有志于鄱阳湖地域文化研究的同行们,大家都能够积极、踊跃地行动起来,从本土文化着手,力争做出一番有益于家乡,弘扬都昌的事业来!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10938
积分
7978
贡献值
2051
都币
156
在线时长: 81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3-08
我的老家
和合乡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8-20

发帖
1330
积分
171091
贡献值
386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8-20
回 杜传新 的帖子
杜传新:[图片]
 (2016-08-20 15:14) 

谢谢杜老师鼓励!

发帖
0
积分
0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46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8-21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8-21
余空夫之九死不沦.应为余濂号空夫.非我空余八尺躯.对否?

发帖
2585
积分
19231
贡献值
8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5-17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6-08-21
余空夫之九死而不沦,这句话按字面解释应不是其名。
当是:余(本人),空(尽),夫(老夫),沦(沉沦)。
即是:本当尽老夫全力,虽九死而不回。

发帖
2585
积分
19231
贡献值
8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5-17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6-08-21
(九死不沦),耐人寻味。
历史上的史官司马迁,皇帝要他造假史而九死不沦,结果皇帝把他阉了变成太监。
难道我们的县誌也……。
不然何来性命之忧。

发帖
1330
积分
171091
贡献值
386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8-21
回 曲江余氏 的帖子
曲江余氏:余空夫之九死不沦.应为余濂号空夫.非我空余八尺躯.对否? (2016-08-21 09:30)

谢谢老师的提醒,我倒是一直记着余濂自宗州,忘记了他有个号,就是叫做“空夫”。谢谢。我会立即纠正的并勘误的。你的意见是正确的。再次地谢谢家门。

发帖
1330
积分
171091
贡献值
386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6-08-21
回 风雨同行2016 的帖子
风雨同行2016:余空夫之九死而不沦,这句话按字面解释应不是其名。
当是:余(本人),空(尽),夫(老夫),沦(沉沦)。
即是:本当尽老夫全力,虽九死而不回。 (2016-08-21 11:33) 

应译为:今天,空夫自当全力承担起撰修县志的重担,不负陈父母所托,虽九死而不悔也。

发帖
0
积分
0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46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8-21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08-22
我认为译为:余濂,字宗周号空夫;犯上直谏九死一生,勤政爱民不甘沉沦;光争龙比,这样才能和后面:我都上下千古,尽不寂莫的意思相关联。

发帖
2585
积分
19231
贡献值
8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5-17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6-08-22
九死不沦≠九死而不悔(意境变小,给自己留余地)。
——九死不沦=九死不回=视死如归。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